“dbxux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班美术《杜里和莎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班美术《杜里和莎里》,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中班美术《杜里和莎里》
中班美术《杜里和莎里》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细节特征、表现不同的兔子并合理安排画面;
2.通过故事情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活动准备:杜里、莎里插入范例二张,记号笔、铅画纸人手一份,蜡笔若干,黑板上分隔为“三张纸”
活动流程:
一、谈话导入
以“请出我们的好朋友”引出主题
师:谁来了?(二只兔子分别出示于二张纸)
生:杜里、莎里
师:hi,大家好(以杜里莎里口吻表述)他们可不是一家人,可每天早上一醒来,杜里说:“莎里,你好!”莎里说:“杜里时间到了,我们快上幼儿园吧!”
师:他们是好朋友吗?
生:是呀
师:好朋友能在二张纸上吗?
生:不能,二个人挤一挤吧!
师:杜里让到一边,留一点地方给莎里。
反思:贴近孩子生活的语言,较易理解,孩子们自然的融入了情景中,从中间接培养了孩子懂礼貌、重友谊的社会性情感。以及涉及美术方面——二位人物如何合理安排画面。
二、观察比较
l比较人物外表特征
师:虽然杜里和莎里是好朋友,可他们长得不一样,我们一起来找找,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杜里
莎里
男孩子
女孩子
胖
瘦
穿背带裤
穿裙子
短耳朵
长耳朵
红五角星鞋
红靴子
不戴围巾
戴围巾
没有口袋
有口袋
师:虽然他们很多地方不一样,但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反思: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充分体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微小细节的把握为自己表现不同兔子形成铺垫。
l观察兔子不同动态
1〉第二张图
师:{出示莎里于“纸”的一边}莎里说:“杜里,我要让让你!”
莎里最喜欢做什么事?
生:跳舞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一只脚站在地上,一直叫抬起来就像跳舞一样。
生b:我们跳舞时候也有这种动作的,就像这样(幼儿做动作)
师:莎里跳舞,杜里可不跳舞,他在干吗?
生:唱歌。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a:因为他的两只手放在胸前,象唱歌一样。
生b:我妈妈就是学唱歌的,她在家联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师:唱歌时什么姿势,我们学学看。(幼儿学做)
反思:通过观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了兔子的不同动态,为自己表现不同动态的兔子打下基础。
2〉第三张图
师:可有一次二人都找到一样宝贝。
莎里说:“我有宝贝不给你看!”
杜里说:“我有宝贝也不给你看!”
好朋友有宝贝怎么能不给别人看呢?莎里的宝贝是什么?(出示)
生:绳子。
师:杜里的宝贝是什么?
生:也是绳子。
师:这是新绳子还是旧绳子?
生:旧绳子,好像还有点坏掉。
师:他们用这根绳子作了件什么好事?
生:把二根绳子接起来救起了掉在河里的小鸡。(事先讲述过故事)
师:就小鸡的办法真好,大家都夸他们说:莎里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杜里是个不得了的孩子。
反思:一根不起眼的绳子在小兔的眼中是件宝贝,并且作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救起了落水的小鸡。从中鼓励孩子们发现身边一些变废为宝的.物品,发挥其作用,也蕴含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三、创作表现
师:今天莎里和杜里要与小朋友作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重点指导:
1、看看有莎里的地方就有杜里,有杜里的地方就有莎里,杜里莎里千万不要站在中间。
2、强调杜里莎里的特征。
3、添画背景(马路、舞台、花园),了解碰到线要跳过方法。
反思:孩子们把杜里和莎里的外表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对孩子们来说,杜里的背带裤表现稍有难度,教师便请幼儿用手指跟画的方法描画一遍,加深了印象。孩子们对自己的画要求也比较高,有的表现得稍有不象就不太自信,教师鼓励用“改一改、变一变”的方法,帮助幼儿体验了成功。
四、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根据《杜里与莎里的图书,用蜡笔涂色(注意留白)。
反思:杜里和莎里这对可爱的小兔,幼儿非常喜欢,也很爱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的图书。背景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有的幼儿还将他们带到了我们幼儿园,添画了幼儿园的走廊、琴房,可见他们真正投入了情境之中。涂色也比往常要仔细,因为两只兔子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篇2:中班美术活动:元宵节里挂彩灯
中班美术活动:元宵节里挂彩灯
一、概述
1、《元宵节里挂彩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第15课,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简单元宵花灯的制作,元宵节的来历,特点,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2、本课领域是:综合?探索,共1课时。课程结构内容包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来历,交流对元宵节的了解,通过收集元宵节的资料,制作元宵花灯,开展猜灯谜的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收集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了解风俗习惯。
(2)设计简单的花灯效果图。
(3)掌握彩灯的基本制作方法并能较好地完成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感受元宵节热烈的气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2)能够通过与小组的合作交流,根据自己的想法,完成花灯设计图。
(3)能够应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完成花灯的制作。
(4)对同学的作业给出评价,相互交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和谐色与他们所学习析色彩线条的.联系,更加热爱美术课。
(2)通过学习,能体会到色彩的和谐美,色彩和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东岔中心学校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和表现力;
(2)学生元宵节虽然是中国大型的传统民俗节日,但是我们地处山区,处了春节比较热闹之外,其他的节日庆祝的幅度都不大,学生大多只是从电视上见过元宵花灯。
(3)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能力。

篇3:中班美术教案:哈里昆狂欢节
中班美术教案:哈里昆狂欢节
活动目标:
1.接触世界名画,对画中表现的形和色感兴趣,并初步理解作品的内容。
2.大胆想像,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名画《哈里昆狂欢节》一幅,大班幼儿美术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介绍米罗,引发兴趣。
师:有个美丽的国家叫西班牙,那儿有个非常有名的大画家叫米罗。米罗爷爷可喜欢为小朋友画画啦!他的画非常奇妙、有趣,颜色也非常美。你们想看一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教师与幼儿共同欣赏名画《哈里昆狂欢节》两三分钟,并互相交流。然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表达对画中形和色的感受。
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做什么?
幼:我看见了小提琴,它正发出美妙的声音;我看见梯子上有一只耳朵,在听好听的音乐……
师:梯子上长出了大耳朵,木头上长出了眼睛,米罗爷爷的画真有趣!这么多动物在一起干什么呀?
幼:它们好像在开跳舞会(唱歌会、联欢会)……
师:对呀,这幅画的名字就叫《狂欢节》,说的就是动物们在唱歌、跳舞、做游戏,在开联欢会呢!
师:这幅画的颜色也很好看,你喜欢哪些颜色?为什么?这幅画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幼儿说出自己对不同颜色的理解)
幼:有点儿红的颜色,因为这种颜色看上去很高兴,所以米罗爷爷就用了这个颜色。
幼:因为是在房间里,很暖和,所以来罗爷爷就用了有点儿红的颜色。
师:是呀,动物们在狂欢,心里别提有多开心啦,所以米罗爷爷就用了快乐的'红色。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
幼:我看了这幅画想跳舞。
幼:我觉得这幅画很有趣。
师:你们看懂了大画家的画,真了不起!以后我们再来看、再来说,看看今天看和明天看的感觉有什么了一样,明天看和后天看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三、观赏幼儿作品,激发自信心。
师:你觉得这幅画什么地方很好看?猜猜是谁画的?这幅画是大班小朋友自己画的。我们小朋友也能画出这么好看的画。只要用心学,我相信你们长大了他能成为像米罗爷爷一样的大画家。
推荐理由:
1、选材恰当好处,让幼儿在欣赏中有话可说。
活动选择了画家米罗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米罗是一位“用幼儿的眼睛看世界”的超现实主义国家,他的作品洋溢着孩子式的快乐气氛,具有稚气的幻想和天真的幽默感。所以,他的作品完全能引起幼儿的共鸣,适合幼儿欣赏。《狂欢节》这幅作品描写动物唱歌、跳舞、游戏,很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2、遵循欣赏规律,让幼儿在欣赏中有话愿说。
美术欣赏的一般规律就是以形和色入手,因为绘画本身就是通过形和色来表达情意的。再者,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观察世界从直观感受出发。所以在欣赏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形,设计了第一层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做什么”。第二层提问“这么多动物在一起干什么”,将欣赏提升到了对作品内容初步理解的层面上,并引出了作品的名称《狂欢节》。接下来,又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色。这对中班幼儿来说是个难点,这样设计能让幼儿在感受形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色会更容易些,也更有益于培养幼儿美术欣赏的能力。通过教师有序地引导,遵循欣赏规律,幼儿在整个欣赏活动中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篇4:中班美术池塘里的小鸭子教案
中班美术池塘里的小鸭子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搓、团圆和镶嵌的技能塑造小鸭的基本特征。
2、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地做事习惯。
3、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泥工板、牙签、塑料分泥薄片、塑料小棒。
2、小鸭范例、用积木搭好的池塘。
3、录音机、《郊游》、《母鸭带小鸭》音乐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听谁来了?”(放小鸭叫的录音)(出示小鸭范例)“呀!小鸭子来了。小鸭子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先跟旁边的好朋友轻轻地说一说。”(然后请个别幼儿讲述)
2、师小结小鸭子的特征。小鸭子长着圆圆的脑袋和胖胖的身体,还有一张会唱歌的扁嘴巴。你们看它多神气!小鸭子最喜欢到小池塘里去游泳了。”
3、引导幼儿学习塑造小鸭子的方法。
(1)师:“池塘里的水蓝蓝的,清清的,小鸭子游到东,游到西。哎呀!一个人玩真没劲,要是有好朋友陪陪我那该多好啊!小鸭子想念它的好朋友了,可是好朋友在哪里呢?小朋友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小鸭子,使它不孤单呢?”(用纸折、用笔画、用橡皮泥捏)
(2)引导幼儿观察小鸭的塑造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塑造过程: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鸭子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朱老师就先找一只小泥鸭做它的好朋友吧。先将橡皮泥搓成一个圆柱体,然后分成一大一小的两块,我们将小泥块搓成一个圆脑袋,用塑料片在圆脑袋上插出一个小口子,然后在大泥块上切下一丁点,用大拇指用力一摁对折做成小鸭子的嘴巴,镶到小口子里,最后用塑料小棒在小鸭子嘴巴的左上方和右上方点出眼睛,在点眼睛时一定要将小鸭子的嘴巴对着自己,这样点眼睛时就不会歪掉了,点出来的眼睛就漂亮了。然后用一个大泥块做小鸭子的身体,做身体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掌腹将橡皮泥搓成萝卜形,将尖尖的一头用手指轻轻地往上一顶就变成了翘起来的小尾巴,最后用牙签把头和身体连在一起,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就做好了。
4、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师:“小鸭子除了会游泳它还有很多本领,会抬头给太阳公公唱歌,会把头钻到水里去抓小鱼,还会转过头去招呼自己的好朋友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给小鸭子捏一个好朋友,我们要捏出它们不同的姿势。捏好后让它到小池塘里去找好朋友一起玩。你也可以欣赏一下别的小朋友捏的小鸭子,看看哪只小鸭子最神气。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幼儿解决嘴巴的塑造问题。
(3)放《郊游》音乐安定幼儿情绪,组织幼儿回到座位上。
5、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组织幼儿参观作品,找出最喜欢的小鸭子。师:“小鸭子找到了很多好朋友,它们在小池塘里游泳、捉小鱼,玩得真高兴!我想请小朋友找出你最喜欢的`小鸭子,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讲评部分幼儿作品)
(2)师:“哎呀!小鸭子的本领真大,我们一起来跟小鸭子学本领吧!”(律动:母鸭带小鸭)
活动延伸:组织没有完成作品的幼儿继续进行加工。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主要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一项活动,绘画的主人公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小动物,我们一起饲养,一起观察,还利用下雨天到户外寻找小蜗牛,在活动中还利用了幼儿感兴趣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活动,幼儿观察的很仔细,故幼儿画的比较好。不足,教师在线条上引导的还不够,幼儿画的较单一,不过色彩画的还比较丰富。
篇5:中班美术《池塘里的小鸭子》教案设计
中班美术《池塘里的小鸭子》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于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鸭子特感兴趣,小鸭的各种形态特征在幼儿的脑海里早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是我选择这一课题的原因之一。俗话说“心灵才会手巧”,泥工活动可以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搓、团圆和镶嵌的技能塑造小鸭的基本特征。
2、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地做事习惯。
3、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泥工板、牙签、塑料分泥薄片、塑料小棒。
2、小鸭范例、用积木搭好的池塘。
3、录音机、《郊游》、《母鸭带小鸭》音乐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听谁来了?”(放小鸭叫的录音)(出示小鸭范例)“呀!小鸭子来了。小鸭子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先跟旁边的好朋友轻轻地说一说。”(然后请个别幼儿讲述)
2、师小结小鸭子的特征。小鸭子长着圆圆的脑袋和胖胖的身体,还有一张会唱歌的扁嘴巴。你们看它多神气!小鸭子最喜欢到小池塘里去游泳了。”
3、引导幼儿学习塑造小鸭子的方法。
(1)师:“池塘里的水蓝蓝的,清清的,小鸭子游到东,游到西。哎呀!一个人玩真没劲,要是有好朋友陪陪我那该多好啊!小鸭子想念它的好朋友了,可是好朋友在哪里呢?小朋友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小鸭子,使它不孤单呢?”(用纸折、用笔画、用橡皮泥捏)
(2)引导幼儿观察小鸭的塑造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塑造过程: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鸭子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朱老师就先找一只小泥鸭做它的好朋友吧。先将橡皮泥搓成一个圆柱体,然后分成一大一小的两块,我们将小泥块搓成一个圆脑袋,用塑料片在圆脑袋上插出一个小口子,然后在大泥块上切下一丁点,用大拇指用力一摁对折做成小鸭子的嘴巴,镶到小口子里,最后用塑料小棒在小鸭子嘴巴的左上方和右上方点出眼睛,在点眼睛时一定要将小鸭子的嘴巴对着自己,这样点眼睛时就不会歪掉了,点出来的眼睛就漂亮了。然后用一个大泥块做小鸭子的身体,做身体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掌腹将橡皮泥搓成萝卜形,将尖尖的一头用手指轻轻地往上一顶就变成了翘起来的小尾巴,最后用牙签把头和身体连在一起,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就做好了。
4、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师:“小鸭子除了会游泳它还有很多本领,会抬头给太阳公公唱歌,会把头钻到水里去抓小鱼,还会转过头去招呼自己的好朋友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给小鸭子捏一个好朋友,我们要捏出它们不同的姿势。捏好后让它到小池塘里去找好朋友一起玩。你也可以欣赏一下别的小朋友捏的小鸭子,看看哪只小鸭子最神气。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幼儿解决嘴巴的塑造问题。
(3)放《郊游》音乐安定幼儿情绪,组织幼儿回到座位上。
5、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组织幼儿参观作品,找出最喜欢的小鸭子。师:“小鸭子找到了很多好朋友,它们在小池塘里游泳、捉小鱼,玩得真高兴!我想请小朋友找出你最喜欢的小鸭子,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讲评部分幼儿作品)
(2)师:“哎呀!小鸭子的本领真大,我们一起来跟小鸭子学本领吧!”(律动:母鸭带小鸭)
活动延伸:组织没有完成作品的幼儿继续进行加工。
篇6: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冬天里的树》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冬天里的树》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曲直、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表现冬天里的树,探索树枝由粗变细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观察,了解树干和树枝的不同特征。
3、感受大树在深冬的变化,并愿意用画笔表现。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了解在深冬季节落叶树的叶子会落光;幼儿已欣赏过四季中树的图片。
2、冬天里的树的'图片多幅。
3、小号水粉笔,水粉颜料(黑色、咖啡色、灰色、褐色),抹布,洗笔筒,画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经验。
师:冬天到了,大树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师:树叶都掉光了,剩下了什么呢?
2、引导幼儿欣赏树的图片,整体感受树干和树枝的不同造型。
师:光秃秃的大树给你什么感觉呢?让你想到了什么?
师:你喜欢哪棵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对比观察树干和树枝的不同特征。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树干在哪里?树枝在哪里?树干是什么样子的?树枝呢?
(2)师:这棵树上的树枝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用手臂的动作表现树枝的不同)
(3)师:靠着树干的树枝和最上面的树枝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4)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出由粗变细的树枝呢?
要点提示
(1)在探索树枝由粗变细的表现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笔的侧面进行作画,或用笔的力度由重到轻,类似于“提”的感觉。
(2)画大树时一定要引导幼儿从下往上,按生长的方向进行绘画。
4、幼儿绘画。
师:你想画一棵什么样的树呢?像什么?树干是什么样子的?树枝呢?
5、欣赏幼儿作品。
师:找一找,你最喜欢哪一棵树?为什么?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①带领幼儿到户外对落叶树或者常青树进行写生活动,感受大树的丰富造型。
②带领幼儿到公园里观察大树的树皮和树结等并尝试表现这些特征。
☆区角活动
①美术区:提供黑色纸,让幼儿撕出大树的树干和树枝并进行拼贴,造出树的剪影效果。
②科学区:提供各种不同的树的图片,幼儿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落叶树、常青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