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设计

篇1: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设计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族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同时,让学生自我归纳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原因。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x、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辅助教具 PPT

学习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 页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三国中,哪个国家的实力最强大?哪国实力最弱小?据此推测哪个国家最以可能?(学生各抒己见)历史的事实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

263年魏国先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帝位,改魏为晋,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吴,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常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氏”。但是,西晋统一的时间很短,不久就灭亡了。从此,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如何?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的景象?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

指导学生阅读108-109页“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课文以及插图《西晋壁画》等,思考回答:

1、“三国尽归司马氏”讲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世纪时,姓司马的家族先后消灭蜀国、改魏为晋、吞并吴国,重新统一全国。)

2、西晋建立于哪一年?灭亡于哪一年?

(265年——3)

3、回答109页“动脑筋”: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只有很短的时间?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4、根据 “活动与探究1 填图与思考”:

A、画线与箭头,见课本。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

B、意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讲解: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南方是东晋,北方有“十六国”。在东晋十六国期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就是“淝水之战”。

二、淝水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淝水之战”课文和《淝水之战形势图》、《草木皆兵》图等,思考回答:

补充、修正、体会

第 页

教学过程

1、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如何?结果怎样?

2、你知道哪些成语是出自淝水之战的?

(投鞭塞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3、组织学生根据111页“动脑筋”: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A、从前秦方面看:

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过渡讲解:淝水之战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方混战,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被大将所夺。此后,有4个政权相继统治南方,史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指导阅读108页“导入框”、111-112页“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文及“文献资料《宋书》摘录”,思考回答:

1、《史记》怎样描述汉朝的江南经济?

(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水平落后,商业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程度很低。)

2、《宋书》怎样描述汉朝的江南经济?

(物产丰富,在丰收的年分,一年的粮食收成可以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给天下人穿用。)

3、汉朝与南朝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汉朝的江南尚未开发,南朝的江南已经过三国、西晋、东晋的长期开发。)

补充、修正、体会

篇2: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教 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 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淝水之战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篇3:《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19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在上节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的基础上,讲述了南方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做好了铺垫。教材内容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教材,帮助学生梳理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前秦与淝水之战以及南朝的简单概念。使学生对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发展有基本的了解。(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并且探究江南地区能够开发的原因。

对于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安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到经济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中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开发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其中江南地区的开发也是本课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以上情况,我将江南地区的开发设为本节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兴趣广泛,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富有趣味的教学环节,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到这一节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与此相关的历史地图、成语典故较多,学生从故事、影视等渠道已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联系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拓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耳去倾听,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史料读图、分析归纳法等学法,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达到“看——思——演”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采用问题导入,为了切合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于本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出示《史记》与《宋书》中反映江南状况两种决然不同的史料, 在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两位史学家生活相差的几百年之间,究竟什么事情使江南地区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这一纷乱动荡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讲新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对前两个子目的内容快速阅读,并填写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发展图表,使学生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局势有一个全面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填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西晋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50年?由此进入第一个子目“西晋兴亡和内迁的各族”进行学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在学生刚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魏吴政权对峙图” 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歇后语,使学生了解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以及灭亡时间等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其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掌握西晋兴亡的史实。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所提出问题:西晋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50年? 探究西晋灭亡的原因。

【设置依据】这个问题的设置,侧重分析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状况,为讲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纷乱和下节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讲述“石崇斗奢”,“百姓何不食肉粥乎?”“蛤蟆当属官家还是私家”等典故,引用《资治通鉴》“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的史料,使学生认识到西晋贵族生活的奢侈腐化,

通过展示“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和流民起义”图,让学生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人南迁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奢侈腐化”、“内部争斗”、“民族矛盾”三大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西晋灭亡后出现北方五胡乱华,南方政权统一,展示“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引出第二个子目淝水之战。

二、淝水之战

在淝水之战这一子目学习中我设置了阅读课本与小小故事会环节,首先出示前秦和东晋政权对峙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双方实力对比、结果。)掌握淝水之战的基础知识点。

采用小小故事会的形式,“说说你所知道的淝水之战中的故事” 引导学生结合《淝水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读过的《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书籍,回顾历史知识和相关成语故事,讲述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这样既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参与学习,又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苻坚拥兵80万,却不能统一江南?探究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结合课本113页活动与探究2,让学生思考与判断,找出与淝水之战相似的战争,总结以少胜多的经验教训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图,帮助梳理本课线索,使其认识到这时期政权更替的特点:北方—政权并立割据混战,但南方—政权统一相对稳定。“北乱南稳”的局面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可能,进而进入第三个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

篇4:《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子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和“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这两个问题,我分别设计了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情景剧“穿越时空”和“读史书,看江南”环节

下面我谈一下历史情景剧的具体设计:

全班模拟召开“黄河流域乱如麻,北方人民要搬家”的家族会议。

将全班分为三组,进行身份模拟和合作探究。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设计第一组模拟的身份去过南方的族人,通过他们对南方自然环境如何优越的描述,激发全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图片的形式对南北自然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晰了解,在农业社会时期,自然条件这个客观因素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制约性。

第二组模拟的身份是家族中服过徭役和当过士兵的族人,通过他们对民族争斗,人丁锐减,士卒厌战,赋税增加的生活现状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南迁,使学生理解和平才是安居乐业的前提。从社会条件方面了解南迁的原因

第三组模拟的家族中的长者, 对“究竟要不要南迁、如何南迁、需要带什么、南迁之后如何发展等问题”与族人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展开积极讨论,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史事。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南北双方生产生活优劣条件所在,南迁能带去的先进生产工具与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促进南方从落后走向文明,但也要克服安土重迁等思想困难,充分论证南迁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人口条件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全面的思维。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指导,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江南地区开发的全过程。

对于 “江南地区开发后的表现”这一内容,我设置了“读史书,看江南”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自主阅读”和“史料研读”的方法来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文小字部分的阅读以及对这一则史料的分析,进而展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相关物件,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后的表现和影响,既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回首导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与沈约《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不同描述,通过本节课学习自然解决了为何几百年间江南地区变化如此之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

讲授新课后,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线索,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几道选择题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然后展示江南地区从蛮荒之地发展到到今天繁华都市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江南地区开发的重大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联系的历史观。

四、【课外拓展】

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拓展,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人口流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课后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5:七年级历史《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晋短期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生活、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等因素的归纳,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原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对人口迁徙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的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其结果却是客观上推动迁徙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思想方面: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装病麻痹曹姓权贵,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到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时候,篡权的野心暴露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总结出司马氏统一的三个步骤:①是公元263年魏灭蜀;②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③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各族内迁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五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政策

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是历史的进步。并借此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3、西晋的灭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奴役和剥削的政策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教师采取顺果推因的方法,提出“西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教师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两方面思考。(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首先提问: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的15个政权中,有没有哪个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如果有,它统一北方的时候,南方与之对峙的是哪个政权?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估计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黄河流域。与之对应的南方政权是东晋。教师继续提问:前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他的领导人是谁?他想不想统一全国?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出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则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以表格总结)

交战双方领导人结果胜利、失败的原因影响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篇6: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对东晋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综合事物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加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江南地区的开发,除了劳动力增加这一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由此进一步认识生产力决定作用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学要点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4.江南商业贸易和城市的发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本课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八王之乱后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特别要指出,八王之乱的破坏,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灭亡,而且引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由此导入  新课。

三、“东晋的偏安”一目,在修订大纲中,是阅读内容。教师不必细讲。但是,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后边的内容,也可略作串讲。包括讲述东晋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概括出东晋王朝的特点,突出它的软弱性。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官僚地主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课本中的插图是反映东晋社会生活的,有助于学生对东晋政治加深认识。

四、“南朝的政治”一目,也是修订大纲中所列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灵活处理。如时间充裕,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串讲。如可以悬挂反映南朝宋、齐、梁、陈朝代更替的《南朝表》,突出讲解两个问题:1.4,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让位,自称皇帝,建立宋。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宋武帝刘裕也是南朝众多帝王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2.概括一下南朝(宋齐梁陈)的特点,一是政局动荡,王朝更替频繁;二是南朝统治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与发展(原因后面再讲,这里暂不进行分析)。总之,特点里突出四个字:动荡、发展。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此目前,教师可制作一张祖国政区图,在江苏南部、浙江涂上深绿色;湖北、湖南、江西涂上浅绿色;福建、广东、广西涂上淡绿色,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晚和快慢,并把此图悬挂在黑板上。在这一目中应讲清的问题,一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是本目的重点;二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在讲原因时,要突出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江南的开发是各族劳动人民的功劳。讲之前可先让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吴国对江南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西晋以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江南开发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在开发的原因里面,还有一点即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讲开发的地区时,可结合本目开始时提到的那张地图来讲解。南方各省在这一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是存在着早晚、快慢以及程度上的差别。在江南的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加深交往,促进了融合。本目中的小字主要介绍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让学生阅读,不作要求。讲完此目教师可做一小结,让学生归纳一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和注释

王导

王导(276—339),东晋大臣。字茂弘。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3(大兴元年),司马睿称帝(元帝),他任丞相;堂兄敦又握重兵,镇长江上游,当时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仕元、明、成三帝。他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大地主贺循、顾荣等,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司马睿

司马睿(276—322),即晋元帝,晋代皇帝,317—322年在位。初袭封琅王,3(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在王导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顾荣、贺循等,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刘曜攻占长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后因王敦擅政,忧愤而死。

王敦

王敦(266—324),东晋大臣,王导的从兄。西晋末,支持琅王司马睿移镇建康,握重兵屯武昌。西晋灭亡,与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他于322年(永昌元年)起兵攻入建康。324年(太宁二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伐。他再次起兵进攻建康,在军中病死。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率亲党数百家南移。3(建兴元年),要求收复中原,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以示决心。他率军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豫州地区。其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

祖逖采取了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斗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前锋到达黄河沿岸,使石勒不敢进犯河南。在收复的区域内,祖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朴素。这样,收复区域内的经济便恢复、发展起来。一次,豫州群众举行盛大的宴会,用歌舞来赞颂祖逖的功绩。正当祖逖在豫州群众的支持下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完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时候,已经称帝的司马睿却心怀疑惧,担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派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戴渊充当都督,节制北方六州诸军事,来管辖和牵制祖逖。这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发生了王敦与刘隗争权夺利的斗争。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在雍丘,时年56岁。豫州百姓对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刘裕

刘裕(356—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出身地主阶级下层。祖先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耕过地、砍过柴、捕过鱼,做过小买卖。后来成为东晋北府将领。4(义熙元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的大权。出兵灭南燕,西收巴蜀。又出兵关中,消灭后秦。封宋王。420年(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当政时期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禁止地方官吏滥收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召回逃亡农民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力量。他建立的宋与北方兴起的北魏,成为南北朝对峙的开端。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刘裕建立的宋朝,北到山东半岛,东到夷洲(今台湾),南到涨海(今南海),西到今云南境内。包括青、冀、兖、梁、益、宁、交、雍、荆、相、广、徐、郑、江、南兖、南豫、东扬等州,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南朝齐的建立者,479—482年在位。本为宋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后废帝,立顺帝,封齐公。479年(升明三年),代宋自立。在位期间,注意提倡节俭,任用贤才,宽厚亲族。

萧衍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重用士族,对农民剥削残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崇奉佛教,大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547年(中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次年冬,侯景引兵渡江,不久攻破都城,萧衍饥病而死。擅长文学、乐律和书法。

陈霸先

陈霸先(503—559),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小吏出身。549年(太清三年)在广州起兵,受湘东王绎(梁元帝)领导,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

陈霸先在世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跋扈。王琳盘踞湘州、郢州(今湖南、湖北境内),既勾结北齐,又勾结北周。此外,熊昙朗、周迪割据今江西一部分地方,陈宝应割据今福建一部分地方,留异割据今浙江一部分地方。这些割据势力后来被陈文帝铲除。陈宣帝时,北齐灭亡,陈朝疆域曾经一度恢复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但不久失去淮南,始终局促在长江以南、现在宜昌以东的地方。陈朝在南朝四个王朝中统治区域最小、力量最弱。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经过东晋,直到南朝,北方人民南迁连续不断。307年(永嘉元年),晋元帝时为琅王,移镇建业,此前后有一批人南迁。3(永嘉五年),洛阳不守,石勒南至葛陂(今河南新蔡北),又一次大量人民南渡。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之乱时,大量人民再度南迁。369年(晋废帝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关中和枋头败退前后,也有许多人民南迁。383年(太元八年),苻坚南下,淝水之战时,许多北方流民渡江。东晋末年,刘裕北伐,中途退回,关中、河南得而复失,流民南渡者也很多。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渡的人民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麦菽在江南开始推广栽植。适宜于旱作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推行。水利灌溉系统,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推广和整理。东晋时,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县)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在吴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县东南),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钱塘江西岸有柳浦(今浙江杭州市东南候潮门外江千)埭,钱塘江东岸有西陵(今浙江萧山县西北20里西兴镇)埭,曹娥江东岸有南津埭(今浙江上虞县梁湖堰),曹娥江西岸有北津埭(今上虞县曹娥堰),均遏水为埭,作水楗数所,以为水位高低调节之用。

劳动人民在湖沼的四周筑堤塘,湖面缩小,无数良田被开垦出来。新开辟的湖田土壤肥沃,收获的稻米比一般稻田高得多。

绿肥

绿肥,把植物的嫩茎叶翻压在地里,经过发酵分解而成的肥料。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水磨

水磨,用水力带动的磨。多用来磨面。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发展最快,湖北、湖南、江西逐渐成为江南第二富区,福建、广东、广西经济逐渐发展。当时一个农户耕地大约在五十亩至一百亩之间(相当于现在3458市亩至6916市亩)。平均每个劳动力耕地二十五亩至五十亩左右(相当于现在1729市亩至3458市亩)。当时旱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市斗至二市石;水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今天一市石二斗至四市石或六市石。

灌钢法

齐梁时,上虞人谢平和右尚方师黄文庆并号为冶炼绝手。当时官营冶坊生产横法钢,百炼而成,用作刀剑极其锋利精巧。但这种钢的冶炼非常费功,成本很高,不适于生产工具的广泛需要。于是,梁朝陶弘景发明了“灌钢法”。它是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冶炼。由于生铁含碳量高和熔点低,生铁熔化后包裹和渗入熟铁,增加了熟铁的含炭量,再经过几度锻打锤炼,挤出杂质,便成为钢铁了。

锦署

东晋南朝时,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附一: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B

二、问答题:

答: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方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②手工业方面。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冶铸水平提高,出现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交通商业方面。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第四章。

《中国史纲要》(剪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编第五章。

《南北朝史话》(程应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⑦⑧册。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龚书铎总主编)。

篇7: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一

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对东晋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综合事物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加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江南地区的开发,除了劳动力增加这一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由此进一步认识生产力决定作用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学要点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4.江南商业贸易和城市的发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本课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八王之乱后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特别要指出,八王之乱的破坏,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灭亡,而且引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由此导入新课。

三、“东晋的偏安”一目,在修订大纲中,是阅读内容。教师不必细讲。但是,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后边的内容,也可略作串讲。包括讲述东晋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概括出东晋王朝的特点,突出它的软弱性。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官僚地主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课本中的插图是反映东晋社会生活的,有助于学生对东晋政治加深认识。

四、“南朝的政治”一目,也是修订大纲中所列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灵活处理。如时间充裕,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串讲。如可以悬挂反映南朝宋、齐、梁、陈朝代更替的《南朝表》,突出讲解两个问题:1.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让位,自称皇帝,建立宋。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宋武帝刘裕也是南朝众多帝王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2.概括一下南朝(宋齐梁陈)的特点,一是政局动荡,王朝更替频繁;二是南朝统治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与发展(原因后面再讲,这里暂不进行分析)。总之,特点里突出四个字:动荡、发展。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此目前,教师可制作一张祖国政区图,在江苏南部、浙江涂上深绿色;湖北、湖南、江西涂上浅绿色;福建、广东、广西涂上淡绿色,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晚和快慢,并把此图悬挂在黑板上。在这一目中应讲清的问题,一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是本目的重点;二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在讲原因时,要突出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江南的开发是各族劳动人民的功劳。讲之前可先让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吴国对江南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西晋以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江南开发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在开发的原因里面,还有一点即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讲开发的地区时,可结合本目开始时提到的那张地图来讲解。南方各省在这一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是存在着早晚、快慢以及程度上的差别。在江南的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加深交往,促进了融合。本目中的'小字主要介绍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让学生阅读,不作要求。讲完此目教师可做一小结,让学生归纳一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和注释

王导

王导(276―339),东晋大臣。字茂弘。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318年(大兴元年),司马睿称帝(元帝),他任丞相;堂兄敦又握重兵,镇长江上游,当时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仕元、明、成三帝。他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大地主贺循、顾荣等,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司马睿

司马睿(276―322),即晋元帝,晋代皇帝,317―322年在位。初袭封琅王,307年(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在王导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顾荣、贺循等,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刘曜攻占长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后因王敦擅政,忧愤而死。

王敦

王敦(266―324),东晋大臣,王导的从兄。西晋末,支持琅王司马睿移镇建康,握重兵屯武昌。西晋灭亡,与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他于322年(永昌元年)起兵攻入建康。324年(太宁二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伐。他再次起兵进攻建康,在军中病死。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率亲党数百家南移。313年(建兴元年),要求收复中原,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以示决心。他率军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豫州地区。其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

祖逖采取了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斗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前锋到达黄河沿岸,使石勒不敢进犯河南。在收复的区域内,祖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朴素。这样,收复区域内的经济便恢复、发展起来。一次,豫州群众举行盛大的宴会,用歌舞来赞颂祖逖的功绩。正当祖逖在豫州群众的支持下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完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时候,已经称帝的司马睿却心怀疑惧,担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派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戴渊充当都督,节制北方六州诸军事,来管辖和牵制祖逖。这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发生了王敦与刘隗争权夺利的斗争。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在雍丘,时年56岁。豫州百姓对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刘裕

刘裕(356―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出身地主阶级下层。祖先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耕过地、砍过柴、捕过鱼,做过小买卖。后来成为东晋北府将领。405年(义熙元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的大权。出兵灭南燕,西收巴蜀。又出兵关中,消灭后秦。封宋王。420年(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当政时期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禁止地方官吏滥收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召回逃亡农民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力量。他建立的宋与北方兴起的北魏,成为南北朝对峙的开端。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刘裕建立的宋朝,北到山东半岛,东到夷洲(今台湾),南到涨海(今南海),西到今云南境内。包括青、冀、兖、梁、益、宁、交、雍、荆、相、广、徐、郑、江、南兖、南豫、东扬等州,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南朝齐的建立者,479―482年在位。本为宋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后废帝,立顺帝,封齐公。479年(升明三年),代宋自立。在位期间,注意提倡节俭,任用贤才,宽厚亲族。

萧衍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重用士族,对农民剥削残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崇奉佛教,大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547年(中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次年冬,侯景引兵渡江,不久攻破都城,萧衍饥病而死。擅长文学、乐律和书法。

陈霸先

陈霸先(503―559),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小吏出身。549年(太清三年)在广州起兵,受湘东王绎(梁元帝)领导,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

陈霸先在世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跋扈。王琳盘踞湘州、郢州(今湖南、湖北境内),既勾结北齐,又勾结北周。此外,熊昙朗、周迪割据今江西一部分地方,陈宝应割据今福建一部分地方,留异割据今浙江一部分地方。这些割据势力后来被陈文帝铲除。陈宣帝时,北齐灭亡,陈朝疆域曾经一度恢复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但不久失去淮南,始终局促在长江以南、现在宜昌以东的地方。陈朝在南朝四个王朝中统治区域最小、力量最弱。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经过东晋,直到南朝,北方人民南迁连续不断。307年(永嘉元年),晋元帝时为琅王,移镇建业,此前后有一批人南迁。311年(永嘉五年),洛阳不守,石勒南至葛陂(今河南新蔡北),又一次大量人民南渡。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之乱时,大量人民再度南迁。369年(晋废帝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关中和枋头败退前后,也有许多人民南迁。383年(太元八年),苻坚南下,淝水之战时,许多北方流民渡江。东晋末年,刘裕北伐,中途退回,关中、河南得而复失,流民南渡者也很多。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渡的人民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麦菽在江南开始推广栽植。适宜于旱作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推行。水利灌溉系统,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推广和整理。东晋时,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县)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在吴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县东南),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钱塘江西岸有柳浦(今浙江杭州市东南候潮门外江千)埭,钱塘江东岸有西陵(今浙江萧山县西北20里西兴镇)埭,曹娥江东岸有南津埭(今浙江上虞县梁湖堰),曹娥江西岸有北津埭(今上虞县曹娥堰),均遏水为埭,作水楗数所,以为水位高低调节之用。

劳动人民在湖沼的四周筑堤塘,湖面缩小,无数良田被开垦出来。新开辟的湖田土壤肥沃,收获的稻米比一般稻田高得多。

绿肥

绿肥,把植物的嫩茎叶翻压在地里,经过发酵分解而成的肥料。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水磨

水磨,用水力带动的磨。多用来磨面。

篇8: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一

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发展最快,湖北、湖南、江西逐渐成为江南第二富区,福建、广东、广西经济逐渐发展。当时一个农户耕地大约在五十亩至一百亩之间(相当于现在34?58市亩至69?16市亩)。平均每个劳动力耕地二十五亩至五十亩左右(相当于现在17?29市亩至34?58市亩)。当时旱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市斗至二市石;水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今天一市石二斗至四市石或六市石。

灌钢法

齐梁时,上虞人谢平和右尚方师黄文庆并号为冶炼绝手。当时官营冶坊生产横法钢,百炼而成,用作刀剑极其锋利精巧。但这种钢的冶炼非常费功,成本很高,不适于生产工具的广泛需要。于是,梁朝陶弘景发明了“灌钢法”。它是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冶炼。由于生铁含碳量高和熔点低,生铁熔化后包裹和渗入熟铁,增加了熟铁的含炭量,再经过几度锻打锤炼,挤出杂质,便成为钢铁了。

锦署

东晋南朝时,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附一: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B

二、问答题:

答: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方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②手工业方面。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冶铸水平提高,出现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交通商业方面。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第四章。

《中国史纲要》(剪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编第五章。

《南北朝史话》(程应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⑦⑧册。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龚书铎总主编)。

篇9: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二

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地位在教材中从其内容和篇幅上讲都不重要,其中“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节中,只有“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节是必讲内容。

重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此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江南经济发展并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因此重点讲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学生详细了解南方发展的具体情况。

难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那么,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却能够得以发展,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重、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建议教师分为三部分学习,即“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其中表现和影响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建议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开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此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得到了发展,就其原因是:①整体的分裂之中尚有局部的统一;②整体的动荡中尚有局部的安定,从地理范围看此时动荡多在北方,南方自三国至南朝始终较为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统治者自身的重视也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北方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带来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均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教法建议

关于“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两节,虽然是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但是如果学生不了结这段历史,就不可能掌握以后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因此,建议教师通过串讲使学生弄清这段历史。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西晋时期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都包括哪些内容?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谁?在得到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西晋统治的灭亡。

那么在这个短期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到什么阶段了?此阶段为什么政局虽然动荡,南方经济却能迅速发展?我们不妨读读这段历史,探个究竟。

一、东晋的偏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东晋的偏安”一节,并出示下列图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时间

西晋

东晋

进行表格的填写,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知识的补充,使学生了结当时东晋政治的特点,了解:“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的政治(420~589)

教师出示以上《南朝更替表》,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此表,让学生回答:①南朝包括几个朝代?②他们的都城在哪里?③从三国到南朝共有几个国家定都南京(建业、建康)?

答案: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其六朝是指: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学生看书、讨论,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书中所列表面原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使学生从经济发展的条件如社会条安定、劳动力、劳动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作总结: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此为本课重点,教师仍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估计学生可以完成下列内容。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教师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板书设计

篇10: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二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篇11: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题及答案基础练习。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1.灭亡西晋的是

A.匈奴人B.氐族人C.乌孙人D.大月氏人

2.东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B.司马睿C.司马懿D.司马昭

3.东晋的都城是()

A.建康B.洛阳C.长安D.成都

4.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西晋B.东晋C.魏国D.前秦

5.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A.东晋和西晋B.西晋和前秦

C.东晋和前秦D.南朝和前秦

6.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①揭竿而起②风声鹤唳③破釜沉舟④草木皆兵⑤斩木为兵

⑥纸上谈兵⑦问鼎中原⑧退避三舍 ⑨投鞭断流

A.①⑦⑧ B.②④⑨ C.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⑧

7.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①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②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

③南朝从4开始④南朝包括前秦

A.①②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8.纸取代简为主要书写材料是在()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

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海外贸易的中心是()

A.建康B.番禺C.扬州D.江州

10.下列关于东晋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②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③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④发明了灌钢法

A.①②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东汉到东晋,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新课标第一网

(2)第二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3)第三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4)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更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1.A2.B3.A4.D5.C6.B7.A8.D9.B10.D

11.(1)东汉末年。原因:中原地区连年战争,许多人为躲避战争,迁移到南方。(2)西晋末年。原因:国家动荡,内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西晋灭亡后,各民族在北方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4)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良种。

12.(1)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2)农业和丝织业发展水平很高。(3)①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也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②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4)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篇12: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目标导航:1、              识记:西晋、东晋建立的情况,淝水之战,江南开发的概况; 2、              理解:两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              分析:江南经济逐步发展的原因。 朝代建立年代都城创建者西晋东晋淝水之战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果

胜利、失败的原因

影响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梯级释疑1、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2、活动与探究: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 今天党和政府掀起的西部大开发热潮,有什么现实意义?课堂反馈一、选择题1.西晋灭吴,统一南北的时间是a.263年   b.265年   c.280年  d.3XX年2.西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a.羯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方相对安定4.东晋主张坚决抵抗前秦军队进攻的宰相是a.谢玄          b.谢石     c.谢安     d.王猛5.江南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是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        c.三国、两晋到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二、论从史出材料1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2中描写的江南地区与材料1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