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塔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的主要类型有材料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归类型等等,其审题和解题方法有以下四种:
1.时间排除法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序性较强,在高考试题中必然会有所体现,有的是具体时间,有的是大概时间,只要我们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得非常准确,那么解题就非常迅速和容易,其实90﹪以上的选择题都能通过时间排除法来排除。
2.词语排除法 高考选择题的备选项项中经常有一些绝对性的词语,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的选项往往会有问题。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基于此,我们在做题时,除非教材中明确表述为“最早”、“第一”、“完全”、“始终”、“全部”等以外,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该选项是错误的。
3.属性排除法 即通过分析其阶级属性来排除选项,确定答案。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和局限性,他们采取或推行的措施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基于此,通过分析排除,有些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4.分析排除法 就是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所给选项确定出正确答案,这主要是针对有些题目的选项本身表述就有问题,题意明显有错误,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篇2: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1.排除法:在不能确定高考历史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2.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高考历史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3.筛选法:根据高考历史的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4.替换法:有的高考历史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高考历史大题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篇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历史选择题有什么解题技巧
全面感知材料的每一个词
历史在解题的时候材料是非常的重要的,有很多的同学都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去答题,这样我们答对的几率就是非常的大的。我们一定要仔细的去分析每个选项,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把材料读好,这样我们的历史成绩才有可能会提高。
敏感灵活
我们在答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哪些词是关键性的,我们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每个选项都准确联想一遍,知道这是讲了哪个章节的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书中的图片还有一些很小的字,在历史的答题中,这都是很重要的。
明确各个部分的构成
我们在平时练习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历史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它有哪些主干部分,我们一步步的去分析,了解各个地方的答题思路,知道每个材料的背后都隐藏了什么样的知识,这样我们才会有答题的方向,才能更快的做出答案。
仔细审题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能让自己会的题丢分,有很多的同学在答题的时候,审题不仔细,导致了自己在答题的时候丢分,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快,我们要在保证准确率的情况快速答题,读题干的时候不见句号不答题,这是我们答任何科目的基本原则。
二.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类型汇总
(一)抓“类型”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二)抓“题干”
抓“题干”,就是要明确“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要求;从“限定语”中明确题目所限定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三)抓“选项”
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准确把握选项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篇4: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首先要,三思三虑,全面审题,不能落下任何一个题眼,历史的选择题同学们要注意它和地理政治的不同之处在于历史的时间点是非常杂乱的,记忆时间是历史内容的主要部分,而后还要和恰当的事件再进行匹配,所以想要做好历史选择题,读懂题干理解题眼是不能忽略的。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一般选项中特别绝对的词或是表达一种十分肯定语气的话有百分之六十的概率都是错的,文科本就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并没有太多特别绝对的答案,更何况是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这样一门学科,所以同学们如果看到选项中有较为中立“模棱两可”的答案那就可以有选择这一选项的把握了。
另外,在作答历史选择题时,还要注意在解题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尽量用笔较轻的勾勒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眼,通过勾画出重点核心词汇来进行对题目内容的二次整合,以此达到化繁为简,去除疑难的目的,方便同学们找到中心内容,重点思考。
篇5: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主要由主观题和客观题组成,分数大约各占一半。在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客观题就是指选择题。历史选择题的命题形式一般是呈现一定的历史材料,让学生依据材料结合历史情境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有的时候选项本身正确但是和题意无关,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这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历史选择题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很高,它具有客观性、直接性、公平性、公正性的特点,是现在高考试卷中不可或缺的题型。选择题得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历史成绩的好坏,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关系到高考的成败。所以,我们历史教师经常和学生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由此可见,提高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考试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么记忆不牢固,要么因为将知识混淆,难以准确再现。二是根据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只停留在表面理解材料的层面上。三是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难以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四是对历史阶段的特征把握不到位,难以掌握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五是学生难以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难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对选择题的解答提出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迪和帮助。
掌握适当的解题技巧是同学们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已经定型,怎样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在高考中,审题是解题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考历史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解答试题前,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要解答什么。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审题,把握不同题型的特点。历史选择题的题型主要有组合式选择题、排列式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逆向式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这五种基本类型。同学们通过审题可以确定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方法,确定题型后就可确定可行的方法。审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把关键词标记下来,主要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标记下来。有的试题比较容易,但是同学们容易马虎,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丢分。因此同学们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即论从史出,紧扣历史材料和情境。
例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我们从题中关键的语句“‘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可以判断出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是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之一,而B、C、D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实,我们还可结合所学的关于北宋时期的城市和商业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例2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本题中出现了“1969年5月11日”和“1979年12月”两个时间信息,结合它们的时代特征可知,前者是“”时期,后者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把握好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该题就迎刃而解了。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答技巧:对时间和历史时代特征要有强烈的反应,把握好历史具体事件的时间和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约13亿元,而19至19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 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四十多年。”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1840年,故A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是19世纪末,故B项错误;1914—19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以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时间和概念的理解、记忆。
解答技巧:历史概念要理解准确,弄懂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考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主要还得在平时多注意训练。高考历史选择题得分率的提高,离不开同学们平时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
高考历史试卷主要由主观题和客观题组成,分数大约各占一半。在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客观题就是指选择题。历史选择题的命题形式一般是呈现一定的历史材料,让学生依据材料结合历史情境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有的时候选项本身正确但是和题意无关,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这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历史选择题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很高,它具有客观性、直接性、公平性、公正性的特点,是现在高考试卷中不可或缺的题型。选择题得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历史成绩的好坏,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关系到高考的成败。所以,我们历史教师经常和学生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由此可见,提高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考试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么记忆不牢固,要么因为将知识混淆,难以准确再现。二是根据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只停留在表面理解材料的层面上。三是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难以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四是对历史阶段的特征把握不到位,难以掌握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五是学生难以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难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对选择题的解答提出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迪和帮助。
掌握适当的解题技巧是同学们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已经定型,怎样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在高考中,审题是解题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考历史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解答试题前,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要解答什么。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审题,把握不同题型的特点。历史选择题的题型主要有组合式选择题、排列式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逆向式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这五种基本类型。同学们通过审题可以确定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方法,确定题型后就可确定可行的方法。审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把关键词标记下来,主要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标记下来。有的试题比较容易,但是同学们容易马虎,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丢分。因此同学们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即论从史出,紧扣历史材料和情境。
例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我们从题中关键的语句“‘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可以判断出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是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之一,而B、C、D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实,我们还可结合所学的关于北宋时期的城市和商业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我们从题中关键的语句“‘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可以判断出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是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之一,而B、C、D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实,我们还可结合所学的关于北宋时期的城市和商业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例2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本题中出现了“1969年5月11日”和“1979年12月”两个时间信息,结合它们的时代特征可知,后者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把握好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该题就迎刃而解了。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答技巧:对时间和历史时代特征要有强烈的反应,把握好历史具体事件的时间和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约13亿元,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 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四十多年。”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1840年,故A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是19世纪末,故B项错误;1914—1918年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以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时间和概念的理解、记忆。
解答技巧:历史概念要理解准确,弄懂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考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主要还得在平时多注意训练。高考历史选择题得分率的提高,离不开同学们平时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
篇6: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文综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史实错误型
1.(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题干问秦汉以后怎么样?C项,皇权秦朝出现,祖先崇拜原始社会就存在,史实错误。D项,春秋战国宗法制瓦解,留下的是宗法观念,所以秦汉后强化宗法观念史实错误。
2.(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A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瓦解,史实错。D、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
二、时间判断
1.(新课标卷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A错。南北朝,国家分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正确。
2.(20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
三、因果倒置
1.(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铁力牛耕的出现,促使小农经济产生,C错。
2.(年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材料中提到先有纸币再有纠纷,B因果倒置。
四、常识判断(史学常识、生活常识)
1.(20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传说有真实也有虚构,历史文献应当和出土文物印证,史学家的历史记录带有个人色彩,可能不能全部反映历史真实。
2.(20Ⅱ卷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学习西方不代表崇洋媚外。排除B。
五、说法绝对
1.(年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统治者和民众的观念不会一致。只是会在某些事情上达成妥协。D错。
2.(2014年Ⅱ卷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解析】不同阶层的诉求不一致,如果一致就没有必要划分阶层了。D错。
六、空间判断
1.(2014年Ⅱ卷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解析】波兰,图片上是欧盟旗帜,二者结合得出是欧盟扩大。
2.(2015年Ⅰ卷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应选B。
七、逻辑判断
1.(年Ⅱ卷25)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不抑制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小农经济衰退,流民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
2.(2014年Ⅰ卷30)20世纪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上海是电影制作中心,上海放映国产电影比例多于京津,而京津选择多放映外国电影,说明国产电影流通到京津的关税高。
八、概念判断
1.(2015年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外戚:母族、妻族。家天下:按照父系血缘划分。
2.(2015年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皖直交斗,军阀争霸 。
九、材料核心判断
1.(2015年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后世帝王申明的是汉宣帝的观念:地方吏治的重要性,而非行政制度和汉宣帝这个人。
2.(2014年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道教和佛教的地位都会忽高忽低,而儒学统治者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
为什么学历史很有用?
历史学什么?
针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教育我有一点建议,“抓小放大”,我们国家的历史教育采用的是一种阶级史观,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解释历史的发展方向。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忽略了其中的曲折的一面。封建社会战胜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战胜封建主义,这样读历史难免刻板。多关注一些历史细节,让历史变得丰富,透过历史的细节再去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会更有收获。
学习历史就是去学习历史中的人物做了什么事,他们做的事产生了什结果。历史的工作不只是还原史实,那更多是考古学做的工作。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中人和事的联系,找到历史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历史怎么学?
不可否认,学习历史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看书。史料帙卷浩繁,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记载,我们到底该信谁?特别是到了近代,出版成本越来越低,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传记,评说,往往汗牛充栋。
对于史料,应该多看正史,正史往往是对离自己最近的一个时代的直接描述。正史中虽然有对当权者的掩盖和粉饰,官方的记录要对当世人负责,即便是掩盖和粉饰也多半是在解释和借口上做文章。就像是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即便是史书如何粉饰,但是正史中对史实的描述不会偏离太多。而相对来说个人传记和野史则随意的多,不会对谁负责。个人传记和野史作为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和民风有很大帮助,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只能作为旁证,不可当真。
普通大众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要探寻历史的真相,不必纠结于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讲真,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能够说清楚,这是由时间的单一维度决定的。普通大众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从多个维度来考虑事情,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思维训练,同时也更有乐趣。
篇7: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抓“类型”
解高考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高考历史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高考历史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抓“题干”
抓“题干”,就是要明确高考历史“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高考历史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要求;从“限定语”中明确题目所限定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高三历史怎么复习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