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怒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山中留客原文及赏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山中留客原文及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篇1:山中留客原文及赏析
山中留客原文及赏析
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注释
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晖:春光。
⑶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纵使:纵然,即使。
⑸云:指雾气、烟霭。
赏析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赵其钧的评价)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便是上边所说,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世界如此美好,天地万物都展现着美好的姿态。但是不要因为一点挫折便觉得受挫,丧失信心。你看,就算是万事如常,也会有看不见的矛盾会使你受伤。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们。
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又把山中之景细致精确的表达了出来,这是因为“弄”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加以引申了,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山中的游客从“云”中出来时衣服就已经变的湿润润的了。其次,是在对客人进行挽留。你怕下雨吗?下雨不过是把你的衣服打湿而已,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会让你的衣服干着,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留下来吧!何不欣赏欣赏这雨中美景呢,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篇2:山中留客 / 山行留客原文、注释及赏析
唐代: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山光物态沐浴于春日的光辉中,不要因为几朵阴云就打算回去。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即使天气晴朗没有阴雨迷蒙,去到山中云雾深处衣服也会沾湿。
注释:
山光物态弄春晖(huī),莫为轻阴便拟归。
春晖:春光。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纵使:纵然,即使。云:指雾气、烟霭。
赏析: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便是上边所说,其实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世界如此美好,天地万物都展现着美好的姿态。但是不要因为一点挫折便觉得受挫,丧失信心。你看,就算是万事如常,也会有看不见的矛盾会使你受伤。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们。
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又把山中之景细致精确的表达了出来,这是因为“弄”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加以引申了,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山中的游客从“云”中出来时衣服就已经变的湿润润的了。其次,是在对客人进行挽留。你怕下雨吗?下雨不过是把你的衣服打湿而已,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会让你的衣服干着,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留下来吧!何不欣赏欣赏这雨中美景呢,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篇3:山行留客原文及赏析
山行留客原文及赏析
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注释:
山行:一作“山中”。
春晖:春光。
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赏析: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张旭
张旭(约685年—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篇4:《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弄”字对于表达“留客”这一主题最有意义,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诗人用一“弄”字,不仅赋予山光物态以人性,而且显示了其蓬勃生机和充沛活力;而“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奇斗艳,足见其景色的诱人和迷人,此句诗意在于使来客回心转意,与诗人同享山水之乐。
二:
①谈谈你对首句的理解:
答:首句属于正面描写,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山,春天的万物,生机无限,惹人向往,引人入胜。
②谈谈三四句诗人是怎样挽留客人的:
答:纵然是晴和天气,没有那“留客之雨”,但那山之深处“空翠湿人衣”的游赏之乐,那云之深处的赏玩之愉,又有谁割舍得了?又有谁能毅然离去?诗人就是用这样委婉这样深挚地情意挽留住想要离去的朋友的!
三:
(1)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诗人是怎样描绘春景的?
(4)分析诗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1)“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一个“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3)诗人人描绘了一幅“山光”、“物态”交
相辉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后创设了一种天气晴朗,云烟缥缈,水气蒙蒙的意境。
(4)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或止步不前,而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
A.第一句写山中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B.第二句劝客人不要因山中出现薄云便准备离开。
C.第三句告诉客人山中很快就要转晴,不会下雨。
D.第四句说春山深处雨雾很重,难免会沾湿衣裳。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3分)
A.诗中用一“弄”字,拟人化地表现了春山景物的生动情态。
B.诗中用“纵使......亦......”句式,强调春山多云雾的特点。
C.诗中深切表达了诗人的留客之意,却没出现一个“留”字。
D.诗中句句写景,以动写静,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水的`情致。
翻译:
春光灿烂,天地万物竞相展现出自己的绝妙之处,是如此的令人沉醉。客人啊,切莫因天色微暗便有了回去的打算。因为即使是在毫无雨意的晴朗天气里步入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一定会打湿你的衣衫。
赏析
《山中留客》,唐代张旭(675年—约750年)诗作。诗云:“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了主人的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故此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清妙自然而又恬淡秀润,耐人寻味,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重点是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客人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诗人以退为进,天晴又怎样呢?“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 “入云深处”四字,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篇5:《山中留客》张旭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山中留客》张旭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山中留客⑴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⑵,莫为轻阴便拟归⑶。
纵使晴明无雨色⑷,入云深处亦沾衣⑸。
作品注释
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晖:春光。
⑶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纵使:纵然,即使。
⑸云:指雾气、烟霭。
作品译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作品鉴赏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作品点评
一、唐汝询:响调未尝不佳。(《唐诗解》)二、谭元春:极有趣谙练语。(《唐诗归》)三、黄生:“入云深处亦沾衣”,非熟识游趣者不能道。(《唐诗摘钞》)四、焦袁熹:“纵使晴明无雨色”,不工死句。(《此木轩论诗汇编》)五、吴煊、胡棠:巧稳可诵(“纵使晴明”句下)。《唐贤三昧集笺注》六、王士禛:清词妙意,令人低徊不止。(《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七、刘宏煦:恐客未谙山中事,误认将雨也。“留”字意雅甚。身在云中,不见云也,湿气濛濛而已,结语信然。(《唐诗真趣编》)八、俞陛云:凡游名山,每遇云起,咫尺外不辨途径,襟袖尽湿,知此诗写山景甚确。(《诗境浅说续编》)九、刘永济:此诗末句,最能写出深山云雾溟濛景色。(《唐人绝句精华》)
作者简介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篇6: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古诗简介
《山中》由王勃创作,作于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原题《思归》。
起句“长江悲已滞”不同凡响,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万里念将归”,是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的。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这首五言绝句语言洗练,而意象十分丰富,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
翻译/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注释
①滞:停滞,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恰逢,正当。
④高风:秋风。
赏析/鉴赏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巳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着晚秋的风吹起来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却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了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绩有一首出色的田园诗《野望》:“东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勃《山中》的后半篇,从炼句取意,都可以看出是受了其叔祖《野望》诗中第二联的影响。但这两首诗在艺术结构上明显不同。《野望》是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采取情——景——情的结构方式,而《山中》却是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篇7: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古诗简介
《山中寄诸弟妹》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实写了诗人在山中的隐居生活;后两句则是虚写,乃诗人从其亲人们的角度,写他们经常向他隐居的方向遥望,写亲人们惦念自己,实际上也表明了自己一直也在想念亲人。全诗清丽绝俗,明白如话,立意精巧,妙语绝伦。
翻译/译文
终南山中多参禅修道的僧侣,坐禅诵经时自然相聚集为群。
你们如在城邑里遥遥而望的话,应该只能看见天上的白云了。
注释
1.山中:终南山中,作者隐居之所。弟妹:弟弟和妹妹。王维出生于当时的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下面还有四个兄弟,王缙、王繟、王纮、王紞,另外还有两个妹妹。
2.法侣:僧侣。
3.禅诵:谓坐禅诵经。如《陈书》:“吴郡陆庆筑室屏居,以禅诵为事。”
4.城郭:城邑,指弟弟和妹妹的住处。
5.唯:单单,只。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至天宝三年(744年)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即是诗人于终南山中寄给城内弟弟与妹妹的。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的题目虽然说是写给弟弟妹妹的,其实内容却与亲情关系不大,而是描述自己在山中的修行生活。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就是去拜访那些方外高人,并且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共同修行,这些情形也都反映在他的诗作中。这首《山中寄诸弟妹》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生活场景,表达了在山中与一班道友结缘共修时的欣悦之情。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纲。“这两句是实写,点出了山中隐居生活,友人相伴、共同生活的场景,一方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情趣,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诉弟弟妹妹们,自己在山中生活得很好,并不孤单,自然而然地透出让亲人放心、不必牵挂自己的意思。
后两句是虚写,诗人的思绪回到了故乡的家中,想来亲人们也一定在惦念着,会经常向他隐居的方向遥望。然而他们是无法体会自己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明里写亲人们惦念自己,实际上也表明了自己一直也在想念亲人。这种写法与诗人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小诗清丽绝俗,明白如话,如同白描一般,可以称之为“水墨不着色画”,“淡”是最突出的特征这种“淡”,不仅是语言色泽上的“淡”,更多的是创作主体心境的“淡”,虽然也抒发了淡淡的思念之情,但更多的是悠然自得的情绪。
诗人住在清静而又僻远的大山之中,远离了尘世的喧闹,周围是美丽脱俗的山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了,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分外浓厚。从山外的城里远远地向山中眺望,别说只能看到一片云雾迷茫,就算是看到了修行的诗人,诗人也是这大自然的一部分了。“云”在这首诗中有特别的意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的姿态变化多端,颜色洁白如雪,又高处于天边,其安详闲适、高洁清秀之处,正是诗人自己品格的写照。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张谦宜《絸斋诗谈》:“身在山中,却从山外人眼中想出,妙语绝伦。”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
篇8: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译文
梅子熟了,从青色变成了黄色,地里的菜和麦子也都成熟了,又到了忙着养蚕缫丝的时节。
山寺里悠闲自在的僧人,烹煮着老茶树的茶汤,村里的姑娘站在酒垆边煮酒,酒香四溢。
注释
当垆:对着酒垆;在酒垆前。
赏析
祝枝山(字允明)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让人读起来像吴语一般,轻快闲谈,很具姑苏特色。他的“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表达了那份满足,那份陶醉,一切功名利禄、人世烦恼,在诗酒风流前,烟消云散。这首酒诗反映了诗人人性的.自由复归的愿望,重新发现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归宿。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