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塞里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割舍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情结数学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割舍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情结数学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割舍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情结数学论文

篇1:割舍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情结数学论文

割舍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情结数学论文

一、 走出编排体系的惯性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教材中,应用题是一个独立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时关注度最高的内容。应用题的内容通常集中编排,有着严谨的知识体系和清晰的结构,许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应用题一课一例的编排形式,使教师在教学时有例可举,有类可归。对于学生来讲,例题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便于学生模仿。现在的教材中,以往应用题严谨的编排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结合各个领域内容分散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实际问题,有的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有的单独安排例题,应用题完整的序没有了,而且,在重点教学某一实际问题时,又有很多变化,让人难以把握。

不可否认,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做法是有难度的。特别是,部分教师对传统应用题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变起来就更难。但是,冷静地分析现在教材对应用题的处理方式,显然问题的呈现更具有灵活性,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严格按照问题类型、机械模仿的弊端。对新教材中实际问题的编排,感觉有点“散”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不提倡学生模仿类型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对问题本身数量关系的分析。试想,如果学生拿到一个问题,都能自动化地与某个问题模式严格对应,给出解答,那么,这样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帮助吗?会不会引发“熟能生笨”的担忧呢?

二、 匡正淡化数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能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抓住数量关系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法宝”。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并强化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等。这些被浓缩、提炼出的数量关系也确实能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可是,现在的教材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似乎被淡化了。

其实,《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以及新教材没有舍弃数量关系,倒是我们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忌谈数量关系,把数量关系看作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框框”。实际上,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经常接触并且也容易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各种数学问题,概括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因为,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能够搜索出已有的解决相关问题的必要模型,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策略。完全舍弃数量关系,仅仅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思考问题,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初衷。

三、 改变单纯文字叙述的呈现方式

传统的应用题,基本上是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问题结构清楚,文字叙述简练概括。教师只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应用题的文字,来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甚至有时还总结所谓的“抓关键句”解决问题的经验。虽然有的问题也有一些变式,但只是人为增加了一些数量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有的甚至是无聊的文字游戏。

其实,现实世界信息呈现的方式是千姿百态的。人们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以表格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纯文字的问题很少。以文字的形式呈现问题,形式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完全赞同教材中适当增加一些用情境图、表格或对话等方式呈现的问题。并且,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有些问题中的信息是多余的。只有让学生经常解决接近实际生活本原的问题,经历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至于遇到一些平时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就束手无策。

四、 理性分析解题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应用题往往有许多类型,并且各种类型都有专门的名称,如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相遇应用题、求平均数应用题……教材通常就是按类型编排这些应用题,并且一节课中只教学一类典型的问题。客观地说,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的学习,但同时,这也使得学生有相对比较固定的解题模式可以套用。甚至学生读完题后不假思索,就列式解答,完全凭借对解题模式的记忆在解题。比如,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有的教师是让学生按下面的步骤“分析”问题的:找到含有“单位1”的条件句,找出“单位1”的量;判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如果“单位1”的量已知,可用乘法解答,如果未知,可列方程或除法解答。

显然,传统应用题教学过分强调应用题的类型和解题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虽然一部分学生具备了熟练的解题技巧,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未真正提高。在解题能力很强的表面现状下,学生的数学素养并没有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熟视无睹,不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思考、提出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还负载着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些能力的培养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需要学生自主地经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对解题思路的猜想、尝试和推理,对解题方法的反思等复杂的过程。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经历与体验。

割舍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情结数学论文

篇2:浅谈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数学论文

一.定义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1)80厘米的 是多少?

(2)小明看一本100页的故事书,看了 ,看了多少页?

说明:分数应用题一般可以简化成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例(2)可简化成“100页的 是多少页”,我把它分为三个量:①一个数(单位“1”);②几分之几(百分之几);③多少。如(1)中的“80厘米”相当于“一个数”(单位“1”);“ ” 相当于“几分之几”;“多少”相当于“多少”。

二.定义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

根据乘法的意义:“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60的 是多少?列式为:60× =40。我把分数应用于题分成三大类:

1.求“多少”

一个数×几分之几=多少

2求“几分之几”

多少÷一个数=几分之几

3.求“一个数”

多少÷几分之几=一个数

例:

1.求“多少”

48公顷的 是多少?

48× =36(公顷)

2.求“几分之几”

35的几分之几是5 ?

5÷35=

3.求“一个数”

一个数的 是50千克?

30÷ =50 (千克)

三.定义算法

根据分数应用的类型看,我们可以将分数应用题的算法分为两大类:

1.乘法计算(“求多少”)

在一道题目中,已知单位“1”(一个数)和单位“1”(一个数)中一部分的对应数,求部分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8× =16(公顷)

2.除法计算(“求一个数”或“几分之几”)

在一道题目中,已知单位“1”(一个数)的一部分,是多少和其对应分数,求单位“1”(一个数)或者已知单位“1”(一个数)和单位“1”中的一部分,求部分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1) 30÷ =50(千克)

(2) 5÷35=

四.分数应用题中“对应数”和“对应分数”概念的引入

1.例: 32的 是24 。

说明:24是 对应数, 是24的对应分数,它们相互存在 。

2.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 , 第二天看了 ,还剩 60页没有看完,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1) 求出60页的对应分数:(1- - ) =

(2)对应数除以对应分数:60 ÷ = 200 (页)

(多少)÷(几分之几) = (一个数)

(3) 列出综合算式:60÷(1- - ) = 200 (页)

五.分数就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1.找准单位“1”(一个数)

找准单位“1”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可以大体确定解题材的算法(除法或乘法),如已知单位“1”,求部分量,用乘法计算;已知部分量,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如:(1)小学《数学》十一册第14页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多少千克白菜?

想:① 单位“1” 100千克白菜

②求吃了多少千克白菜 求部分量,用乘法计算

③列式:10 × =80(千克)

(2)小学《数学》十一册第35页例2: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上衣的 ,一件上衣多少元?

想:①单位“1” 上衣的单价看作单位“1”

②求一件上衣多少元 求单位“1” (用除法计算)

上衣:

裤子:

③列式:75 ÷ =112 (元)

2.画出线段图:

画出线段图的作用:

①容易找准单位“1”;

②知道求部分量(多少)还是求单位“1”(一个数);

③容易找出对应数(多少)和对应分数(几分之几)。

3.简化题目:

例:

① 小学《数学》十一册第14页例1。可简化成:100千克(一个数)的 (几分之几)是多少(多少)?

② 小学《数学》 十一册第35页例2。可简化成:“?”元的 是75元。(说明:“?”元指一件上衣多少元)

4.列式解答,检验。

篇3:传统教学的初中数学论文

传统教学的初中数学论文

1.改进教学手段,趣味设置课堂环节

传统教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急需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趣味设置课堂环节促进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引入课堂趣味游戏、创设生活式的趣味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与道具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定理进行科学编制,以口诀或打油诗等形式表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还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2.灵活布置作业,巩固数学学习基础

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巩固方法主要是高强度的作业练习,学生课外要利用很多时间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对作业训练产生了厌恶感。同时,数学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批改和评讲作业,效率较低。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下灵活布置数学作业,应追求作业质量而非数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分类。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更偏向于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使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则应该体现细心与认真,使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在数学作业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争取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分层作业的布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节省了有效时间,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的巩固,提高了学习效率。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为学生接触事物与了解事物提供基础,对其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摈弃传统教学中单纯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方式,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数学知识点的连接与知识体系;丰富对学生的考察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某一数学题目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解题方式解答题目,并让学生了解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此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轻松与快乐,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4.结语

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