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史记将相和观后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史记将相和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记将相和观后感

篇1:史记将相和观后感

宽容,是什么呢?或许是《将相和》里蔺相如大度原谅了为难他的廉颇,与他兄弟相称,齐心协力扶持赵王。或许是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建议下宽恕了曾经射了他一箭的管仲,在齐桓公登基后又重用其,使得齐国九合诸侯,一度成为春秋霸主。

宽容,真的能改变许多。

我抬起头,这才五月天,太阳就耐不住性子,急着将云挤到一边,迫不及待地让阳光穿过蓊蓊郁郁的树冠,炙烤着人们的脸。一切都是那样安静,除了知了在不停地叫着。天气太热了,热到那个好动的四班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声声抱怨般的叹息。

长跑开始了,我早已丢失了看蓝天白云的心情,只是低着头,听着足球鞋与跑道碰撞发出的“哒哒”声。恍惚中,我只觉得与身前一个软绵绵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那个身影便像羽毛一般,在空中悠悠地飘了一会,落在了地上。我这才抬起头,是她摔到了!我将她扶起,指尖触碰到她的胳膊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她是那样的瘦弱。在宽大的T恤下,她的身板显得更加单薄,好似随便一阵轻风都能将她吹倒。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她,生怕手中的“瓷娃娃”碎了。“没事的。”一个软绵绵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声音很轻,像天上的云,和学校对面卖的棉花糖一样柔软,但却字字渗进了我的心里,如同一股清流,像薄荷一样。她像是看清了我眼中的不安与歉意,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背。我抬起头望向她,果然,她整个人都是软软的:大大的眼睛,里面是泪汪汪的,总有股伤春般的惆怅感,却从不向别人抱怨。见我看过来,她便咧开嘴笑了。那一刻,一切都停了下来,她的头发在微风中扬了起来。在太阳的照耀下,她的眼眸散发着银色的光芒,她整个人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那样遥不可及……“你快跑步吧,老师发现了就不好了。”我点点头,冲她一笑,又跑了起来。

位居大夫之右的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处处隐忍避让,不与廉颇争功,最终以一颗宽容之心让廉颇负荆请罪;齐桓公贵为一国之君,却不与差点要了他性命的管仲多计较,以一颗兼容坦荡的大度之心换得管仲的忠心以报。多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多么风起云涌的画面,引得司马迁掩卷沉吟,最终为他们谱写了宽容的赞歌,永留史册。

感谢你,那微笑的瘦弱的姑娘!

篇2: 史记将相和读后感500字

“秀才碰上兵,有理讲不清”,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歇后语。自古以来,文人和武将就像对立的两端,难以和平共处。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的赵国,那一将一相,一武一文,却同心协力,让赵国被列入战国七雄的行列。

在《将相和》中,“相”-----蔺相如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出众的智慧,在众多文官中脱颖而出,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官至上卿。这,就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廉颇不满了。廉颇为人豪爽,总是让蔺相如下不了台,但蔺相如却一再容忍,一让再让。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宽容之举,每每感动廉颇。直到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为之交好友。

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谦让,如果没有廉颇的悔过自新,赵国就不会强大起来,也很难立足于七雄之中。正如蔺相如所说:“现在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给秦王攻打赵国提供可乘之机。”的确,秦王三番五次地寻找机会为难赵王,但每次都悻悻而归不能得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有蔺相如和廉颇。完璧归赵前,若不是蔺相如的有勇有谋,珍贵的和氏璧可能已经落入秦王之手了;渑池会上,若不是廉颇早有准备,赵王或许早已身陷虎穴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对国家十分重要又缺一不可的人才,一旦自相残杀,就会让赵国陷入内乱的水深火热之中,也为虎视眈眈的秦国提供可乘之机。

蔺相如的宽容在品德上是高尚的,在国家的危急存亡之秋更是彰显重要。当然,廉颇的“迷途知返”也是难能可贵的。

可以说,这一份宽容,成就了一双英雄的美名;这一份宽容,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一份宽容,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的精彩;这一份宽容,增添了历史书卷中灿烂辉煌的一页!

宽容,真是人间尚的品格!

篇3:史记中将相和读书笔记

今天,我们学完了《将相和》这篇课文里面主要讲了三件事:1。完璧归赵 2。渑池之会 3。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是渑池之会的起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是负荆请罪的结果。里面主要讲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而廉颇是一个性格豪爽,知错就改的人。

在生活中,大家要团结绝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破坏友谊,破坏集体,因为团结是一种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篇4:小学生将相和观后感

在古代,中国出了许许多多聪明机智,勇敢无畏的人。他们能言善辩,在战场上从容指挥,他们用智慧与勇气保卫了祖国的尊严与利益。蔺相如就是其中一个。

面对狡猾的秦王,国势强大的秦国,与秦王交易简直就是将使者送进虎穴狼窝。蔺相如淡定从容,不仅完璧归赵,并且让秦王无话可说。他的官职受廉颇嫉妒时,他深深知道,秦王等的就是赵国水火不容的时刻。于是蔺相如处处忍让着廉颇,他说这样利国利民,真可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对秦王的决策了如指掌。因此,他安排廉颇将军守卫边界,随时抵御秦军。面对秦国对赵王的辱骂,蔺相如可不是袖手旁观,他以牙还牙,让秦王无话可说。虽然秦国势强,他们仗势欺侮国势较弱的赵国,可是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尤其是蔺相如,他的智慧足以让秦王心服口服啊!所以说“以强欺弱,弱有巧!”

这让我想起了诸葛亮,他精通天文地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舌战群儒,说得东吴文武百官毫无还嘴之力。他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他运筹帷幄,让兵力弱小的西蜀百战百胜。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别的国家和我国都有许多聪明的人。无论自己国家势力多么强大,若是光用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唯有智慧能为你引路。

篇5:小学生将相和观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一篇经典的课文——《将相和》,并观看了电影,让我对这一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则小故事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主要讲赵国大臣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第二个故事是渑池之会,主要说的是在几年之后,秦王约赵王在池会见,在渑池会见上,秦王故意要求赵王伟自己鼓瑟,蔺相如见了,则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还是没占到便宜。第三个故事是负荆请罪,主要讲大将军廉颇看蔺相如成为上卿后很不服气,想让他下不了台,蔺相如知道后,不想和他针锋相对,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俩人之间发生冲突。当廉颇知道蔺相如之所以这样说想维护赵国的利益时便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最终他们俩成为了生死之交的好朋友。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感慨万千,但我觉得故事中给我们启发最大的一点是要知错就改,像大将军廉颇一样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才赢得了蔺相如的谅解。

篇6:小学生将相和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视频《将相和》,这段视频主要讲了,赵王喜得一枚玉璧——和氏璧,无价之宝。秦王知道了,便给赵王写了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信送到了赵王手上,赵王急得团团转。他知道秦王只是想将和氏璧骗到手罢了,这时候,有个叫蔺相如的人站了出来,他愿意带和氏璧去见秦王。到了秦国,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见秦王不讲诚信,便叫手下连夜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邀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与大臣商量,有的说去的好,有的说不去的好,蔺相如说去的好,不能示弱。赵王就让蔺相如做自己的随从,廉颇在边境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让赵王击缶,赵王不好推辞击了一下,蔺相如也让秦王为赵王鼓瑟。他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但他听到蔺相如的一番话后,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不对,便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共同保卫赵国。

我很佩服蔺相如,在外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用自己的智慧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在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一点小事毫不忍让,引发矛盾,发生争吵,闹不和,甚至愈演愈烈,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不经意的遇见了,还要用狠毒的语言骂他、诅咒他。从一件芝麻大的小事演化成一件大事,这真是小肚子鸡肠。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发生矛盾,那双方都忍让一点,顾全大局,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如果国与国之间发生矛盾,那就是一件难题了,那就要看谁给有理有据。就像中国、日本的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日本企图以非法侵占的方式来夺取钓鱼岛,挑起战争,这势必会劳民伤财、影响一个国家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然后波及人民,导致两国人民致贫,最终受伤的还是人民。即使中国赢了,也是一个不好的结果。所以说,以和为贵,因为,这是血的教训铸就的。

以和为贵,是我这段视频的最大收获。

篇7:小学生将相和观后感

《将相和》这个影片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影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文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武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还赞颂了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思想。

看完《将相和》,我陷入了沉思,蔺相如胸襟广阔、智勇双全,为国家的利益而不计个人的得与失,高风亮节。在他忍辱退让行为的感化下,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用自己的一片赤诚赢得了一生的朋友,也换来了国家的安宁。其实,在现在的生活中,小到一个团体,大到一个社会,都要以和为贵,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在这个影片中,我最喜欢廉颇。他作为老将,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当蔺相如比他职位高时,他毫不遮掩,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他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而躲他时,知错就改,还负荆请罪。作为一位声势显赫的老将,他的举动令人钦佩。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都有可能犯错,犯了错,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我们一定要按这句话说的做,我们才会更进步,社会才会更美好。

篇8:史记《鸿门宴》观后感

乌骓马一声长嘶,似闪电划破黑暗的时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乌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虚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呐喊嘶杀,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残塔……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号令三千铁甲的征战,但此刻,你已无力再拔心头的那缕悲伤。

那些因你在鸿门宴中释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声巨吼,扛起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你披甲上阵,任铁蹄踏遍关山万里的勇猛;长城内外,你挥臂奋斫,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景时的豪气万丈。

你是英雄!

你不懂得诡计阴谋未必只是小人伎俩,败为贼寇胜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会知道,猥琐小亭长也会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的霸王,你是个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战场上,没有道义,只有伎俩!在万骑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痴想飞过沧海的蝴蝶,顷刻间,跌落在大海,腐烂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个在主帐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颤抖。只一瞬,一道银光划过。血如纱一般,杜撰在绝望的空气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来报你的满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万丈。

宝马凄凄长鸣,泻你一世悲凉。

你的一生中只有这两个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唤你回寂寞的岸边。你拔出长剑,最后一丝亮抖抖过楚歌飘扬的夜空。

在西边的天空,一颗明星渐渐坠落,

分解,崩溃。

直至灰飞烟灭……

霸王,你的出现正如昙花一现,可昙花的美却无法使人忘却,即使只有一瞬间。所以我们忘不了那个拔山的勇士,那个原谅仇敌的君子,那个火烧阿房宫的英雄。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临江悼念,凭谁干杯?

江水涛涛,千古文人抚剑长叹,泫然泪下!

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凉,让后人评述,让后人哀伤。

我永远的西楚霸王!

史记《鸿门宴》观后感

篇9:看 将相和 的观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将相和》,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文章主要讲了蔺相如、廉颇之间所发生的一些故事。蔺相如在廉颇不服气的时候,不仅没有生气,和廉颇撕破脸,而且为了赵国的利益,避免和廉颇发生冲突。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错,并且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蔺相如门下谢罪。他们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都会顾全大局,不会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都会知错就改。 读完以后,我心中热血澎湃,脑中思绪万千,突然,我的脑子里浮现了这样一件事: 那是在去年的夏天,我一个人到公园里去散步。我走着走着,一下没留神儿,前面的一辆自行车也没留神儿,人和车就这样撞在一起了。

我的小腿上破了一个口子,鲜血不断地往外流。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能让这个撞我的人跑了!我竟然对那个阿姨高声大骂。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至极,既然蔺相如可以为了赵国的利益而“忍气吞声”,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忍让一下呢?为什么我就不可以“顾全大局“呢?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不让那个阿姨难堪呢?要是我当时连忙对那个阿姨说:“阿姨,对不起,我走路没留神儿,撞到您了。”那个阿姨接着说:“小朋友,是阿姨对不起你才对呀!来,让阿姨看看,撞伤了没有?”那个阿姨一脸惭愧地说,“呀,这么大的口子!快坐上来,阿姨带你去医院!”“不了,我的爸爸就在附近的医院工作。我马上就去,多谢阿姨关心。”我回答到。“真的没事吗?”“真的,真的,阿姨。谢谢您了,再见。”我边走边说。“再见。”只见那阿姨也上了车,一边挥手一边说。要是弄成这这样的局面该多好呀。 我以后应该做一个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都会顾全大局,不会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并且会知错就改的好

[看 将相和 的观后感]

篇10:将相和

将相和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导入新课,边听边想:

(1)“将、相”分别指谁?

(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

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将相和》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

完璧归赵(1一10自然段)

渑池之会(11一15自然段)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小组学习

(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2)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生字新词。

(3)质疑。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四、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史记将相和观后感(精选17篇)

四、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从检查预习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知道文章写的是哪三个故事,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编排课本剧。

活动目的: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1:《将相和》 之三

《将相和》 之三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篇12: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

篇13:将相和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明知秦王是想骗走和氏璧,可是没有办法,有一个叫蔺相如的,说愿意带着和氏璧去和秦王换城。

到了秦国,只见秦王拿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赞赏,就口不提十五座城,蔺相如看了看,找借口说这块璧有毛病威胁秦王交出城,还要办一个隆重的典礼,秦王只好答应。可蔺相如却偷偷把玉送回赵国,秦王只能把蔺相如客客气气送回赵国。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面,赵王又让蔺相如同行,让廉颇在边界做好准备。会上,秦王叫赵王击缶,赵王不好推辞,击了一下,蔺相如看到很生气,叫秦王鼓瑟,秦王没办法,只好鼓了一段,秦王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

蔺相如立了功,封为上卿,只为比廉颇高,廉颇很不福气,想要为乃难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较小事,是廉颇很惭愧。

廉颇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篇14: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经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后便想把和氏璧骗到手中,于是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赵王知道后心里很是着急,突然,有人说蔺相如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便把他请了过来,蔺相如愿意带和氏璧前往秦国,到了秦国后,蔺相如进宫拜见了秦王,献上了和氏璧,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此情形,知道秦王不想拿城换璧,便上前说:“秦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说着指给秦王看,秦王看了后,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说:“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如果您逼我,我的脑袋就璧一起撞到柱子上去。”举起手来就要撞,秦王怕他撞碎了璧只好答应了他。”蔺相如,说:“要举行个典礼他才肯交出。”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叫手下人化了妆,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去了,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为大夫。

后来,秦王又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去后,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看不过眼,就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不服气,蔺相如的一句话,让廉颇负荆请罪,后来他们俩一起保卫赵国。

篇15: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秦王给赵王写信,想以十五座城换赵王的无价之宝和氏璧。赵王怕秦王派兵来进攻,只好让蔺相如去会见。蔺相如发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以办典礼的名义拖延了时间,让手下偷偷地带和氏璧回国。蔺相如立了功,被赵王封为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听了蔺相如的建议赴会,并派廉颇在边境守卫。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蔺相如见赵王受侮辱,要与秦王拼命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只好击了一下。秦王没占到便宜,因害怕在边境做好准备的廉颇,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想让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却处处回避他,并对手下解释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廉颇听到这话,觉得自己没有顾全大局,真不应该,于是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蔺相如知道后立即出门热情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篇16:将相和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秦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而企图骗取赵王得到的和氏璧,赵王把蔺相如找来商议,蔺相如自告奋勇去秦国,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居心不良,于是利用妙计取到和氏璧,用缓兵之计,将蔺相如派人悄悄的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客客气气的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功,被封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大臣都说秦王居心不良,去会有危险,不去又有失风度,蔺相如说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得好,赵王才让蔺相如随行,让廉颇护送。亲王命令赵王鼓瑟,让人记录下来侮辱赵王,蔺相如看不下去,便强逼秦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便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又立功,被封为比廉颇高的上卿。

廉颇不服气,便想和蔺相如大干一场,蔺相如就懒得跟廉颇见面,手下人问他为什么,蔺相如说他是为了国家利益,廉颇听了很惭愧,觉得蔺相如说得对,于是背上荆条负荆请罪,他们两个从此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篇17:《将相和》

《将相和》

福建泉州市实验小学 朱炳辉

实录

(第二、三教学过程)

第二段〔讨论〕

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断。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

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举例指导:(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廉颇说的三句话: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说明廉颇很不服气;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讨论第三段

生: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应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生: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师: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生: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新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生:“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可以说明问题。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蔺相如胸怀宽广。(学生插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生: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略).总结谈话(略)

/论文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内容服务。我从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适应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即“揣摩、引导、讨论、点拨”。

这种课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多动脑想。多动手查,多动口说(问),主动观察、思维、分析、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学实践的机会。

二、改变“满堂灌”或“一问一答”的师生接受关系为帮学关系,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多向信息交流。

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较多的探索性作业是放在讨论前的主动揣摩,即发现、分析、解答等。课后作业量相对减少,只根据课堂讨论自我作些补充、修正或适量的读.写作业,改变被动等待老师留下大量作业的状况。

八个字的课堂结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基中“揣摩”、“讨论”是指学生的学习实践,“引导”、“点拨”是教师在其中起的主导作用。在这个基本课堂结构上,教师备课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将揣摩和讨论的时间作适当的分配。

〔揣摩〕学生基本扫除课文的阅读障碍之后,紧接着就是揣摩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组织讨论、深入理解做好准备。揣摩是这种课堂结构的基点。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这儿说的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叶圣陶《揣摩》)所以,我着力培养学生自学揣摩,自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

揣摩自学有方法规律,必须从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两方面进行;必须遵循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使揣摩有方向,有重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教给揣摩的方法。如低中年级主要先教给从词句中发现、提出疑难问题和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高年级进一步教给确定文章主线或中心和遵循主线或中心揣摩、品赏文章的方法。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围绕.总结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揣摩全篇文章;《一分试验田》一文,引导学生能从彭总的言和行为线索对应揣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如他的行动“亲自丈量一分地”对应“既然是试验,就得讲个科学,一分地容易计算产量”的语言,领会彭总严格的科学态度。

〔讨论〕讨论是在学生各自揣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使揣摩自学得到深化。学生揣摩自学的水平有高有低,理解不理解,领会对不对,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或不同见解在学生中或师生间讨论解决。讨论形式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二人、四人为小组或全班师生一起讨论,也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