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祛痘家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皇后谏太宗》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皇后谏太宗》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皇后谏太宗》阅读题及答案
《皇后谏太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10分)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本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的位置。(3分)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参考答案:
(1)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注意。
(2)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篇2:《太宗纳谏》阅读答案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自《贞观政要》)
2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恒于宫中养饲恒:常常,平常B.皇后谏曰谏:进谏,规劝
C.诸侯闻之,必轻吾国轻:轻视、瞧不起D.极有利益尔益:增加
21.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22.这个故事中,太宗和皇后形象特点分别是怎样?(2分)
答案:
20.(2分)D【解析:“益”应为“帮助、好处”】
21.(3分)让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关键词“使”“以”“闻”“之”译对2分,句意通顺1分】
22.(2分)太宗知错即改,善于纳谏;皇后体恤下属,善于进谏。
【参考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篇3:《公输》《晏子谏杀烛邹》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公输》《晏子谏杀烛邹》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问。(14分)
【甲】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乙】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群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候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③。”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好(hào):喜欢。弋(yì):用绳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②烛邹:人名。亡:逃。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不可谓知类( )②公输盘不说( )
③召而数之公前( )④寡人闻命矣( )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烛邹汝为吾群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②使诸候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是罪三也
小题4:墨子是怎样折服公输盘的?从中表现墨子的什么进步思想?(3分)
小题5: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写墨子用道义说服公输盘。
B.[乙]文晏子以烛邹陷国君于不义为理由,委婉提出了国君的.错误,从中可见晏子尖刻、泼辣性格特点。
C.[甲]文墨子见公输盘后,不从正面说服公输盘不要攻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巧妙设喻,诱使公输盘说出自相矛盾的话来
D.[甲][乙]的阅读,可获得“劝说”方面的启示要坚持正义;要讲究方法;要善于表达等。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明白事理②通“悦”高兴③数落④听懂你的意见或接受教导
小题1:在“邹”“之”两处断
小题1:①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②让其他诸候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状。
小题1:墨子以“借刀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之语。再以事实论说了公输盘的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而说服了公输盘。从中可见墨子爱好和平、爱护人民的进步思想。
小题1:B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理解墨子高超的论辩艺术,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小题1:尖刻、泼辣性格说法不合理。
篇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安定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崇敬
C.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D.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择
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闻求木之长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
B.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吾其还也
C. 振之以威怒 以其无礼于晋
D.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4分)
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分)
⑶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3分)
8. 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魏徵“十思”的主要内容。(4分)
参考答案:
5.(3分)B(景:大)
6. (3分)D(表转折。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项,代词;副词。C项,介词;连词。)
7.⑴(4分)(人君)处于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长久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美善。
评分建议:“将”、“无疆”、“休”、语意通顺各1分。
⑵(3分)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使船倾覆,应当(做事)十分谨慎。
评分建议:“覆”、“深慎”、语意通顺各1分。
⑶(3分)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且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或“加强自我修养”)。评分建议:“冲”、“自牧”、语意通顺各1分。
8.(4分)①戒奢节俭 ②谦冲自牧 ③勤政纳谏 ④赏罚有度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赏析: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篇5:太宗纳谏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太宗纳谏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太宗纳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①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②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③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④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⑤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⑥?“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6)庶事(7)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
1:平常
2:从前,以前
3:列举(罪状或过失)
4:轻视;看不起。
5:取消;解除。
6:曾经
7: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阅读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3分)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4分)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恒于宫中养饲 恒:常常,平常 B.皇后谏曰 谏:进谏,规劝
C.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轻:轻视、瞧不起 D.极有利益尔 益:增加
(4)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5)这个故事中,太宗和皇后形象特点分别是怎样?(2分)
参考答案
1、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注意。
2、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 (2分)D【解析:“益”应为“帮助、好处”】
4 (3分)让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关键词“使”“以”“闻”“之”译对2分,句意通顺1分】
5 (2分)太宗知错即改,善于纳谏;皇后体恤下属,善于进谏。
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气,要杀那位养马的官人。皇后劝谏说:“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 我,确实很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