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ric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高一历史必修一战争核心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一历史必修一战争核心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一历史必修一战争核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战争核心知识点
一、战争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
国际:英国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国内: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
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朝爱国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4)结果: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3、战争的影响
(1)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是一种倒退。
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是一种进步。)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战争后:半殖半封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 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目标旧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4) 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5) 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战争(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英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856年,英俊进攻广州,第二次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请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沿江十处为通商口岸;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3、第二次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个史学观让你记忆历史更轻松
新课标历史题重在探究
近年来的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观察”、“考察”、“研究”的近代历史学特征,背历史事件、记忆历史结论的时代已结束,迎来了探究历史的新高考。现在的高考历史试题设计,表现为要考生通过一套历史思维的方法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考生自己推论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经过与结论,新课标高考表述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测量。
朝四个方向思考历史问题

实践中,有的考生越是到考前越是对做历史题没有底气,甚者无从下手,其原因就出在历史思维取向不清。历史思维有四个取向:即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对历史事件做合乎逻辑的解释的方向思考问题;从人性的方向思考问题;从经验的或与经验相联系的推理及对有关系的历史现象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从社会和文化是渐进的、一贯的进步方向思考问题,即历史思维的史学科学化、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历史进步观取向。有了这样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做题就有头绪。
以公认史学观评判事物
历史事件的评判是有标准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地认识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的阶级性、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全球史观是指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要把某个地区或国家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考察;文明史观是指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篇2:高一历史必修一秦朝核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秦朝核心知识点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 、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历史学习的三种境界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三个境界。其一,初级境界: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实,识记一些历史知识。其二,中级境界:解决“你认为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包含分析历史背景、解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知识线索、形成历史知识专题等,目的是培养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历史理论水平。所以,这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境界。其三,高级境界:是对历史的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感悟历史变迁。这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可以这样说,初级境界只是历史学习的知识层次,而中级、高级境界是历史学习的能力层次。不论高考还是新课程,对历史学习的要求更侧重能力要求,所以,对历史的学习,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当然,初级境界是达到中级、高级境界的前提和基础。
就拿“抗美援朝”来说,应当掌握的基本史实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公开干涉朝鲜内政并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战争从1950年10月持续到1953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彭德怀,战争结果是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等。掌握这些史实只能算历史学习的初级境界,仅此是不够的。那么,在“抗美援朝”这个问题上,如何达到历史学习的中级、高级境界呢?那就必须分析“抗美援朝”发生的历史背景、探究中国是否应该出兵朝鲜、分析中朝取胜原因,还应把同一历史时期国内发生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及国际上美国推行霸权政策、两极格局形成等问题结合起来,把历史上的中朝关系进行归纳概括,对明朝的抗日援朝与现代的抗美援朝进行比较。这样,我们的历史学习就显得“大气”多了,我们就能从旧的死的历史知识中感悟出许多新鲜的活跃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较高境界!历史是死的,但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必须是活的。
篇3:高一历史必修一明清君主核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明清君主核心知识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历史考前复习应该放在基础知识上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练习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5题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做练习,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的就不会是令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畅通无阻的大桥了。
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事件的经过只须记重大事件。
历史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平日课前预习、上课留心听讲、课后温习,坚持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多写、多做试题;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