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得儿女消息》诗歌鉴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得儿女消息》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得儿女消息》诗歌鉴赏

篇1:《得儿女消息》诗歌鉴赏

《得儿女消息》诗歌鉴赏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表面的意思理解起来确实有点难度,从文字上来说,表面上难点可能会出现在颌联和颈联。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中“金刀”是繁体字“劉”(刘)的组成部分,“典午”是指“司马”,是晋朝的隐称。明代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有分析:“当涂为魏,典午为晋 ,世率知之,而意义出处,或未明了。案……典,司也;午,马也。”其实,早在晋朝后期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中就有:“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果崩。”。由此可见,这是当时对当朝者的避讳,是故意用的隐语。“典午”至今一直如此引用。孔明是刘备的军师和丞相,“元亮”是指陶渊明,“元亮”是陶渊明的字,陶渊明是东晋时人。诗中文天祥是以诸葛亮和陶渊明自拟,前一句是说诸葛亮最后没法实现刘备的遗愿,与他当时的情况有些相似,这相对好理解一些。后一句大意是说陶渊明尤其看重自己“晋朝人”身份的意思,这里“犹怜”的“怜”字不应以“可怜”来解释,相对应比较接近“珍惜”、“怜爱”的意思。这就涉及到陶渊明本身的典故了。当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时,陶渊明作为晋朝人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以此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顾。元兴三年,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起兵讨伐桓玄、进行平叛,陶渊明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期间他曾冒险奔赴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消息驰报刘裕,为东晋的延续立下了一份功劳。为此陶极其高兴,并以此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忠良、残害无辜、徇私舞弊等黑暗现象,使陶深感失望并选择辞职。最终成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人生。不仅如此,陶渊明还在刘裕公元4建立“刘宋”后更名为“潜”,这是陶表示反对刘裕篡晋,誓不为之所用之意。因此,文天祥才会在诗中说陶渊明特别重视自己东晋人身份,这也与文天祥对元朝的态度相似。也就是说,文天祥在此借古喻今,是经典的用典范例。如果说颌联的意思还能最终自己分析出结果的话,颈联“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两句恐怕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解析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是没能找到。

“肮脏”当然不能按现代“污浊、污秽、龌龊、卑鄙、丑恶、不干净、不文明”之类的意思来解释,总不能认为文天祥觉得“污浊、污秽、龌龊、卑鄙、丑恶、不干净、不文明”这样的人才算男子汉,并将这意思用诗词的形式来颂扬吧?!

“肮脏”在这里只能按照高亢刚直的意思来解释,读作hángzàng或kǎngzǎng。在古汉语中,它有刚正不阿的意思。汉朝赵壹《疾邪诗》之二:“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是指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在朝堂上如鱼得水,而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人不受重视和器重,只能倚在大门旁边。文天祥“肮脏到头方是汉”一句的意思只能是指“只有自始至终坚持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这也是有识之士历来对文天祥这句诗的正解,但因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一般人觉得不好理解,问题的症结就在“肮脏”两个字如何解释上。

后世的解读往往到此为止,后一句“娉婷更欲向何人”通常避而不谈。是因为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吗?我看不见得吧!

比如说,解释为“女孩子扭捏作态、装模作样是要给谁看啊”,明显是不通的。迄今为止能找到对这一句正面作出解释的只有金性尧先生,他的解释是:“娉婷:姿态美好貌。这句比喻美貌的女子怎能随便嫁人。”。这能解释得通吗?文天祥前一句刚在论及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接着下一句说“美貌的女子怎能随便嫁人”,这不是在开玩笑吗,我万万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样同样是行不通的。

“娉婷”的确是指姿态美好貌,最早可见之汉朝的文字,如辛延年的《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就是一例,这里是用于形容男子的形貌。后来“娉婷”一般用在形容女人上,如唐柳宗元《韦道安》诗:“货财足非恡,二女皆娉婷。” 和宋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一川明月疎星,浣纱人影娉婷。”就是这样。同时,“娉婷”也用于直接指代美人佳丽,如北宋陈师道《放歌行》二首中第一句“春风永巷闲娉婷”即为例证。文天祥诗中的“娉婷”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是通过用形容女人形貌的词语来指代女人。这跟前一句的“肮脏”是对应的,“肮”这里还作为指人的咽喉部位,“脏”指五脏六腑解释,“肮脏”合起来也指形成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通过用形容人的形态的词语来指代人。只有这样解释才能满足律诗对仗的要求,“肮脏”对“娉婷”非常合适。既然如此,“到头”就必须与“更欲”对仗,如果“到头”是指自始至终一心一意,那么,“更欲”就不可能是“怎能随便嫁人”其中的意思,它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有十万八千里。“更”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更加”,“欲”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要”,“更欲”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更加要”,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绕不出来了。可惜,一般人受思维习惯使然,一看到“更欲”,首先想到的就是“更加要”,实在解释不通,只能胡乱用“怎能”一类的词语来暂借,但即使如此,这诗句依然无法解释得通。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篇2:宋代文天祥诗作:得儿女消息

宋代文天祥诗作:得儿女消息

得儿女消息是宋代文天祥的诗作,这首诗可能会令读者感到不是很好理解,但诗人那种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依旧透过千年的历史奔袭而来。

原文:

得儿女消息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得儿女消息翻译:无

得儿女消息字词解释:无

得儿女消息背景:无

得儿女消息赏析:

这首诗表面的意思理解起来确实有点难度,从文字上来说,表面上难点可能会出现在颌联和颈联。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中“金刀”是繁体字“劉”(刘)的组成部分,“典午”是指“司马”,是晋朝的隐称。明代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有分析:“当涂为魏,典午为晋 ,世率知之,而意义出处,或未明了。案......典,司也;午,马也。”其实,早在晋朝后期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中就有:“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果崩。”。由此可见,这是当时对当朝者的.避讳,是故意用的隐语。“典午”至今一直如此引用。孔明是刘备的军师和丞相,“元亮”是指陶渊明,“元亮”是陶渊明的字,陶渊明是东晋时人。诗中文天祥是以诸葛亮和陶渊明自拟,前一句是说诸葛亮最后没法实现刘备的遗愿,与他当时的情况有些相似,这相对好理解一些。后一句大意是说陶渊明尤其看重自己“晋朝人”身份的意思,这里“犹怜”的“怜”字不应以“可怜”来解释,相对应比较接近“珍惜”、“怜爱”的意思。这就涉及到陶渊明本身的典故了。

当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时,陶渊明作为晋朝人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以此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顾。元兴三年,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起兵讨伐桓玄、进行平叛,陶渊明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期间他曾冒险奔赴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消息驰报刘裕,为东晋的延续立下了一份功劳。为此陶极其高兴,并以此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忠良、残害无辜、徇私等黑暗现象,使陶深感失望并选择辞职。最终成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人生。不仅如此,陶渊明还在刘裕公元420年建立“刘宋”后更名为“潜”,这是陶表示反对刘裕篡晋,誓不为之所用之意。因此,文天祥才会在诗中说陶渊明特别重视自己东晋人身份,这也与文天祥对元朝的态度相似。也就是说,文天祥在此借古喻今,是经典的用典范例。

如果说颌联的意思还能最终自己分析出结果的话,颈联“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两句恐怕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解析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是没能找到。

“肮脏”当然不能按现代“污浊、污秽、龌龊、卑鄙、丑恶、不干净、不文明”之类的意思来解释,总不能认为文天祥觉得“污浊、污秽、龌龊、卑鄙、丑恶、不干净、不文明”这样的人才算男子汉,并将这意思用诗词的形式来颂扬吧?!

篇3:文天祥《得儿女消息》原文赏析

文天祥《得儿女消息》原文赏析

《得儿女消息》

文天祥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赏析】

这首诗表面的意思理解起来确实有点难度,从文字上来说,表面上难点可能会出现在颌联和颈联。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中“金刀”是繁体字“刘”(刘)的组成部分,“典午”是指“司马”,是晋朝的隐称。明代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有分析:“当涂为魏,典午为晋,世率知之,而意义出处,或未明了。案……典,司也;午,马也。”其实,早在晋朝后期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中就有:“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果崩。”。由此可见,这是当时对当朝者的避讳,是故意用的隐语。“典午”至今一直如此引用。孔明是刘备的军师和丞相,“元亮”是指陶渊明,“元亮”是陶渊明的字,陶渊明是东晋时人。诗中文天祥是以诸葛亮和陶渊明自拟,前一句是说诸葛亮最后没法实现刘备的遗愿,与他当时的情况有些相似,这相对好理解一些。后一句大意是说陶渊明尤其看重自己“晋朝人”身份的意思,这里“犹怜”的“怜”字不应以“可怜”来解释,相对应比较接近“珍惜”、“怜爱”的意思。这就涉及到陶渊明本身的典故了。

当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时,陶渊明作为晋朝人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以此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顾。元兴三年,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起兵讨伐桓玄、进行平叛,陶渊明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期间他曾冒险奔赴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消息驰报刘裕,为东晋的延续立下了一份功劳。为此陶极其高兴,并以此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忠良、残害无辜等黑暗现象,使陶深感失望并选择辞职。最终成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人生。不仅如此,陶渊明还在刘裕公元4建立“刘宋”后更名为“潜”,这是陶表示反对刘裕篡晋,誓不为之所用之意。因此,文天祥才会在诗中说陶渊明特别重视自己东晋人身份,这也与文天祥对元朝的态度相似。也就是说,文天祥在此借古喻今,是经典的用典范例。

如果说颌联的意思还能最终自己分析出结果的话,颈联“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两句恐怕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解析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是没能找到。

“肮脏”当然不能按现代“污浊、污秽、龌龊、卑鄙、丑恶、不干净、不文明”之类的意思来解释,总不能认为文天祥觉得“污浊、污秽、龌龊、卑鄙、丑恶、不干净、不文明”这样的人才算男子汉,并将这意思用诗词的形式来颂扬吧?!

“肮脏”在这里只能按照高亢刚直的意思来解释,读作hángzàng或kǎngzǎng。在古汉语中,它有刚正不阿的意思。汉朝赵壹《疾邪诗》之二:“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是指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在朝堂上如鱼得水,而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人不受重视和器重,只能倚在大门旁边。文天祥“肮脏到头方是汉”一句的意思只能是指“只有自始至终坚持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这也是有识之士历来对文天祥这句诗的正解,但因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一般人觉得不好理解,问题的症结就在“肮脏”两个字如何解释上。

后世的解读往往到此为止,后一句“娉婷更欲向何人”通常避而不谈。是因为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吗?我看不见得吧!

比如说,解释为“女孩子扭捏作态、装模作样是要给谁看啊”,明显是不通的。迄今为止能找到对这一句正面作出解释的只有金性尧先生,他的解释是:“娉婷:姿态美好貌。这句比喻美貌的女子怎能随便嫁人。”。这能解释得通吗?文天祥前一句刚在论及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接着下一句说“美貌的女子怎能随便嫁人”,这不是在开玩笑吗,我万万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样同样是行不通的。

“娉婷”的确是指姿态美好貌,最早可见之汉朝的文字,如辛延年的《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就是一例,这里是用于形容男子的形貌。后来“娉婷”一般用在形容女人上,如唐柳宗元《韦道安》诗:“货财足非恡,二女皆娉婷。” 和宋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一川明月疎星,浣纱人影娉婷。”就是这样。同时,“娉婷”也用于直接指代美人佳丽,如北宋陈师道《放歌行》二首中第一句“春风永巷闲娉婷”即为例证。文天祥诗中的“娉婷”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是通过用形容女人形貌的词语来指代女人。这跟前一句的“肮脏”是对应的,“肮”这里还作为指人的咽喉部位,“脏”指五脏六腑解释,“肮脏”合起来也指形成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通过用形容人的形态的词语来指代人。只有这样解释才能满足律诗对仗的要求,“肮脏”对“娉婷”非常合适。既然如此,“到头”就必须与“更欲”对仗,如果“到头”是指自始至终一心一意,那么,“更欲”就不可能是“怎能随便嫁人”其中的意思,它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有十万八千里。“更”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更加”,“欲”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要”,“更欲”不能象现在这样理解为“更加要”,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绕不出来了。可惜,一般人受思维习惯使然,一看到“更欲”,首先想到的就是“更加要”,实在解释不通,只能胡乱用“怎能”一类的词语来暂借,但即使如此,这诗句依然无法解释得通。

“更”应该理解为更换、更替、更改、变更之意,“欲”应理解为欲望、欲念、心欲、意欲,“更欲”这里只能解释为变更自己的心意、更改自己的愿望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与前一句“到头”的字面意思和内在思想完全对仗起来。“向”与“方”对仗,“向”在这里如果解释为“对着”的话,同样不太合理,“向”在这里应该解释为与走向、趋向、倾向、变向之类词语相近的意思。“是”与“何”对仗,“是”为肯定、确认之意,“何”是疑问、怀疑,“何”即为“什么样”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象女子一样容易变心那将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用严厉质疑的态度来否决改弦易辙、朝秦暮楚、叛变投降的可能和苗头。同时,我们应该清楚,文天祥的这一句诗句并非贬低女性,不是看不起女人。他只是借用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常用的比喻,自古以来,大家常说“女人的心,天上的云,谁也看不清”之类的话,这只是一个比喻,仅此而已。

写到这里,我想读者不难看出,文天祥这首诗颈联这两句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只有自始至终、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如果象女人一样说变就变、朝三暮四、朝秦暮楚那成什么样的人。”。这也才能与他一贯的思想和行为举止一一对应起来,才可能是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那么,文天祥这首诗的整体意思是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来表达即为:南宋已是日薄西山,快成过去时了,但民间的抗争象野草和森林一样春风吹又生;那些争状元和作丞相的日子都象尘埃一样,必定随风而去。象孔明已经辜负刘备的遗志一样,我虽已竭尽全力,却也无力回天,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管如此,象陶渊明宁做晋朝人、不做“刘宋”官一样,我也要坚持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做人只有自始至终一心一意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如果象女人一样善变、朝秦暮楚,那我(们)成什么样的人了。傻孩子啊,你就不要再问问题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还是我们现在没有做完的事,这是为了未来,为了给下辈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文天祥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是写给谁看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意,才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层面,流于浅薄。

这首诗的题目为《得儿女消息》,可见,他是在得知儿女的消息时有感而发的。

这个消息,绝不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小事琐事,一定是重大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件,否则不会专门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否则也就不会有“痴儿莫问今生计”这一句,这是说他儿子在消息传来后问他这一生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

纵观南宋最后的相关史料和对文天祥的有关记载,我们发现,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在当初打了几场小胜仗后,接下来形势急转直下。这既是因为当时的总体局势使然,更直接的原因是对抗双方的实力对比太过悬殊,由他带领的几千人的临时队伍和数万百姓,都是毫无作战经验和技能的家乡父老子弟,他们有的只是满腔热血和决死的信念,要与身经百战、装备精良的几万、甚至几十万蒙古铁骑对垒,实际只能是以卵击石。公元1277年(宋景炎二年)七月,在江西永丰空坑,文天祥的抗争几乎一败涂地。在战斗中,其“夫人与佛生、柳小娘、环小娘,颜孺人、黄孺人等,皆为俘虏。至元帅所,已失佛生。”,也就是说,这一战文天祥的家人大部分被俘虏,包括三位夫人(夫人、颜孺人、黄孺人)和一子(名字为佛生)二女(柳小娘、环小娘)。在他们被押送途中,已经失去了儿子佛生。佛生1267年-丁卯年-南宋咸淳三年生(丁卯、壬寅、甲午、丙寅),当时为十周岁。文道生1266年-丙寅年-南宋咸淳二年生(丙寅、戊戌、庚戌、丙子),他们相差只有一岁,道生作为长孙,因为是由文天祥母亲带着,所以当时没有被虏。到了当年八月,文天祥自己也差点被虏。我们知道,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就跟潮水一样,有时起、有时落;斗争也是如此,有时顺利势如破竹,有时失利兵败如山倒。文天祥正是在失利的这个时间段写了这首诗。这种斗争的低潮对谁都是一种考验。道生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在与其逃亡的路上感到迷茫,问了一些令人痛苦、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是情有可原的。文天祥通过这首诗,回答了自己孩子的.问题,这是诗人的本性,也是这首诗的字面意义。

除了回答道生以外,就没有其它意义吗?不!当时感到迷茫的一定大有人在,而且都是大人,是跟文天祥一起出生入死、一起奋起抵抗、一起舍生取义的大人,他们是有思想、有主见、会思考的大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疑惑是情理之中的事。文天祥面对这个群体,不可能去直接批评他们、训斥他们,更不可能去处罚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时候也不可能象现在这样召开动员大会或上上政治课,讲大道理恐怕也没有人会听。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间接的、柔和的、隐性的方式,这样要比直接喊口号的效果好得多,在这一点上,他应该比现在的一些人聪明得多。正好道生有这样的疑问,文天祥就借用回答道生的名义,来回答大人们的疑问,从而达到鼓舞大家继续斗争下去的目的。一个孩子要理解这样深层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性不大,真正能理解的必定是大人。让大家读这首诗后知道该做什么样的人和为什么要这样的道理才是文天祥想要的结果和目的。除此之外,“还种来生未了因”,包含了一定的宗教思想,这对当时的随行老百姓和子弟兵是比较好理解的、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这种寄希望于未来的做法虽然笼统,却能将一时无法解释的意思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这与现在“将‘什么什么’进行到底”、“为‘什么什么’奋斗终身”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这首诗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文天祥写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勉、自励,强化自身的斗争信念,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使在这样最低潮、最艰苦的时候,文天祥自己从未动摇,“争元做相总成尘”一句反映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根本看法。他清楚地告诉人们:一方面是状元也好、丞相也好,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重要的,他已经做过了,不过如此而已,他并不看重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最终都会时过境迁;一方面也对可能来劝降、利诱的人挑明,自己无意这些高官厚禄,可以死了这条心。我们知道,对文天祥的劝诱,并不是只在他被俘以后,实际上对手一直都没有放松对他封官许愿一类的诱劝,文天祥也通过这首诗再次表明自己的强硬态度。这是《得儿女消息》隐含的内在意义。

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诗,我们除了能了解以上这些信息外,我们还可以知道,文天祥一早就知道南宋已是末路,他所做的实际上并不是愚忠,“皇帝”都投降了,“皇帝”最后还来当说客帮敌人劝降,他再想愚忠都没对象了。所以,以愚忠来解释他的抵抗行动和斗争是不合适、不合理的。他的抵抗是“草自春”,是率领草根民众为民族和文化利益对外族侵略的抗争。他是在“还种来生未了因”,是在为中华优秀文化和汉族子孙后代的幸福将斗争进行到底。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华民族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留下坚实的根基。这是我们今天对这首诗的历史意义的正确解读。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解读,希望里面包含的信息有助于有兴趣了解这首诗、有兴趣了解文天祥的人。

篇4:得儿女消息,得儿女消息文天祥,得儿女消息的意思,得儿女消息赏析

得儿女消息,得儿女消息文天祥,得儿女消息的意思,得儿女消息赏析 -诗词大全

《得儿女消息》诗歌鉴赏得儿女消息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篇5:得舍弟消息其四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翻译:无

篇6:得舍弟消息其四

⑴《春秋》:昭二十三年,晋师在平阴。《史记》:陈平降汉,王使参乘,监诸将南渡平阴津至洛阳。平阴,乃古津济处也。《唐书》:平阴县,隋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州废,县属郓州

⑵《楚辞》:“欲侧身而无所。”孙楚诗:“饯我千里道。”

⑶《史记》:韩信寄食于漂母。《战国策》: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寄食门下。江淹书:“俯首求衣,敛眉寄食。”

⑷《喻巴蜀文》:“烽举燧燔。”《淮南子》:鲁阳公与韩战,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韩非子》:酣战之时

⑸《楚辞》有《招魂》篇

⑹《两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随笔》云:北人以乌声为喜,鹊声为非。南人闻鹊噪则喜,闻乌声则唾而逐之,至于弦弩挟弹,击使远去。《北齐书》:奚永落与张子信对坐,有鹊斗于庭树间,子信曰:“鹊言不善,当有口舌事。今夜有唤,必不得往。”子信去后,高俨使召之,且云敕唤,永落诈称堕马,遂免于难。白乐天在江州,《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曰:“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疑乌报消息,望我归乡里。我归应待乌头白,惭愧元郎误欢喜。”然则鹊言固不善,而乌亦能报喜也

⑺《诗》:“鹊钨在原,兄弟急难。”

⑻陆机诗:“生理各万端。”

⑼柳恽诗:“独枕怅忧端。”谢灵运诗:“两京愧佳丽。”

⑽张远注:两京,公在西京,弟在东京也。三十口,合公与弟家属而言,公《赴奉先》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止言十口,可明征矣

⑾《后汉书・刘茂传》:孙福为贼所围,命如丝发

篇7:得舍弟消息其四

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初得消息,怜弟而复自伤也。赵P注:次句,有吾以汝为死矣之意。侧身,言避寇不敢正行。一家村,指平阴荒僻之乡。二句正述所传之信。赵次公注:酣战曰新,见杀伐未休。血痕曰旧,见乱离已久。招得几时魂,恐死期将至,不复相会也。次章,叙兄弟远离,而叹资生无计也。弟不能归,空传乌鹊之喜。公不能往,深负n_之诗。见虽有消息,而彼此悬隔也。何颜面,穷困而惭。且几时,销忧无日。家口危如丝发,不但兄弟两人难保矣。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8:柳宗元《重别梦得》诗歌鉴赏

柳宗元《重别梦得》诗歌鉴赏

重别梦得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人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罻罗①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②,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柳宗元《重别梦得》诗歌鉴赏》

篇9:诗歌鉴赏

两首诗歌鉴赏

◎一场孽恋:黑水河和白水河

流过阴山的水,努力淌出

关于一场风月的洁白

黑夜,漫过大地的`河床

天空,不再有百灵的歌声

一株百合,植在青春的岸上

日子就是滋生的惦念

黑与白——河水不再提及

◎日子

城市,不断的演绎同一首歌

凌乱,奔突。曲高和寡的竹林雅境

渐渐成为浓厚的粉底,不再说琼瑶

爱玲,以及荣幸的康桥

你把词语一再压缩,几乎成为裂变前最后的诅咒

向日葵轻仰头颅,说出一些

冰冷的句子。黄昏的太阳便沉入纤纤弱水

从此,西墙外,鼓声不停

日子就这样缓慢地流淌着。风,

不停地歌唱,不停地演绎,不停地涂抹……

篇10: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一篇

累了

不要倒下

想想家中老黄牛般的父母 也要挺住

告诉自己这不算什么 倦了

不要放弃

其实放弃的不是一些事物 是自己

珍惜自己

烦了

不要抱怨

上帝不知道你是谁 要好好生活

享受你正在做的事情 受到打击了

不要垂头丧气

不要认为自己天生可以把每件事都做好

但要努力把每件事都做到自己的最好

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孤独

其实你就不懂什么是孤独

有家人 有朋友

没经历过风吹雨打

哪来的孤独

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

缺了你地球照样转

更不要认为自己无足轻重

对于你的父母来说

你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一定要把你最快乐 最乐观的一面 给他们看

因为 只有你快乐

他们生活才有意义

不要为了追求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关于说给自己的话。

而继续让父母处于永无止尽的劳累责任

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不应为我们而活

要积极 不要堕落关于说给自己的话。

不要把我们的颓废归咎于社会这个大环境

为什么别人能为了理想而奋斗

堕落是因为内心的懒惰关于说给自己的话

每天走路

关注一下脚下的草 身边的花 枝上的叶

他们如此卑微的生命都美丽的活着 相比之下

我们反而显得 更渺小 要为自己而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

要为别人而活

做在乎自己的人喜欢的事

有时间多出去走一走

看看大好河山

舒心畅气

养心养气

不要对身边的事情过分挑剔

存在即合理

既然不关乎我们的生死存亡

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增添烦恼呢 不要评论别人

特别是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人

我们只有资格批评我们爱的`人

在自己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

因为过后我们往往为这些话追悔莫及

要原谅别人对你的伤害

但不要养成习惯

即使再不能理解你父母的想法

也不要指责他们

要知道

他们才是全心全意为你好的人

你不能辜负他们

表达你的爱

表现你的成长

让他们有收获的快乐

要知道

我们是他们养育的

时间最长的庄稼

他们把全部的精力心血都放在了这里

不要让一场洪水让他们颗粒无收

一夜白了发

看到自己的快乐

珍惜自己的幸福

感恩自己的拥有

追求自己的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