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d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欢迎阅读与借鉴!

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1: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从分析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入手,指出社会信息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选择.信息化开创了资源开发的新思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它还将大大改变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间接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促进政治向更文明、更协调、更民主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实质上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 者:罗伟其 刘永清  作者单位:罗伟其(暨南大学网络中心,广州,510632)

刘永清(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广州,510641)

刊 名:中国软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SOFT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F2 关键词: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系统工程  

篇2: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得到了长远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对畜牧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可持续发展对策,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畜牧业产品短缺的情况 ;同时,在家庭副业补充上开始变得市场化、产业化以及程序化,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但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生产环境恶劣等问题成了阻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几点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推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

1 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畜产品增加,有效供给得到保障 在全国经济发展当中,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副产品在食品市场中占较大比重,肉、蛋、奶总产量约为821.5 万 t,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其中,占较大比重的生猪出栏量也呈现翻倍增长 ;同时,外销肉鸡、猪肉也增长至 600.0 万 t,使国内外市场得到了有效供给。

1.2 产值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更使农户经济收入增长,开始占据农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农业增收的关键,很多畜牧业养殖户通过发展养殖过上了小康生活,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3 质量提升,使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 随着农产品整改力度的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全国开展的屠宰场抽检次数增加,在生猪尿样抽检中,共检样出 56 批次的盐酸克伦特罗阳性,同比降低了 0.09%,实现了抽检性率将低至 0.30% 的目标。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瘦肉精”抽检,存在零检出率,保障了全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2 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环境问题

2.1 自然资源锐减 当前,随着土地沙漠化、草原侵蚀的日益加剧,草原上的可利用资源相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其中,人为破坏占较大比重,是造成草原面积的锐减的重要因素。

此外,与人畜禽争资源的情况较常见,造成饲料短缺,养殖成功率降低。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饲料用粮仅占总粮食利用率的 1/3.足以证明当前饲料短缺问题已经威胁到了畜牧业发展。

2.2 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养殖户的增多,污水、污染物等的排放量在不断增加,其中隐藏着非常多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流入河流、湖泊等地方将造成水资源污染,为周围的居民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2.3 化费、农家肥出现积压 当前,化肥生产越来越便捷,产量也越来越多,很多化肥厂家可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为畜牧养殖户带来诸多便捷,由此,农业生产上使用化肥不断增多,造成农家肥大量积压,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公害严重。

3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保护对策

3.1 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扶持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使疫病防治更为方便,产业化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因地制宜,将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真正落实,降低散养比重,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固定发展模式。同时,要对畜牧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发掘山地草多的资源优势,使饲料短缺问题得以缓解。

3.2 加强疫病防治力度 免疫使防控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对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的防治与免疫,强制实行免疫病种,坚持“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的免疫原则,及时做好免疫效果的检查与监督,适时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做好免疫记录,使强制免疫制度真正落实,这样才能降低疫病发生率,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针对当前众多的畜牧养殖户,要因地制宜,不断对饲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综合饲养模式,实现“种、养、牧、沼气”四位一体的养殖模式,对畜禽废弃物开展无公害处理,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养殖、节约能源与资源,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畜牧业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3.4 使用环保型饲料,优化经济机构,提高畜牧养殖农户的素养 畜牧养殖户要坚持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和绿色的养殖经营观念,不将数量作为养殖重点,而是在养殖中注重质量。对饲料进行合理调配,多使用环保型与节约型的生物饲料,合理喂养,不随意乱用添加剂。

畜牧养殖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区域机构与环境标准的统一,不断对畜牧业发展格局进行优化,使土地资源、能源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养殖地域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同时,不断提高畜牧养殖户的素养,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强化养殖管理,使之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强化其环保意识,加强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减少对周围环保、资源的破坏,从根本上抑制环境破坏行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该文主要介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几点阻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环境保护、资源破坏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表现畜牧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免疫防治、发展生态养殖。

篇3: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

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西学东渐,来势汹汹,波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今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思潮它已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研究虽然比不上20世纪末那样“热门”,但它在中国的影响却没有减弱,而是悄悄催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异质的平等观”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贯穿于后现代主义始终;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和“后现代生活”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两种基本状态.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

作 者:陈卓 CHEN ZHuo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3(5)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异质的平等观   “后现代思想批判”   “后现代生活”  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4:可持续发展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的人.为了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以其统摄办学实践和教育改革.要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加以变革,其一要积极倡导终身教育,促进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其三要建立学习化社会和学习型企业,拓展成人教育发展空间.

作 者:陆高翔 Lu Gaoxiang  作者单位:武钢职工大学,武汉,430080 刊 名: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年,卷(期): 13(2) 分类号:B021.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   素质教育   学习型企业  

篇5: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矿业城市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而兴起的'一种城市类型,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这种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矿业占据主导地位,其支柱产业是资源采掘业与加工业.建国以来,矿业城市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同时,矿业城市本身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作 者:张凤麟 孟磊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矿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MINING MAGAZINE 年,卷(期): 13(12) 分类号:X321 关键词: 

篇6: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近几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并促进了这一系列理论的发展,对这些理念的发展变化作进一步的分析,有助于认清世界和我国所面临的环境、生态问题,还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向的确定.

作 者:程岩 高峰  作者单位:丹东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系,辽宁,丹东,118003 刊 名:丹东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ND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2)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生态   环境   可持续发展  

篇7: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长远大计.但生态环境恶化;科技能力低弱,生产方式落后,种植结构单一;农村市场体系建立不完善;农业资源立法不健全及管理脱节等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主要是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管理,加快科技兴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制定和完善农业保护政策,建立良好的农村市场体系.

作 者:周知任 作者单位:中共湘潭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湖南,湘潭,411100 刊 名:引进与咨询 英文刊名:IMPORT INQUIRY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F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 现实选择 主要问题 对策建议

篇8: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摘要:我国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近年来,国家着重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保护环境的工作正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我国农业环境问题频发,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了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挑战。基于这个问题,笔者对农业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构建生态农业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想法,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自然水源被污染。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是与农作物有关的,但是农业不仅仅单纯为人们提供食品,还要保证食品安全的问题,而且农业与环境相互协调,在维护国家的资源环境方面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自然物质的循环功能,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不但可以保证食品安全而且种出的作物也达到了高效率、高产量、高营养的要求。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不但有利于净化环境,而且可以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

(2)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需要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3)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应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

(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

(1)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

(2)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

(3)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4)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现如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应该从本文提到的上述方面着重考虑,加大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xx,(09).

[2]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xx,(2):28-32.

篇9: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而对于农业经济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无法脱离农业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因地制宜原则,大力发展精确农业、三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集约型农业。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望能够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径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总而言之,只有站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概念,精确农业自提出之后,便迅速得到关注与重视,目前各发达国家已经对精确农业进行了具体的实施[2]。精确农业是一种相对于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但产出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提出的新型农业,其综合利用一系列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通过获取影响作物生长的所有环境因素与农田区域作物产量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作物产量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按需进行定位调控,因此精确农业也被成为处方农业。

2.2三色农业

三色农业中的“三色”指的是“白”“绿”“蓝”,也就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以及蓝色农业。首先,白色农业是一种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微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型新农业,其实质在于实现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白色农业主要有高科技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以及“发酵工程”[3]。其次,绿色农业指的是以土水光气为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植物种植业以及依赖种植业生存的传统畜牧养殖业。最后,蓝色农业指的是水域农业,其主要内容便是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旨在实现从开发利用陆地生物资源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转变。

2.3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平衡系统、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取得的成果,并对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切实遵循循环再生理念以及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对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的生产进行合理调控,最终实现农业优产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的研究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集约型农业与我国实际国情充分结合,适用于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集约型农业的目标在于,首先,实现土地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产品自给率的持续提高;其次,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进行进一步完善;然后,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知识水平,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的改进与优化;最后,实现农业政策环境的优化调整,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并确保该体系的顺利运行。

结束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当今时代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xx,(02):32-33.

[2]施自海.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xx,(20):459.

[3]许卫星.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xx,(34):12371-12372+1237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