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6409045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教科版八年级下《10.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教学案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教科版八年级下《10.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教学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科版八年级下《10.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下《10.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教学案例
【仪器材料】 自制连通器、压强在液体中传递演示仪、关于连通器原理和船闸原理的挂图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 教学难点 】
船闸的工作原理。
【 教学过程 】
文件大小: 8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篇2:教科版八年级下《12.5 机械效率》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下《12.5 机械效率》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 教室【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 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 教学过程 】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观察教材图12-5-1或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机械做功,如起重机将砖块提升到楼顶,除了克服砖块重力做功外,也一定同时需要克服装砖的`筐子、滑轮和钩子等辅助措施的重力做功;此外,由于物体之间总存在摩擦,所以起重机对砖块做功的同时,或多或少要克服摩擦做功。 起重机提升砖块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筐子、滑轮、钩子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总功。
文件大小: 13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3:教科版八年级下《10.4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下《10.4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仪器材料】 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气球、塑料挂钩的吸盘、长度不同的几个试管、空可乐瓶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 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 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 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3)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教学重点 】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 教学难点 】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文件大小: 8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4:教科版八年级下《8.1 什么是力》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下《8.1 什么是力》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概念
【 教学难点 】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 教学过程 】
一、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文件大小: 7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篇5:教科版八年级下《12.7改变世界的机械》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下《12.7改变世界的机械》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仪器材料】 斜槽、小钢球、弹簧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机械 ,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机械的发展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引入 由上节课的`作业引入新课
提问: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文件大小: 7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6:苏科版八年级下《10.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10.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1、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领悟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器材:
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水杯、鸡蛋、薄木板、木块、棋子、尺、空塑料瓶数只以及学生自备物品
新课:
一、 引入
学生进行议论和猜想:①假如没有重力,世界将会怎样呢?
・・・・ ②假如没有摩擦,世界又会怎样呢?
关于物体不受力怎样运动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象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先后
都做了仔细的研究。
二、活动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让学生说出得到猜想的理由,并由全班进行合理的论证。(多媒体演示) 文件大小: 13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7:《桃花心木》教学案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设计理念】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设计意图:学习应基建于学生的经验之上,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为下文发现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与众不同埋下伏笔,又能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课文学习。紧接其下对桃花心木进行“特别介绍”,并随即设问,则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2、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益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所以这部分教学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在多遍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要点;后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三)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附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种树人 树的成长
不确定(人的成长)
懂规律 独立自主
懂真爱 经受考验
[《桃花心木》教学案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篇8:教科版八年级下《10.2液体的压强》教学案例(第2课时)
教科版八年级下《10.2液体的压强》教学案例(第2课时)
【仪器材料】 大烧杯、一端带橡皮膜的玻璃管、气球、较长的输液软管、漏斗、铁架台等【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难点 】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 教学过程 】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
文件大小: 7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9:教科版八年级物理《121机械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121机械能》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引入能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量,也简称为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并且,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大,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大。能量的单位和功是一样的,也是焦耳。
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量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动能的'物体。
有条件时可以幻灯片演示:失控的汽车常常容易撞倒路旁的柱子、广告牌;呼啸的海浪有时会冲坏海堤,推倒房子;弹出去的玻璃球能把静止的球弹得远远的,跑动的人能撞倒别人…
这些现象说明了失控的汽车、呼啸的海浪、弹出去的玻璃球、跑动的人能够对其他的物体做功,可见它们都有能量。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它们都能够做功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的能量是因为它们运动才具有的。我们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提问:举例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提问: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物体的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汽车速度越快出事故就越严重,对别的物体做的功越多,这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和它的速度有关。相同质量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一辆汽车以同一速度运动,重载时比空载时出事故会更严重,这说明物体的动能还和质量有关。具有相同速度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总之,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篇10: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
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在继续推进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新课程标准贯穿了我的思想,走进了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在上每一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3、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深入课堂
我深知做为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做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做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积极进行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
4、狠抓学风,认真落实教研常规
八年级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数理两学科。大部分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少数学生学习和纪律都很不好。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里提倡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我从各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对那些基础太差后进生,我主动找他们去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经过一个学期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里,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5、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把评价做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期末成绩统计:
1)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学生答卷都很认真,其中失分最多的是第8,14,19题,选择题很多同学选择得分都不到一半,尤其是选择第8题得分率很低;第五题的25、26和27小题得分还可以,作图题的得分率也不太高,计算题物理情景分析,做提步骤较规范,但学生的计算能力严重不足,总体来说学生答卷情况不太理想。
(2)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a、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应用不太好,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杠杆力臂的画法,浮力压强、功和功率等内容。
b、在答卷的过程中答题不规范,不能很好的用物理语言作答,如把水平位置写成中间位置,有部分同学答了很多却没有关键的知识点,只能得0分,还有的同学有丢单位或带错单位的的情况,导致不该丢的分都丢,个别有空白现象。尤其是简答题很简单却不敢答,作图不规范,该是虚线的画成实线,该虚线的画实线,直角符号也不标,考试能力差,会的题不得分或得不了满分。
二、改进措施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的一门新课,起初,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有些急于求成,没有太多的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今后要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物
理到喜欢,由差到好。
今年教材刚换成新版,将力学基础又放到八年级,比以前多一个单元,所以基本没有进行期末复习,课堂上处理习题的时间也比较少,学生做题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注重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困生比较多,今后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在进行新课的时候,一定将概念让学生理解清楚,多做典型习题,如简答类的习题,还有解答题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验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作答实验题的能力,尤其是实验类的习题是今后抓的重中之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让学生在知道的情况保证做对,尽量拿全分,使其不光会学习,而且会考试拿高分。
本学期物理教学,虽积极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常规,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如何减小两极分化;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值得深思,也是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探索解决的问题。
篇1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
担任八年级的物理教学一年时间了,在这其间虽然是我在教学其实在学生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教学上的问题也不断的让我在思考,教与学不仅仅就是教也学物理知识这么简单,其中参杂着很多因素。要教好物理当然也少不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带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感觉物理的奇妙。
1 、树立物理理念刚出校门,从学生的心态转变过来,来拿起课本走上讲台,这就是我教学的开始。本以为教学教学,传受知识是我最大的职责,第一节课将学生带进物理世界来,有好些小实验都挺有趣的,我选择了几个简便操作,选材方便的小实验给学生演示以便提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物理是门其乐无穷的科目,它不仅有去而已神奇。但是我一味想着学生的好奇,在实验之余直接进入枯槽的书本知识。而没给学生树立物理理念,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科学严谨的科目,学习它要学会思考,学会观察,而且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其中计算需要大家小心谨慎,原理要领会。
2、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毕竟还处于朦胧好学阶段,物理知识的奇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尽可能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学,这样一来比枯曹的讲解更为有效。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有的学生确实有明显的偏科情况,有的学生偏向文科,对他们来说物理的学习就是困难,而且由于这种因素他们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一种抵制因素。对此要这样的学生好好学习物理首先要解开他的心结。让学生能放开心怀来接受物理,并不是作为一门学习任务,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给学生培养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同时有一些学生很努力但是物理学习就是不得要领,可以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知识便不能灵活运用,题海战术以及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用于新课标的改革。
4、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觉得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我素质也很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篇12: 《方块字》鄂教版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方块字》鄂教版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进一步认识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表意不同的特点。
(2)掌握本文用讲故事介绍和阐释事理的方法。
(3)理解文中所渗透的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方法。
【学法指导】
(l)因为文字浅近好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文,通过初读,大体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以及文章的中心。
(2)以课文中的例句说明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方块字”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搜集并整理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性意见。
【教学过程】
字词详解
1.字音认读
(shǎn)崛(jué)瑟(sè)
2.字形辨识
瑟(sè)瑟缩崛(jué)崛起译(yì)翻译
琶(pá)琵琶倔(jué)倔强驿(yì)驿站
3.词语补注
夸耀:向别人显示(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势力等);炫耀。
似是而非: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
奇崛:奇特突出。
暗示: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课文详解
1.内容分析
本文是两位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所写的《文心》一书的节选。全书采取讲故事的方式。王先生的授课涉及文言文、白话文、语法、等多方面的问题。选作课文的是其中的一小节。
本文以王先生上国文课为线,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直到王先生向学生点头下讲台”为止)主要写王先生上国文课,讲文言和白话文的区别。
这一部分又可以按王先生所讲授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第1段总叙王先生国文课的情况。
第2-5段写乐华与大文听课、记笔记。这几段着重写乐华和大文的学习方法。
第6段开始至本部分结束,都写王先生讲授文言与白话的比较。
临下课时王先生强调:汉字是方块字;字的性质因地位而变。“读文字的时候,要随时留意,尤其是文言文”,否则就会出错,原因在于文言文用字简约。
这部分文字还通过下课“杂乱的脚步声”“快活的人声”的侧面描写,以及课堂上还没有“鞋子在地板上拖动的声音”的对比,表现王先生讲课的效果,显示王先生的教学水平和艺术。
第二部分写乐华和大文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结合实际,学习和运用语言。
这部分先写乐华的“所想”。再写乐华和大文的所见、所感。最后一段写两人非常认真地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全文写王先生教方块字,突出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以及同一个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的不同用法;乐华和大文乐学、勤思,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方块字。课上、课下,教师、学生,教和学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要领和精髓。
2.主题思想
作者以故事形式,向读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教给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语言。
3.结构图示
4.句段品鉴
(1)先叫一个学生朗读一节,再令别一个学生解释。一节一节地读去讲去,遇到可以发挥的地方,他随时提出问题,叫学生们自由回答,或指名叫某一个学生回答,最后又自己加以补充。课堂的空气非常活泼紧张。
品析:从叙述中让人感受到王先生讲课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潇洒自如,整节课气氛活泼,思维紧张。
(2)最可注意的是王先生的补充了,乐华把王先生所补充的话择要记录在笔记册上。
品析: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把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记下来,去感受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研讨探究
1.写作特色
(l)讲故事,授知识,活泼生动。
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讲授语文知识,是《文心》的特点,当然也是选文的特点。文章设置了王先生和乐华、大文几个人物,写的是王先生上课,乐华、大文以及同学们听课的情形。全文以第三人称记叙课堂上课的经过,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以及景物描写等一应俱全。但是作者却既不是为刻画人物形象,也不是为突显事件的起伏跌宕,不是像一般记叙文那样“以事感人”,而是意在讲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这种写法,确实是很新鲜。
(2)深入浅出,文风朴实
叶圣陶、夏D尊两位语文学大家,造诣精深,学通中外。写一部关于语言和文学问题的文章,理当洋洋洒洒、纵横驰骋。但是文章没有丝毫说教,没有深奥难解的炎炎大论。不仅采取讲故事这种贴近学生的方式,而且文笔平白朴实、平易近人,如话家常。不论是讲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还是字的多义这些学生较难掌握的文学常识,作者一概避开晦涩难懂的名词术语,没有一点玄妙神秘,不可捉摸,让学生很容易领会要领,学起来便捷亲切。
2.重点难点
作者是如何讲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和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意义的?
作者借王先生的口来讲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和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意义。
王先生总话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两点区别,然后具体结合姚鼐的《登泰山记》里的句子讲解,明白易懂,在讲解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意义时,作者结合《登泰山记》和鲁迅的《秋夜》里的“烛”“梦”和“居”字来比较、讲解,使学生(或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一些汉语知识。其中,我们还可以学到好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听讲做笔记,怎样在生活中学习等。
考点指津
[例]比较“冠”字在不同语句中的意义。
①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②他衣冠整齐。
考点说明此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意义。
名师点拨结合语言环境去理解、把握。
参考答案①戴着帽子,名词作动词;②一般名词,帽子。
篇13:云南的歌会 教学案例(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 教学案例(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导航
1.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2.朗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领略、欣赏云南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注释,掌握下列生字的注音和写法。
蹲jù( ) 酬和( ) pì( )喻 即物起兴 ( )
xī( )微 忌huì( ) 龙吟凤哕 ( )
2.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3.查找资料:①沈从文简介;②云南各民族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非常热爱苗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4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
一、激活思维
(播放歌曲《彩云之南》)云南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鲜花的海洋,它舞蹈的世界,它诗歌的家乡。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走进云南的歌会,倾听来自云南的歌。
二、活动任务
●朗读,理解人物美、环境美、民俗美。
●品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美。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感知整体----展示歌会画面
1.说说云南的歌会和自己平时看的演唱会有何不同。(可从场合、形式、歌唱者三个角度归纳)
场合:
形式:
歌唱者:
2.从三幅画面看,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重点研读----品味民俗风情
3.品味歌唱方式。
文中描述的三幅画面里,各有一个字表达的是歌会的方式,请找出这三个字,说说你的理解,并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4.品味特点、神韵。
在三个场景中,作者侧重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这些内容的什么特点?
活动三:与作者对话----理解民族内涵
5.云南的歌会文化为什么会经历千年而不衰老?
(提示:探究以下三个问题,或许从中能找到答案。)
a.“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不同方式。”这“多”子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为什么?
b.“这种年轻女人……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是对云南歌会中对歌女子衣着打扮的描写。那么,为什么在歌会中人人穿着打扮很靓丽?
c.“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传歌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唱到“熟习为止”?
四、课堂小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领略到了祖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名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我们也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生活就像歌声一样,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那淳朴而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课后反思:
引导反复诵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语句,教师也应该着重选出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
李金生
篇14:lesson38 My Diary 教学案例(冀教版英语八年级)
侯国婷
Teaching aims: 1.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2.掌握语言知识: lock , key , but , improve , nobody…but…,be the opposite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树立远大理想,立足现在,才会有美好的将来。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掌握语言知识:lock , key ,but ,improve, nobody…but…,be the opposite.
Language notes:
1.I open the lock with a little key. 我用小钥匙打开了锁。
Lock n. 锁eg: open the lock
v. 锁上eg: lock the door
Key 意思是“钥匙;答案”。eg: the key to the question the key to the door
注意:表示“……的钥匙;……的答案”时,用介词to ,而不用of。
2.Nobody can open my diary but me.只有我能够打开我的日记。
but 是prep.常在否定词none, nothing, nobody等之后,意思是“仅,只(有)”。
eg: I have no friends but her.
3.In school this week ,Ms.Liu told us to write about our futures.这周在学校,刘老师告诉我们写一写我们的将来。
tell sb. to do sth. 意思是“告诉某人做某事”。
eg: His mother often tells him to study hard.
4.She asked us about our ambitions. 她问我们有关我们志向的情况。
ask sb. about sth. 意思是“问某人关于某事的情况”。
Let’s ask him about the school.
5.Li Ming is sure that I will have a good future.李明确信我会有一个很好的将来。
be sure +that 引导宾语从句,意思是“确信……”
eg: I am sure that he will come.
be sure of +sb./sth. 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有把握”。
eg: Are you sure of your exam?
be sure to do 意思是“一定……,必然……”
eg: We are sure to win.
6.To be a doctor, I will need to learn a lot in school.要想当医生,我需要在学校学很多东西。
to be a doctor 是不定式短语,在句中作目的状语。
eg: To catch the early bus, we must get up early.
Lesson Structure:
Class Opening: 1.Greet the students.
2.Ask, Who is on duty today? Then ask the student read out his or her diary. (Make sure his or her diary is so good, and then tell the students to keep a diary every day, it can improve your English). So Let’s look at Wang Mei’s diary.
Step1. Come to “think about it “
Do you have an ambition? What is it ?
Step2.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with the question
What is Wang Mei’s goal?
Step3.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ry as loudly as they can, and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A few minutes later, ask someone try to read it out .
Step4.Introduce some language notes carefully.
Step5.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silently. Then ask one student to read it out.
Step6.Have a discussion in pairs.
1.What did Ms. Liu tell them to do?
2.What is Li Ming’s hope? Why?
3.To be a doctor, what will Wang Mei need to do?
Check the answers
Step7.Play the audiotape again, read together with it.
Step8.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What’s your ambition? And ask one to speak it out.
Step9.Homework:
Write a letter to your parents about your ambition. You may use these expressions:
My ambition is to ________.
I hope to _________.
I want to _________. You can write it more.
Remember the new words.
The next reading in the diary.
板 书 设 计
一、语言点 二、Have a discussion
1.lock n.锁open the lock 1.What did Ms.liu tell them to do?
v.锁上lock the door 2.What is Li Ming’s hope ?Why?
key n.钥匙,答案 3.To be a doctor,what will Wang Mei to do?
the key to the question
2.but prep.常用在否定词none,
nothing,nobody等词之后,意
为“仅,只(有)”
.
.
篇15: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香港之夜》的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香港之夜》的教学反思
《香港之夜》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当中的第10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的语言美。围绕着这个目标,我本着找到美,读出美,想象美,感受美,这一线索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让学生们直插重点段落,找到美,学生们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到灯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浓厚的感情再次读文的时候,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美。在第二环节想象美当中,我设计了想、说、感受、读、写这样的步骤,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模仿灯的动作的这个环节,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进入了情境。最后的环节我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情境,学生们身临其境,达到了和作者一起悲喜的境界,水到渠成的面对画面背诵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达到了我预测中的三个目标;
1、引领者学生们达到了朗读的高峰
2、引领者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们学习到了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4、在教学句子的修辞方面放手过大,没有把比喻的重点句子找到,具体让学生来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导致在最后总结:有几个星的山的时候学生回答存在困难。
5、没有做到完全预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当我让学生对着画面背出自己的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的时候,由于担心学生背不下来,所以只是提问了几个学生而匆忙地结束,当我课后了解到有很多同学已经能够背下整段话后,真是追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白校长的'一句话:“你只背了你自己,你背学生了吗?”
6、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这个环节中,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而是出现了和学生抢答的局面,其实通过课前的充分地预习,以及课中的层层铺垫,学生有能力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总结出来,即使和我预设的不完全一样,也能锻炼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迫不及待地抛出“如梦如幻”限制住了学生思维,是不可取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就像巴金所写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们喜欢语文这是神,而学习方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只有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来,他们才会学习,这可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我却相差的太远了,而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会用我们的信心和努力,让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些,最后用我们语文共同体的口号来结束我的反思:“那就是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结局不留遗憾。”我会努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一些完美,少留一些遗憾。
篇16:Lesson31 I Need a Map! 教学案例(冀教版英语八年级)
Lesson 31: I Need a Map!
概述:本课通过对布莱恩所叙述故事的描写,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关于社区、问路等方面的短语及句型。
Teaching aims:
1.Language goals:
(1)Mastery words: mile, opposite, cinema, keep
(2)Or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avid, Thanksgiving…
2. Ability goals:
(1)Use the simple sentences to write a letter or an e-mail
(2)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English
(3)Learn how to describe their own neigbourhood.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The mastery words: truth , flu , opposite , cinema , keep…
2. The new simple sentence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Write a letter of their own words.
2. Some important phrases: keep sb. doing, have (the) flu…
Teaching methods: speaking; talking; practice
Teaching tools: flashcards; little blackboard
Language notes:
1. I’m doing very well.我一直(做得)很好。
此句用现在进行时强调“一直,一向”。
2. get to know 逐渐了解(强调从不认识到认识人渐进过程)
eg: I get to know my neighbourhood these days.(注重过程)
know认识,了解,知道 eg: I know her very well.(强调很熟悉)
3. go by /go past /pass 经过
eg: I go by/go past/pass a lot of shops on my way to school.
4. on one’s/the way to…在去……的路上
eg: on my way to school / on Li Ming’s way to library/ on the way home
5. But it isn’t always easy to live in a new neighbourhood.
it 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为to live in a new neighbourhood
结构为It is + adj + to do sth.(做某事是……)
eg: It is hard to learn English well.
6. won’t =will not
7. Thanks giving was a lot of fun.感恩节很有意思。
8. meet(met/met) v.遇见
9. have a flu 得了流行感冒
Teaching procedures
Class opening
The teacher greets the students:“Good morning, class!”
Revision: 1.Ask the students to say some sentences about asking the way .
eg: How can I get to …?
Where is …?
Which is the way to…?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2. Ask the students to say some words or phrases of yesterday’s,
such as until, a piece of advice, go straight down the street, get lost and be lost.
Step1: Lead in new lesson
Show the students a picture of a new place
And tell them Brian lives in this new place. He got lost this week .So he needs a map.
Step2: new words
Follow the teacher to read the new words for several times.
Practice reading. Ask someone to read. Check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new words.
Introduce them to the students:
flu 流行性感冒
have a flu得了感冒
David大卫(人名)
mile n.英里
opposite prep.在……对面 n.相反;对面
be opposite of 与……相反
cinema n.电影院
keep v.(kept/kept)保留;保持
Read these new words together.
Step3: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with the questions:
1. Who wrote the letter? 2. Whom did he write to? 3. Is it easy to live in a new neighbourhood? Check the answers: 1. Brian wrote the letter.2.He wrote the letter to his parents.3.No, it isn’t. Because he got lost
Step4: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silently and carefully. And underline the key word and phrases .
A few minutes later, ask someone to read the text. Then study the language notes together.
Step5: Exercise
1. I’m sorry to keep you ____so long.
A. wait B. to wait C. waiting D. waited
2. It’s hard to keep the house ____with two kids.
A. cleaning B. to clean C. cleaned D. clean
3. It’s bad for your eyes____ computer games too much.
A. plays B. to play C. play D. to playing
4. There is ____envelope on the table.
A. the B. a C. have D. has
5. ____the way to school , I go by a park.
A. At B. On C. In D. Of
6. I don’t want my friend ____.
A. get lost B. to lost C. to get lost D. gets lost
Step6: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a second time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Then have a discussion:
1. What did they do on Monday?
2. What did Brian ask Uncle David to do tomorrow? Why?
3. What did Brian do on Thanksgiving Day?
4.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letter and English letter?
Then we can say it together: 1.Jenny and Brian walked to school on Monday. Jenny showed Brian her favourite places. They went by a bakery, a bookstore and a big park on their way to school. 2. Brian got lost yesterday. So he asked Uncle David to buy him a map of the city and he won’t get lost.3.Brian met all of his Canadian cousins. And he ate a huge turkey on that day.4.The teacher says something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letter and English letter.
Step7: Read and retell the text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letter as loudly as they can.
Then ask them to read time by time,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try to retell.
Retell the letter as the text lead.
Step8: Homework
1. Write an e-mail to your friend giving directions to your house. Be careful! You don’t want your friends to get lost!
2.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retell the letter.
Blackboard Design
Lesson31 I need a Map
Some words
mile flu David opposite keep cinema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1. I’m doing very well.
2. This week, I got to know my neighbourhood.
3. It’s on our way to school, too.
…
Exercises
篇17:Lesson 38 My Diary 教学案例(冀教版英语八年级)
Lesson 38 My Diary 教案
怀安县世恩中学 侯国婷
Teaching aims: 1.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2.掌握语言知识: lock , key , but , improve , nobody…but…,be the opposite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树立远大理想,立足现在,才会有美好的将来。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掌握语言知识:lock , key ,but ,improve, nobody…but…,be the opposite.
Language notes:
1.I open the lock with a little key. 我用小钥匙打开了锁。
Lock n. 锁eg: open the lock
v. 锁上eg: lock the door
Key 意思是“钥匙;答案”。eg: the key to the question the key to the door
注意:表示“……的钥匙;……的答案”时,用介词to ,而不用of。
2.Nobody can open my diary but me.只有我能够打开我的日记。
but 是prep.常在否定词none, nothing, nobody等之后,意思是“仅,只(有)”。
eg: I have no friends but her.
3.In school this week ,Ms.Liu told us to write about our futures.这周在学校,刘老师告诉我们写一写我们的将来。
tell sb. to do sth. 意思是“告诉某人做某事”。
eg: His mother often tells him to study hard.
4.She asked us about our ambitions. 她问我们有关我们志向的情况。
ask sb. about sth. 意思是“问某人关于某事的情况”。
Let’s ask him about the school.
5.Li Ming is sure that I will have a good future.李明确信我会有一个很好的将来。
be sure +that 引导宾语从句,意思是“确信……”
eg: I am sure that he will come.
be sure of +sb./sth. 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有把握”。
eg: Are you sure of your exam?
be sure to do 意思是“一定……,必然……”
eg: We are sure to win.
6.To be a doctor, I will need to learn a lot in school.要想当医生,我需要在学校学很多东西。
to be a doctor 是不定式短语,在句中作目的状语。
eg: To catch the early bus, we must get up early.
Lesson Structure:
Class Opening: 1.Greet the students.
2.Ask, Who is on duty today? Then ask the student read out his or her diary. (Make sure his or her diary is so good, and then tell the students to keep a diary every day, it can improve your English). So Let’s look at Wang Mei’s diary.
Step1. Come to “think about it “
Do you have an ambition? What is it ?
Step2.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with the question
What is Wang Mei’s goal?
Step3.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ry as loudly as they can, and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A few minutes later, ask someone try to read it out .
Step4.Introduce some language notes carefully.
Step5.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silently. Then ask one student to read it out.
Step6.Have a discussion in pairs.
1.What did Ms. Liu tell them to do?
2.What is Li Ming’s hope? Why?
3.To be a doctor, what will Wang Mei need to do?
Check the answers
Step7.Play the audiotape again, read together with it.
Step8.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What’s your ambition? And ask one to speak it out.
Step9.Homework:
Write a letter to your parents about your ambition. You may use these expressions:
My ambition is to ________.
I hope to _________.
I want to _________. You can write it more.
Remember the new words.
The next reading in the diary.
板 书 设 计
一、语言点 二、Have a discussion
1.lock n.锁open the lock 1.What did Ms.liu tell them to do?
v.锁上lock the door 2.What is Li Ming’s hope ?Why?
key n.钥匙,答案 3.To be a doctor,what will Wang Mei to do?
the key to the question
2.but prep.常用在否定词none,
nothing,nobody等词之后,意
为“仅,只(有)”
篇18:对作文教学中几个案例的思考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一、作文教学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在余杭宝塔山上,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安乐塔一边叽叽噪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请他们把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陆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三:李老师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先让学生表演:教师节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二、由此引出的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性。像前面案例所举,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1.自主性。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2.开放性。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4.创新性。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5.发展性。这是活动化作文的又一特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个性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如在摄影作文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获得了摄影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等,除了显性的作用,那些隐性的作用也许更大。
[对作文教学中几个案例的思考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