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哥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明史邹应龙传原文及全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明史邹应龙传原文及全文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明史邹应龙传原文及全文翻译
明史邹应龙传原文及全文翻译
明史
原文: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①,擢御史。严嵩擅政久,廷臣攻之者辄得祸,相戒莫敢言。而应龙知帝眷已潜移,其子世蕃益贪纵,可攻而去也,乃上疏曰:“工部侍郎严世蕃凭藉父权,专利无厌。私擅爵赏,广致赂遗。使选法败坏,市道公行。群小竞趋,要价转钜。刑部主事项治元以万三千金转吏部,举人潘鸿业以二千二百金得知州。严年尤桀黠,士大夫无耻者呼为鹤山先生。遇嵩生日,年辄献万金为寿。臧获②富侈若是,主人当何如?尤可异者,世蕃丧母,陛下以嵩年高,特留侍养。世蕃乃聚狎客,拥艳姬,恒舞酣歌,今天下水旱频仍,南北多警。而世蕃父子方日事掊克③,内外百司莫不竭民脂膏,塞彼溪壑。民安得不贫?国安得不病?天人灾变安得不迭至也?臣请斩世蕃首悬之于市,以为人臣凶横不忠之戒。苟臣一言失实,甘伏显戮。”
帝颇知世蕃居丧淫纵,心恶之。会方士蓝道行以扶乩得幸帝密问辅臣贤否道行诈为乩语具言嵩父子弄权状帝由是疏嵩及应龙奏入遂勒嵩致仕下世蕃等诏狱擢应龙通政司参议。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朝弻骄恣,廷议遣大臣有威望者镇之,乃改应龙兵部侍郎至云南。至则发朝弼罪,朝弼竟被逮。万历改元,铁索箐贼作乱,讨平之。
应龙有才气,初以劾严嵩得名,骤致通显。及为太常,省牲北郊,东厂太监冯保传呼至,导者引入,正面爇香,俨若天子。应龙大骇,劾保僭肆,保深衔之。至是,京察自陈,保修郤,令致仕。临安土官普崇明、崇新兄弟构争。崇明引广南侬兵为助,崇新则召交兵。已,交兵退,侬兵尚留,应龙命部将杨守廉往剿。守廉掠村聚,杀人。侬贼乘之,再败官军,人以咎应龙。应龙闻罢官,不俟代径归。代者王凝欲自以为功,力排应龙。给事中裴应章遂劾应龙偾事。巡按御史郭廷梧雅不善应龙,勘如凝言。应龙遂削籍,卒于家。
十六年,陕西巡抚王璇言应龙殁后,遗田不及数亩,遗址不过数楹,恤典未被,朝野所恨。帝命复应龙官,予祭葬。(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八》)
[注]
①[行人]官名,掌朝觐聘问。②臧货,奴才。③掊(póu)克,聚敛搜刮民财。
译文: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官行人,被提升为御史。严嵩专权已久,廷臣攻击他的都遭得祸害,相互告诫不敢言说严嵩。但邹应龙知道皇帝眷爱他已经潜移,他的儿子严世蕃更加贪纵,可以攻击进而除去他,于是上疏说:“工部侍郎严世蕃凭藉其父之权,专利无厌。私人擅自颁给爵赏,广泛收纳贿赂。致使选举之法败坏,卖官公行。奸邪小人竞相趋至,严世蕃要价越来越高。刑部主事项治元用一万三千金买通转到吏部,举人潘鸿业用二千二百金买得知州。士大夫中无耻的人甚至呼严年为鹤山先生。遇到严嵩过生日,严年总是献万金来为严嵩祝寿。家奴获富奢侈达到这种地步,那么主人当如何呢?尤其突出的是,严世蕃的母亲死去时,陛下因为严嵩年事已高,特留侍养,严世蕃于是集聚狎客,拥艳姬,恒舞酣歌,人伦灭绝。现在天下水旱灾害仍然频频出现,南北战事时起。但严世蕃父子还日事克扣,内外百司莫不竭尽民脂民膏,填塞他们欲壑。百姓怎么能够不贫穷,国家怎么能够不衰败,天灾人祸怎么能够不迭至呢?臣请求斩严世蕃的首级于市,作为人臣凶横不忠的警戒。如果臣有一言失实,甘愿遭受杀戮。”
皇帝很了解严世蕃居丧期间淫纵放肆的行为,心里厌恶他。正好方士蓝道行因扶乩获得皇上的宠幸,皇帝密问他辅臣贤不贤。蓝道行假作乩语,具说严嵩父子弄权的情状,皇帝因此疏远严嵩。等到邹应龙的.奏章呈入,皇帝于是勒令严嵩辞职,将严世蕃等人下诏狱,提升邹应龙为通政司参议。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朝弼骄横恣肆,廷议派遣有威望的大臣镇住他,于是改任邹应龙为兵部侍郎。邹应龙到达后揭发沐朝弼的罪状,沐朝弼终被逮捕。万历改年号,铁索箐贼叛乱,邹应龙将他讨平。
邹应龙有才气,起初以弹劾严嵩得名,骤然达到通官显贵。等到任太常时,省察北郊牲祭,东厂太监冯保传呼而至,有专人将其引入,邹应龙看见冯保正面燃香,俨然像天子一样。邹应龙大为惊骇,弹劾冯保僭越放肆,冯保非常怀恨他。到这时,京察自己述职,冯保为了报复,令邹应龙辞职。临安土官普崇明、普崇新兄弟构争。普崇明引借广南侬兵作为援助,普崇新则召交州兵。之后,交州兵退去,而侬兵还留在当地,邹应龙命令部将杨守廉前往剿歼。杨守廉抢掠村落,杀人。被侬贼所乘,再次打败官军,人们将罪归咎到邹应龙身上。邹应龙听说自己已被罢官,不等代替的人到达就径直回家乡。代替他的人王凝想自以为功,力排邹应龙。给事中裴应章于是弹劾邹应龙误事。巡按御史郭廷梧向来不喜欢邹应龙,调查结果如王凝所说的一样。邹应龙于是被削去官籍,死在家中。
十六年(1588),陕西巡抚王璇说邹应龙死后,遗田不到数亩,遗址不过数楹,恤典未能泽及,为朝野所遗憾。皇帝下令恢复邹应龙官,对他予以祭葬。
篇2:明史邹应龙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明史邹应龙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明史
原文: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①,擢御史。严嵩擅政久,廷臣攻之者辄得祸,相戒莫敢言。而应龙知帝眷已潜移,其子世蕃益贪纵,可攻而去也,乃上疏曰:“工部侍郎严世蕃凭藉父权,专利无厌。私擅爵赏,广致赂遗。使选法败坏,市道公行。群小竞趋,要价转钜。刑部主事项治元以万三千金转吏部,举人潘鸿业以二千二百金得知州。严年尤桀黠,士大夫无耻者呼为鹤山先生。遇嵩生日,年辄献万金为寿。臧获②富侈若是,主人当何如?尤可异者,世蕃丧母,陛下以嵩年高,特留侍养。世蕃乃聚狎客,拥艳姬,恒舞酣歌,今天下水旱频仍,南北多警。而世蕃父子方日事掊克③,内外百司莫不竭民脂膏,塞彼溪壑。民安得不贫?国安得不病?天人灾变安得不迭至也?臣请斩世蕃首悬之于市,以为人臣凶横不忠之戒。苟臣一言失实,甘伏显戮。”
帝颇知世蕃居丧淫纵,心恶之。会方士蓝道行以扶乩得幸帝密问辅臣贤否道行诈为乩语具言嵩父子弄权状帝由是疏嵩及应龙奏入遂勒嵩致仕下世蕃等诏狱擢应龙通政司参议。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朝弻骄恣,廷议遣大臣有威望者镇之,乃改应龙兵部侍郎至云南。至则发朝弼罪,朝弼竟被逮。万历改元,铁索箐贼作乱,讨平之。
应龙有才气,初以劾严嵩得名,骤致通显。及为太常,省牲北郊,东厂太监冯保传呼至,导者引入,正面爇香,俨若天子。应龙大骇,劾保僭肆,保深衔之。至是,京察自陈,保修郤,令致仕。临安土官普崇明、崇新兄弟构争。崇明引广南侬兵为助,崇新则召交兵。已,交兵退,侬兵尚留,应龙命部将杨守廉往剿。守廉掠村聚,杀人。侬贼乘之,再败官军,人以咎应龙。应龙闻罢官,不俟代径归。代者王凝欲自以为功,力排应龙。给事中裴应章遂劾应龙偾事。巡按御史郭廷梧雅不善应龙,勘如凝言。应龙遂削籍,卒于家。
十六年,陕西巡抚王璇言应龙殁后,遗田不及数亩,遗址不过数楹,恤典未被,朝野所恨。帝命复应龙官,予祭葬。
[注]
①[行人]官名,掌朝觐聘问。②臧货,奴才。③掊(póu)克,聚敛搜刮民财。

译文: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官行人,被提升为御史。严嵩专权已久,廷臣攻击他的都遭得祸害,相互告诫不敢言说严嵩。但邹应龙知道皇帝眷爱他已经潜移,他的儿子严世蕃更加贪纵,可以攻击进而除去他,于是上疏说:“工部侍郎严世蕃凭藉其父之权,专利无厌。私人擅自颁给爵赏,广泛收纳贿赂。致使选举之法败坏,卖官公行。奸邪小人竞相趋至,严世蕃要价越来越高。刑部主事项治元用一万三千金买通转到吏部,举人潘鸿业用二千二百金买得知州。士大夫中无耻的人甚至呼严年为鹤山先生。遇到严嵩过生日,严年总是献万金来为严嵩祝寿。家奴获富奢侈达到这种地步,那么主人当如何呢?尤其突出的是,严世蕃的母亲死去时,陛下因为严嵩年事已高,特留侍养,严世蕃于是集聚狎客,拥艳姬,恒舞酣歌,人伦灭绝。现在天下水旱灾害仍然频频出现,南北战事时起。但严世蕃父子还日事克扣,内外百司莫不竭尽民脂民膏,填塞他们欲壑。百姓怎么能够不贫穷,国家怎么能够不衰败,天灾人祸怎么能够不迭至呢?臣请求斩严世蕃的.首级于市,作为人臣凶横不忠的警戒。如果臣有一言失实,甘愿遭受杀戮。”
皇帝很了解严世蕃居丧期间淫纵放肆的行为,心里厌恶他。正好方士蓝道行因扶乩获得皇上的宠幸,皇帝密问他辅臣贤不贤。蓝道行假作乩语,具说严嵩父子弄权的情状,皇帝因此疏远严嵩。等到邹应龙的奏章呈入,皇帝于是勒令严嵩辞职,将严世蕃等人下诏狱,提升邹应龙为通政司参议。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朝弼骄横恣肆,廷议派遣有威望的大臣镇住他,于是改任邹应龙为兵部侍郎。邹应龙到达后揭发沐朝弼的罪状,沐朝弼终被逮捕。万历改年号,铁索箐贼叛乱,邹应龙将他讨平。
邹应龙有才气,起初以弹劾严嵩得名,骤然达到通官显贵。等到任太常时,省察北郊牲祭,东厂太监冯保传呼而至,有专人将其引入,邹应龙看见冯保正面燃香,俨然像天子一样。邹应龙大为惊骇,弹劾冯保僭越放肆,冯保非常怀恨他。到这时,京察自己述职,冯保为了报复,令邹应龙辞职。临安土官普崇明、普崇新兄弟构争。普崇明引借广南侬兵作为援助,普崇新则召交州兵。之后,交州兵退去,而侬兵还留在当地,邹应龙命令部将杨守廉前往剿歼。杨守廉抢掠村落,杀人。被侬贼所乘,再次打败官军,人们将罪归咎到邹应龙身上。邹应龙听说自己已被罢官,不等代替的人到达就径直回家乡。代替他的人王凝想自以为功,力排邹应龙。给事中裴应章于是弹劾邹应龙误事。巡按御史郭廷梧向来不喜欢邹应龙,调查结果如王凝所说的一样。邹应龙于是被削去官籍,死在家中。
十六年(1588),陕西巡抚王璇说邹应龙死后,遗田不到数亩,遗址不过数楹,恤典未能泽及,为朝野所遗憾。皇帝下令恢复邹应龙官,对他予以祭葬。
篇3:《明史·汪应轸传》原文及翻译
汪应轸,字子宿。少年时就有志向操守。正德十四年,皇上下诏书宣布即将往南方巡视。应轸上疏反对说:“自从皇上下诏以来,大臣和百姓徘徊不定,没有主意。临清以南一带,百姓都抛弃家业不事贸易,往山谷逃窜。如果皇上不立即收回成命,恐怕发生意外。从前谷永劝阻汉成帝,说:‘陛下厌弃高贵的尊号,喜欢平民的卑称。几度离开深宫,早晚露身在外,与众小人为伍。掌管宫廷门户和在宫中值宿警卫的'人,手持武器却守卫空宫。’他的话对于现在很确当。谷永,是谄媚阿谀的臣子;汉成帝,是昏庸的君主。谷永进言汉成帝尚能容忍他。难道以陛下的圣明,还不能接受臣下的直言进谏吗?”疏章呈入,滞留在宫中。接着应轸又与翰林院修撰舒芬等人联名上奏请求(这件事)。跪在宫门外,受杖责几乎丧命。
(汪应轸)在翰林院学习结束后,朝廷准备授官给事中。皇上有旨任他为地方官,应轸于是外任泗州知州。泗州土地贫瘠人民懒惰,不懂耕种养蚕。应轸鼓励百姓耕种,买来桑树种植。又招募江南的女工,把蚕茧抽丝纺织的技术教给当地人。百姓因此丰衣足食。皇上正在南方征伐,中使驿车骚扰道路。汪应轸率领一百多个精壮农夫排列在水边,船来了,立即把船拉出本州境外。皇帝车驾驻住南京,命令泗州进献善于歌唱奏乐的美女数十人。应轸奏道:“本州女子粗俗浅陋,没有什么人用来应从皇上的旨意。臣过去曾招募了一些善于养蚕纺织的妇女,请收入宫中,传授养蚕纺织的技术。”此事才作罢。
世宗登基,应轸召入任户科给事中。山东的矿盗兴起,流窜进入京师地区和河南境内。应轸上奏说:“平定盗贼和抵御贼寇不同。抵御贼寇,只要将其驱赶出境即可。如果为了平定盗贼听任其流出本地,这是嫁祸邻近的地方。凡是一方有盗贼作乱的消息,不进行剿灭,以致(盗贼)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地方官),都应从重论处。”获得皇上批准。应轸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为便于养亲,请求改任南京官职,于是调往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正在议论追封献皇帝尊号。一向知道应轸有名,想靠他协助自己。应轸与他们的提议不一致,就上奏请求遵循礼经,尊崇正道,以安人心,皇上不予答复。嘉靖三年(1524)春天,他出任江西佥事。过了二年,上疏称病,不等到命令下来就回家乡,因病去世。
篇4:《明史·汪应轸传》原文及翻译
汪应轸,字子宿。少有志操。正德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病卒。 (选自《明史·汪应轸传》)
篇5:《明史余应桂传》原文及翻译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户部尚书毕自严朋比,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责应桂。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劾延儒。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梦尹诈,而益信应桂。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总理熊文灿主抚。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贼众十余万萃麻城、黄安。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逮至,下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牒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应桂竟遣戍。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军千人护行,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遛,夺职。未几,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死于难。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
翻译: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召授官御史。弹劾户部尚书毕自严结党营私,首辅周延儒收纳孙元化的人参、貂皮,接受杨鹤大量的贿赂。皇上正眷顾延儒,就斥责了应桂。没有多久,贼寇攻陷登州,元化被抓住,应桂再次上疏弹劾延儒。皇上发怒,贬三级官阶办事,应桂称病回家。
七年回到朝廷,出朝巡按湖广,驻守承天。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士,修缮城墙置备器械,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金一万五千资助卢象升的军需给养,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都以实情上达。皇上由此知道巡抚王梦尹狡诈,而更加相信应桂。十年,就地提升应桂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梦尹。
江北贼寇的势力日益兴盛,总理熊文灿主张招抚。次年,收降贼寇首领刘国能、张献忠,贼寇部众十多万聚集麻城、黄安。应桂晓谕招降马光玉、贺一龙,没有来到,就派遣将领在黄福店攻击顺天王等人,贼寇于是逃向黄安。适逢文灿到麻城,应桂请求他协助攻打贼寇,没有听从。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走,文灿就弹劾他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兵部尚书杨嗣昌因为应桂曾弹劾他的父亲杨鹤,上奏请下令逮捕他。应桂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辩白自己无罪,而指责文灿,皇上不接受。逮捕到京城,关入监狱。
起初,应桂写信给文灿,说献忠必反,可在他没有发难时对付他。他的信被献忠巡逻的士兵得到,献忠发文给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告诉文灿,文灿再次弹劾应桂。应桂再次上疏辨白,皇上亦不听取。应桂最终被发配戍边。没有多久,献忠果然反叛,朝廷官员纷纷上奏荐举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落,皇上召见询问大臣。陈演说:“贼寇进入关中,必然贪恋女人和玉帛,就像老虎落入陷阱。”应桂斥责他说:“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必定长驱横行,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陈演双腿发抖面孔变色。督师孙传庭战死,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去代替他。皇上只派京城驻军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作为军前赏赐功劳所用罢了。应桂将至山西,贼寇非法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皇上责备他停留观望,夺去职务。没有多久,京师陷落。应桂住在家中不出来。过了很久,死于祸乱。
[《明史余应桂传》原文及翻译]
篇6:《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读书。皇上考察他认真细致谨慎,令他与王直抄写机密文字。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进升侍读。
二十年(1422),他随从皇上北征。部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上奏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汇报。皇上很高兴他这么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中读书的人,朕将任用你。”便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帝亲征,他们一定远逃,希望不要穷追。”皇上笑道:“你是说朕黩武吗?”便对他说道:“军中有什么动静,听到了你即入奏。”还传谕宦官不要阻拦。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令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给予他们。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省亲归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海内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后,王英被进升为少詹事,被赐给麒麟带。母亲去世时,皇上特给予祭葬,遣宦官护送归乡。不久命他回来任职。正统元年(1436),命他侍奉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升为礼部侍郎。八年命他处理礼部事务。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一再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宽恕不问。第二年升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他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不断。他个性诚信正直,也好规劝别人的过失,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权。王裕后来积功升官为四川按察使。
篇7: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荐海瑞,但张居正终于没有召用他。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职。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皇帝屡次想要召用海瑞,(都遭到)当政大臣的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
海瑞没有儿子,灵柩经过江面时,民众穿戴白衣冠夹岸相送,洒酒祭奠挥泪送别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朝廷赐予太子太保的官爵,追谥“忠介”。海瑞平时做学问,以刚为主,因此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
篇8: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篇9:《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逝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父名景通,曾任都指挥使,代理大宁都指挥使司事,召入京师任神机营坐营,品行很好。戚继光少年时便很洒脱,气度不凡。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袭世职,由于推荐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改佥浙江都司衔,担任参将,分管宁、绍、台三郡。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但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抢掠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到宁海,据守桃渚,在龙山把他们打败,追到雁门岭。倭寇逃脱后,趁机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消灭了他们的魁首,把其余的贼全部追到瓜陵江溺死。而圻头的倭寇又再跑向台州,戚继光在仙居拦击,在路上的倭寇没有能逃脱的.。戚继光先后九次作战都大获全胜,俘虏、斩首的有一千多人,烧死溺死的无数。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打败了敌人。浙东被平定,戚继光提升了三级俸禄。福建、广东的匪徒流入了江西。总督胡宗宪行文使戚继光援助。捣毁了在上坊的贼窝,贼跑到建宁。戚继光回到浙江。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会合了福宁、连江各股倭寇攻陷了寿宁、政和、宁德。从广东南澳来的,会合了福清、长乐各股倭寇攻陷了玄钟所,蔓延至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这时宁德已经屡次失陷。离城十里有个名叫横屿的地方,四面都是狭窄险要的水路,贼寇的大本营就设在里面。官军不敢攻打它,双方对峙了一年多。那些新到的倭寇驻扎在牛田,而酋长则驻扎在兴化,东南两面互相支援。福建接连告急,胡宗宪再次行文责令戚继光剿灭他们。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的匪徒。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沟前进,捣毁了贼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十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牛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