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推进建筑节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推进建筑节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推进建筑节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建筑节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节约能源资源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筑能源占我市能源消耗的27.6%的比例,建筑节能工作不可避免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我市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wmxz.cn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石油资源处在衰竭期,面对形势,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地提出:“构建大庆市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的战略思想,实现大庆的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建设节能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目前,我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当脆弱,能源消耗严重。截止到底全市城市、县城房屋建筑累计面积6543.39万平,其中集中供热面积4477.1万平方米(包括:住宅面积2952.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524.5万平方米)。经测算在一个采暖期内,全市标煤总消耗量约102万吨,按燃煤300元/吨计,消耗3.06亿元。如大力实施节能,按节能标准50%,则建筑本体即可实现30%,一个采暖期可节约标煤27.3万吨,折合燃煤约30万吨,按300元/吨计算,可节约奖金9000万元。公共建筑节能测算大约是1.5亿元,可为我市财政节省2.4亿元用于替代产业的投资,加速我市的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二是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的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精神和物质需要。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生活需要组成部分,人们也对建筑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受石油、石化生产的影响,环境质量十分恶劣,为此提出了“东移北扩”总体规划目标。目前,已逐渐形成人口相对集中的东风新村、让胡路两个大型居住区,由于供热设施集中,能耗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他污染物都会污染空气、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造成环境酸化,破坏生态平衡。节能建筑由于采用了成套的节能技术措施,譬如适当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墙体保温、屋面保温、中空双层玻璃窗、保温门和节能空调等,减少了围护结构的散热,改善了建筑热环境的质量,提高了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既节约了能源,改善了环境,又降低了房屋的使用成本,住户得到了实惠,进而提高人民的居住质量,满足生活需要。
三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需要。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10月12日上午听取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汇报后指示:实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并把节约放在首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亦指出:建筑节能工作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建设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注重科学用能,合理用能,针对不同气候地区制定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陆续颁布。其中,针对湖南省这类气候地区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于10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还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76号令“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对建筑节能的管理、责任、处罚作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总之,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大庆市可持续发展,事关把大庆建设北方现代化城市目标的实现。因此,全面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必须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二、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大庆市建设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战略新高地,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强化监管为手段,以提高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达标率为重点,坚持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以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先后有黎明小区、阳光佳苑、八一农大、大庆石油学院、东湖上城、祥阁小区等23个居住小区全部按建筑节能50%标准设计,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总面积的13.6%。又以完善制度、立足长远的思想为指导,在全省率先出台和下发了《关于在建筑工程中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大庆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管理工作有关规定》、《普通砼小型空心砌块夹心苯板复合墙体建筑筑技术规程》、《烧结普通砖夹心苯板复合墙体施工及验收规程》,建立了建筑节能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先后引进扶持了砌块生产线18条,聚苯乙烯(EPS、XPS)企业5家,塑料窗型材生产企业3家,中空玻璃生产企业10家,促进了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的建筑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步伐不大,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低,县城进度缓慢;节能标准执行不到位;节能技术水平不高,比较成熟先进的新型节能结构体系没有大面积推开;供热改革滞后,建筑节能与热费不挂钩,没有形成节能的经济激励机制;节能专项资金额度不足,建筑节能研究、推广新技术支持不够。
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建筑节能工作新局面
为加快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市建设局必须按照中央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扎实工作,使建筑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首先,要大力宣传推广建筑节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要综合运用宣传、教育、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措施,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工作相关法规及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认识,达成共识。开展建筑节能相关单位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他的社会责任感。健全各级建筑节能管理或协调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建筑节能活动。形成建筑节能工作系统、稳步、扎实推进。
第二,完善推广建筑节能推广制度和措施。建筑节能工作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规划、房产、水务等多个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环节。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度保证,必须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要出台相关规定,把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产权办理等各个环节纳入建筑节能管理工作中,形成“闭合”式管理,使各部门、单位都能主动采取措施,贯彻落实节能标准,形成多方协作、配合的工作局面,把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优惠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参与建筑节能推广,使投资商和开发商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开发节能建筑。对住宅的购买实行政策引导,宣传优点,制定合理收费,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经济实惠。
第三,认真贯彻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强建筑节能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好《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建设部《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黑龙江省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规定,严格加强建筑节能工作中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房屋销售核准等的监督管理。对不按节能标准设计建造,达不到节能要求或违反规定要求的,要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对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法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第四,打造节能示范建筑、示范小区,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建造各种类型的有代表性的节能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过示范工程,以此来积累经验和引导全社会的认知。政府公共建筑要率先垂范使用节能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示范小区。示范节能建筑小区重点采用新型节能墙体、保温隔热屋面、节能门窗、遮阳和楼梯间节能等技术与产品;供热采暖系统调控与热计量和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与产品;太阳能、地下能源、风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照明的节能技术与产品。使示范节能小区不单单只是开发商的卖点,而真正起到领引建筑节能技术潮流的作用。
第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节能中长期规划,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目标是:到,我市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逐步开展,完成应改造面积的25%;到,我市住宅和公共建筑建造和使用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要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市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明年将启动,一是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资金”二是结合热价改革,从采暖费的降低部分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用于既有建筑节能的改造。三是采用改造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外墙、窗户和屋顶,采暖计量控制等到多项改造技术,总结经验,逐步逐年铺开。
第六,抓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实现计量供热。首先,改变住户的采暖费形式,变采暖费由政府和所在工作单位代缴为个人缴纳。二是实现系统节能,改造供热系统,降低供热单位的能耗,使供热单位能能够从用户行为节能中得到相应的回报,多余的热量用于扩大供热面积。三是建立供热分户控制,按栋计量的供热设施改造。四是确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计量供热热价和收费方法,既要调动用户节能的积极性,同时又顾全供热单位的利益。从而逐步实现由按面积计收采暖费向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转变,实现能源低消耗、费用低支出,居住高品质的目标。
第七,建立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建筑认定制度。按照建设部《技术公告》要求,加强对节能技术、产品管理,建立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切实保证节能产品质量。选取不同试点建筑进行能耗性能评定,制定建筑能耗性能评定分级标准,逐步推行建筑能耗性能评级,再发展到绿色建筑性能评定分级,进而建立我市节能建筑评定体系。
第八,促进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引导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鼓励墙材生产企业发展利废及建筑垃圾等再生墙材,促进能源的经济循环发展;巩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成果,严格执行“禁实”目标,推广应用散装水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木材资源,提高环境质量。
第九,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大庆石油学院、大庆油田开发技术公司等科技人才优势,加强对新型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研究,为建筑节能提供技术保障。重点研究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空调技术、住宅集中采暖技术、太阳能电池草坪灯、太阳能电池路灯等建筑节能技术;开发、推广外墙保温体系、节能门窗技术、屋面保温隔热技术、热量监督体系、引进和借鉴国际、国内成熟的、先进的节能技术、节能体系、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建筑节能工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大庆构建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让我们携起手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开创建筑节能工作新局面!
篇2:推进产业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粗放型的“先发展,后保护”发展模式,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水平低.文章从改变产业结构的根本问题出发,探讨了“边发展,边保护”的发展模式,提出了通过推进产业生态化,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ZHONG Zhen-yi 罗建中 CHEN Min ZHONG Zhen-yi LUO Jian-zhong CHEN Min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006 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 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年,卷(期): “”(5) 分类号:X22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篇3:推进清洁生产,实现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清洁生产,实现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零排放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污染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钢铁生产的可循环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沿用的是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式经营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重速度、数量,轻效益和质量,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轻内涵潜力的发挥,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这种传统发展模式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资源缺乏、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钢铁工业是能耗大户,其能耗量约占全国总能耗量的10%;钢铁工业也是高污染工业,按行业污染排放量计,也占工业污染负荷的10%左右;所以钢铁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清洁生产.
作 者:魏晓鹏 刘巧云 何国勤 郭春峰 作者单位:安阳钢铁公司能源动力部,安阳,455004 刊 名:中国冶金 英文刊名:CHINA METALLURGY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篇4:推进赤峰市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进赤峰市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赤峰市城建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城市化为主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将城市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大事来抓.本论文从研究赤峰市中心城市建设的现状出发,重点探讨了赤峰市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作 者:张玲艳 作者单位:赤峰市委党校,内蒙,古赤峰,024000 期 刊: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31(4) 分类号:X24 关键词:中心城市 历史文化 绩效评估 城市理念篇5: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西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从计划经济时期起,就服从全国经济布局,根据本省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一产业结构曾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毋庸讳言,这种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严重制约着山西的经济发展,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山西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面对西部大开发,如不能急起直追,有可能再落后于西部各省.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以重振山西雄风.
作 者:张晓霞 赵红梅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太原,030006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4) 分类号:F1 关键词:篇6: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逐步由污染防治转移到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由城市综合整治扩展到城市的`生态建设.我国城市的发展战略已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增长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发展战略,转移到以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因而城市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王舞燕 作者单位:新郑市环境保护局,河南,新郑,45115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5) 分类号:X3 关键词:加强 城市环保 实现 持续 发展篇7: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认为,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其发展将在根本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应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作 者:刘建其 陈剑屏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系;汕头大学社会科学部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8)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 可持续发展篇8:加强锅炉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锅炉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制糖业常用工业锅炉的特点,并提出采取对工业锅炉加长炉拱,增高中拱,在前墙增设焰角,减少或消除锅炉结垢,安装高效锅炉除尘器等措施,以节约能源,降低锅炉煤耗,减少烟尘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作 者:段俐忻 作者单位:云南省昌宁柯街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678103 刊 名:甘蔗糖业 英文刊名:SUGARCANE AND CANESUGAR 年,卷(期):2002 “”(5) 分类号:F4 关键词:锅炉运行 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清洁生产篇9: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国保险业持续25年的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的取得,缘起于中国多年以来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中国保险界人士对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保险市场的潜心培育。西方国家保险业提供的一条重要且可资借鉴的经验,是惟有将保险业立足于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才能实现其稳步的前进。人寿保险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一般工商业乃至传统金融业。它注重长期性的经营,注重谨慎稳妥的发展,可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事关寿险业发展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那么,在各种挑战面前,中国寿险业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奠定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由于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失信现象严重,寿险领域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信用贫困已成为制约中国寿险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寿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就是要通过法律调整、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对保险监管者信用、保险主体信用及业外信用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打造保险信用的`完整体系,为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寿险业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客户、个人代理人和寿险公司都处于一种俱荣俱损的“生态环境”,不容破坏。依法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寿险业和个人代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险主体信用制度的主体,寿险公司还应加强合约管理、营销预警、财务管理、理赔管理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保险主体信用行为。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个人代理人展业的状况,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有效化解由于个人代理人的不合规行为所产生的保险纠纷。严格内控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及时向公众披露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使寿险市场主体经营活动透明化。
防范增量风险,构筑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增量风险是与存量风险相对而言的,意即在寿险经营中由于险种结构、保费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使寿险业产生的新的风险。不良资产和利差损是中国寿险业以前形成的存量风险,从寿险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和寿险产品结构看,已不太可能再产生新的、规模较大的不良资产和利差损。同时,我国寿险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正是化解存量风险的有利时机,如果能够在防范增量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存量风险就可以被逐渐稀释和化解。所以,寿险公司目前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防范增量风险上,因为如果增量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给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寿险公司应制定稳健的发展战略,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防范和化解当前寿险业的增量风险。首先,在经营机制方面,寿险公司要通过完善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追求经济效益、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市场主体。其次,在技术方面,寿险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对经营中产生的增量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
加强行业创新,提高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
寿险业要在保持和发扬经营管理中好的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不合时宜的、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发展的做法和制度,用机制活力和政策导向,推动寿险业发展进步。要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的新险种,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要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探索网上销售;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司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打造管理、销售、技术、服务四支专业队伍,实行不同岗位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配置,让发展的活力和增长的潜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长期发展并形成持续的领先优势。为此,寿险业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提高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强”,最理想的状态是“边大边强”,使“大”与“强”成正比。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必须把握好几点:首先,公司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而不是靠急速膨胀来实现高速发展。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获得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再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公司持续领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共同培育市场,营造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尽管我国寿险市场资源很丰富,但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寿险资源。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但这种竞争不应是“你死我活”,而应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消费是分不同层次的,每家寿险公司都有其市场空间,绝不能为了抢占市场,而违规经营,不计成本,不顾质量和风险,要与竞争对手共存共荣,在长期的竞争中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更进一步讲,寿险从业者追求的不仅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共同培育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已成为现代竞争的主流。对寿险业来说,振兴民族寿险业,不是靠任何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所有寿险公司整体合作。只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共同进步,才能推动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