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hsp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活板阅读答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活板阅读答题,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文言文活板阅读答题
文言文活板阅读答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庆历中有布衣毕升( ) 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
③尝贻余核舟一(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3.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文言文《活板》(节选)
4.①平民 ②混合 ③曾经 ④驱使(各0.5分)
5.①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都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②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③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位撑船的人。(各2分)
6.详细介绍毕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3分)
篇2:《活板》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活板》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活板》片段,完成小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小题1】《活板》选自《 》,作者 。印刷术与 、、火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2分)
【小题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2分)
(1)蜡和纸灰( ) (2)更互用之( )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薄如钱唇: (2)不以木为之者:
(3)以纸帖之: (4)有奇字素无备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火烧令坚: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小题5】“活板”的“活”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回答。(3分)
【小题6】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7】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2分)
答案
【小题1】梦溪笔谈 沈括 指南针 造纸
【小题2】 hu gēng
【小题3】边缘 ……的原因 用标签标出 向来,一直
【小题4】用火烧使它坚硬。每个韵贴上一张标签,用木格存放起来。
【小题5】字印的活;排版的活;印刷的活;拆版的活
【小题6】如果只印刷两三本,那么,刻字排版的时间跟雕版印刷的功效是类似的,不能体现活字印刷的优越性。
【小题7】优点是:质地均匀,表面平滑;不易粘连,容易拆卸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根据平时学习的积累来解答此题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根据汉字写拼音的能力。在拼写汉字时注意汉字在古汉语中的特殊用法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概括“活板”的“活”具体表现在哪里即可。
【小题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活板”的“活”这个特点来分析原因即可。
【小题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中“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几句话来分析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即可。
篇3:《活板》节选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活板》(节选)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持就火炀之 则字平如砥
以手拂之 未为简易
不若燔土 为余群从所得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
A.有/奇字/素无备者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用讫/再火令/药熔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小题3】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升)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小题4】从下列各组里选出划线字的意义或用法,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A.唐人尚未盛为之
B.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D.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小题5】选出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小题6】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根据文意说说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
①
②
【小题8】活板跟雕版相比,具有什么优点?活板到底“活”在哪里?
【小题9】《活板》一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出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小题1】炀:烘烤。砥:磨刀石。拂:拭擦,掸去。为:算是。燔:烧。为:被。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D
【小题6】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小题7】①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可以连续排版。② 是采用了按音韵贮存字模的科学检字法。
【小题8】活板跟雕版相比,优点是:以一个个活字为单位,按照书稿排字,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使用灵活,一个活字可重复使用,节省资源;排版方便,速度快,质量好。活板“活”在:刻字灵活;制版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
【小题9】1、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平如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字印的形状。2、列数字:“数十百千本”。具体说明了活板印刷迅速的优点。3、作比较:“若印……,极为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突出说明了活板印术的显著优点。4、举例子:“如‘之’、‘也’等字。”具体说明了有些字是使用频率高的字。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炀,形声字形旁表义,“火”字旁,烤的意思。砥,意为磨刀石。成语“坦荡如砥”中的“砥”也是这个意思。拂,形声字形旁表义,“扌”字旁,拭擦,掸去的意思。燔,形声字形旁表义,“火”字旁,烧的意思。“未为简易”的“为”动词,意为算是;“为余群从所得” 的“为”介词,意为被。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解释。
点评: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要特别注意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以及通假字现象。平时的记忆、积累是关键。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数十百千本”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C项中,“令药熔”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D项中,“为余群从”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能力。
点评:断句的基本原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不能分开读。
【小题3】试题分析:A项中,“其”是代词,那,指制作活板的方法;B项中,“其”代词,那些,指字印;C项中,“其”代词,指排好的字印。故选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其”的用法。
点评:在文言文中,“其”通常都是用作代词,代次具体指代的内容需要联系语境来考虑。
【小题4】试题分析:A项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B项中,“为”是动词,发明的意思;C项中,“为”是介词,被的意思;D项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故选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为”的用法。
点评:“为”是常考的文言字词,常常用作介词、动词。
【小题5】试题分析:结合“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有疏有密,水浸后会变形,容易与药粘在一起。所以,D项说法错。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内容的辨析。
点评:A、B、C、D各项说法是否错误,逐项对照文章内容考察是稳妥的办法。
【小题6】试题分析: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可分为四步。“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介绍的是第一步:刻字。“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绍的是第二步:制版。“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则字平如砥”介绍的是第三步:排版。“若止印三二本……瞬息可就”介绍的是第四步:印刷。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点评:对说明顺序的把握,需要分清说明内容的层次,逐层概括。
【小题7】试题分析: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找到说明活板印刷术工效的文字:“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由此可知,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①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可以连续排版。② 是采用了按音韵贮存字模的科学检字法。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信息摄取的能力。
点评:摄取信息,首先要找准区间,然后再简要概括。
【小题8】试题分析:活板跟雕版相比,具有的优点是什么,需要明确雕版具有的缺点:雕版每部书需要雕刻许多块木板;制版需要耗费时间;发现错误不好改正;印好之后便没有用处,浪费了资源。而这些缺点,都是活板都进行了有效的解决。活板“活”在哪里,联系说明内容便可得知: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做法是活的; 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概括起来,便是:刻字灵活;制版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把握。
点评:说明文都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因此,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把握是考查说明文阅读时常考的知识点。
【小题9】试题分析:1、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问题。文中采用打比方的文字有“薄如钱唇”,“字平如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字印的形状。2、列数字,是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文中采用列数字的文字有“数十百千本”,具体说明了活板印刷迅速的优点。3、作比较,是通过把不同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优点。文中采用作比较的文字有“若印……,极为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突出说明了活板印术的显著优点。4、举例子,是通过列举事例来具体地说明问题,文中采用举例子的文字有“如‘之’、‘也’等字。”具体说明了有些字是使用频率高的字。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点评:对说明文的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是常考知识点。需要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并结合具体文字分析其作用。
篇4:《活板》文言文翻译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地。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篇5:《活板》文言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篇6:活板文言文翻译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篇7:活板文言文翻译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地。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活板》全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赏析
《活板》一文语言朴实、简洁、准确。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再说简洁,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活板》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文中还多次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 “帖之”“贮之”等,它们都分别指代相应的实物,这就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显著的优点。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等物)软化凝结,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所以用“燔”,避免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的美感与不生厌。“烧”、“炀”、“熔”、“燔”这些词用得都准确、贴切。
篇8:活板文言文及翻译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②。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
庆历⑧中,有布衣⑨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注释】
①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②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使用)。之,指“板印书籍。”③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④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⑤已后:以后。已,通“以”。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⑦板本:板印的本子。⑧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⑨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⑩钱唇:铜钱的边缘。(11)印:印模。(12)令坚:使坚硬。(13)和(hu^):混合。(14)冒:蒙、盖。(15)范:框子。(16)持就火炀(y2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19)止:只。(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22)自:别自,另外。(23)具:准备好。(24)更(g5ng)互:交替,轮流。(25)就:完成。(26)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28)奇字:生僻字。(29)旋:随即,很快地。(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31)文理:纹理,质地。(32)兼:并且。(33)不可取:拿不下来。(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35)讫(q@):完毕。(36)殊不:一点也不。(37)为予群从(z#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
【诗文翻译】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到现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