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小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高三政治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_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篇2:高三政治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3: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
1、变法与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
(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中华考试网
2、综述:
(1)分类:
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2)变法的原因:
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B、改革者或为统治者,或赢得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学习资料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推动下的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
(1)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潮流
①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政治上: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③思想上: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国内
①社会背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A、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主张政治改革。
B、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民权思想的启蒙(选修二专题一第三课)
a、背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思想上,国内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国外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传播;外交上,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基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c、评价: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激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传播西方知识,宣传天赋、自由平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被称为“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2、变法的准备活动——士人干政
(1)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焦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②实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③影响: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和思想先导
(2)公车上书(选修二P35)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4)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等
篇4: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知识点有什么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不符合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2)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②时间、地点:19日本东京。
③建立者:孙中山。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武昌起义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③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篇5:高中文科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政治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2)经济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发展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4)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康有为的活动:19世纪90年代初,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
(2)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1896年,他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连载《变法通议》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系统宣传了变法图强的理论。
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的成立。
(3)《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广造舆论。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原因: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2)派别: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3)主要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4)影响:是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实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1)成立:康有为在上书皇帝的同时,还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倡设学会。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2)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3)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意义: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希望建立组织参政议政的要求。
五、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中南海,逮捕维新派人士,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都被废除,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意义: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_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③、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缺少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在顽固势力进攻面前,寄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脱离了群众·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历史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