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鱼片赛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论语别裁读书心得1000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1000字

篇1:论语别裁读书心得1000字

本人一介学生,在家受父母教育,在学校受正统的国民教育,上班后,懵懂踏入社会,从事工作,交友,而今已近40,虽然生活安定,工作稳定,但工作之余,还是对老祖先的东西感到好奇,生活中对本国许多文化也有很多疑问,偶然得知南怀瑾先生深通儒、道、佛,于是欣欣然购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环瑾选集》,才读了第一卷《论语别裁》,感到颇有收获。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的解说不愧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旁征博引为《论语》的误读做了很多纠偏,与我们这些远离祖先文化的人而言,真是专家级的解说。这本书将近800页,我也是用了将近一个月的业余时间才看完,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论语》对学习的要求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且人人不同,因材而用,对于管理工作也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我们说孔子的弟子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孔子都能够识人,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而纠正他们的短处,让他们不断学习。这对于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特点既可以是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作用。同时,孔子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贡献出来,同时在工作取得成绩之后还要总结提高,再去学习,平常我们只知道前面一句话,而不知道后面一句话,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有益的。同时,学习必须勤奋,但是要悟道,学得越多,悟出的道理要越简单,才能返回来指导实践。这个悟出的道理,儒家叫“仁”,道家叫“道”,佛家叫“佛”,最终归到“一以贯之”。

总之,仅仅是惊鸿一瞥,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也使我犹如掉入传统文化的海洋,祖先的生活方式使我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的人生和交友有了详尽的指导,收益匪浅,可以做为一部经典,时常翻看,总会找到人生难题的答案,难怪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也是有他的道理,做为一个炎黄子孙,这也是自己的骄傲啊。

篇2:论语别裁读书心得1000字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部分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篇3:论语别裁读书心得1000字

钟老师说:把他领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路的领路人,就是二十几年前他读的那本《原本大学微言》。每次在家里看南怀瑾大师的碟片,他一定毕恭毕敬地坐好,就像大师真的在他面前一般,不敢有丝毫怠慢。钟老师还说,人生苦短,读书一定要读大师之作和经典。当我决定开始恶补四书五经时,我觉得有必要请一位大师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帮我解读分析看似晦涩难懂的经文(事实证明,当你真正与经文合一的时候,会发觉文言好美),我觉得南大师是不二之选。在图书馆看到南怀瑾大师全集,挑了一本自己还有点基础的《孔学新语——〈论语〉精义今训》,一口气读了一下午,深觉自己请的补课老师没有错,于是果断在单位图书馆挑了南怀瑾选集的第一本《论语别裁》,开启了自己四书五经的漫漫之旅。

老爸说:想买一套古籍放在书柜里,撑撑新书房的门面。对于这样的想法我不置可否;但如果要选的话,我一定会推荐这一套南怀瑾选集——一套十卷,黄色封皮,厚厚书脊,单从外表看就沉稳大气;更重要的是,书中凝结了大师一生的智慧和经验,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当你不知所措的时候,随手翻到哪一页,哪一页就是答案。

也许南大师也会像孔老夫子那般谦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只是把先人的智慧传承下来而已。整本书的编排按照《论语》的顺序,但每个章节的小标题都起得很有心意,应该也废了不少心思——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回想起钟老师的几部作品,当时也惊叹小节标题之妙,不知是否得到大师之作的启发?

在这本书中,南大师多次为孔老夫子正名。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孔家店,认为“孔孟之道救不了中国”。南大师认为,孔门心法就像是我们每天吃的五谷杂粮,是我们顿顿离不开的食粮。只不过孔家店的某些店员们,往粮食里掺了水掺了假——在孔门心法传承几千年的过程中,几代大儒对其的过分解读(训诂、考据、宋代理学等),把《论语》这部经典的文字和精髓割裂开来——才会出现“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口号。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典,才会历经时间的大浪淘沙,真正的传承下来——几千年来,“四书五经”必登经典书单之首,必然有其道理。所以,粮食本身没有问题。宋代一代名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钟老师说赵普那是客气的,要他说:一句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哪一句?翻开《论语》,看到哪一句就是哪一句。

《论语》的 篇章和内容都经过孔门弟子精心的选取和编排。在这部书里,孔老夫子的几大得意门生,性格、天赋迥异,在各自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个个都是一等一人才——孔子最得意的颜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子路、大外交家子贡、继承了孔门心法的曾子……只要孔老夫子动一下称霸天下的心思,有这些弟子的辅佐,那是分分钟的事儿;而他老人家没有那样做,而是用另一种教化天下的方式,在当世就成为了天之木铎,一代圣贤。

《论语》本身就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有了南大师的解读,这部《论语别裁》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小白,就喜欢看的就是大师引经据典穿插在其中的各类历史典故,上到伏羲女娲,下到民国初年,儒释道医武各家,他都信手拈来,不愧是一代大家。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像南怀瑾大师这样一代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师们,他们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耐心细致地为后生讲解传统经典,让那些看上去生涩难懂却包含了祖先无穷智慧的文言,更好地指导当代人的生活,让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他们实实在在地践行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篇4: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1000字

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批评也是以利害为基础,不针对品德批评,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太强,做错了事,大部分不是品德问题,而是无意的。经验不足,喜欢尝试,调皮,分不清轻重缓急都可能犯错误。终于孩子在三年级下学期,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长大了。字写得板整了,学习主动了,开始在家中的饭桌上批评其他不守纪律的同学了。

再说说儿子打人的事,我作了点细分:内外有别。儿子到外面打其他小朋友,即使其他小朋友不还击,我也要以同样的方式打他,并告诉他,被别人打是很疼的,几次下来,孩子就不打外人了。但在家里,儿子有时打我,只要不太疼,我认了。第一因为我在外面打了他,第二他有姐姐,姐姐有时打他,他不敢还击,可能有负面情绪积累,我算是他的出气筒。现在我们父子经常打闹,当然每次都是以我的“失败”告终,都成游戏了。因为有打闹,个人觉得还是跟儿子亲。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无解的问题:学校作业太多。我为此请教过心理学教师。他说:“没办法,家长替孩子做点吧!”后来孩子有问题请教我时,我一看如果题目很简单,我就说:“哎呀,这题很难,让我好好想想,你最好再读一遍给我听听。”往往孩子在重读题目中就说:“行了,老爸,我会了”。如果我看这题很难,不适合孩子做,我就说:“这题简单,你照我说的写就是了”。孩子不放心的问:“这样行吗?”我说:“没问题,如果错了,回头找我,我问你老师去”。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秘方:儿子小时候经常腹泻,用培菲康治标不治本,今天用药今天管用,明天不用照常腹泻。后来经其他家长推荐,用婴儿健脾散,非常有效,标本兼治。因为腹泻与脾虚有关,健脾才对症。

有感而发,写的很随意,但是有南师太湖大学堂的教育宗旨: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我们就会少走弯路。细细体会自己与儿女之间的因缘,不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所迷惑。

篇5: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小时候被老师逼着背书,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总觉得是一件苦事,根本不知道何“说”之有!按照教科书和老师的解释,“学而”第一句的意思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不亦说乎”,说实在的,每天强迫性地让自己去学习,不是“不亦说乎”,简直就是“不亦苦乎”!所以根本就不觉得《论语》有多么了不起,也不相信他说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在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却看到了《论语》的异彩纷呈,孔子思想的遍地开花。读到见解独特之处,我会陷入沉思,读到幽默之处,我会会心一笑,我知道自己已经被先生的言语所深深吸引,也开始相信,“学而时习之”,真的是“不亦说乎”了。

在此摘取先生对“学而”的解释,并把以前我所理解它的意思列出,以作比较,从中可窥见先生对《论语》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也算作读此书的一个笔记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之前对它的理解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了解我,误解我,而我并不在心里怨恨他,这样才算是君子。

按照这样来理解的话,强迫性的学习是快乐的,即使我们觉得痛苦,也应该装快乐状;有朋友来了,即使窝囊中羞涩,吃完上顿没下顿我也觉得招待他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我不骂你,我心里也不难过。这是什么话?!完全是大话,空话嘛!《论语》要是这样来解读,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谬!我们再来看看,先生对“学而”的解释。

头一句的解释,先生认为,“学而”中的“学”不单纯是读书,而是做人的学问。“学问”从哪里来?学问不是文字,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有反省,就是学问。

第二句的解释,如果要做学问,就要准备一生寂寞,先生非常幽默,讲到这里时,他说孔子当年也是非常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他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上。让人不禁一乐。承前所说,做学问是要忍受寂寞、凄凉之苦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远”字不一定是空间的远,也可能是时间的远。

后一句,讲的是,做学问的人,即使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即不怨天尤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就是所谓的“真人”“真君子”了。

读完先生的解释之后,我觉得我被骗了,被老师,被教科书骗了,而且一骗就是十几年啊,真是冤啊!写到这里想起了朋友曾开玩笑地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学问之美在于让人一头雾水。可不是吗?我以前拿起《论语》就会觉得不知所云,确如雾里看花。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的粗浅陋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老师又有几人能给过我们这样的见解呢,又有几人能给我们传授真正的《论语》思想呢?接受这样教育的我们一知半解,然后我们又一知半解地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下去,可真是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的一次灵魂的交流,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但看先生的书,还谈不上能与先生交流,先生站得太高,我只能仰视他,聆听他的教诲,从中汲取孔子及先生思想的精华,来弥补我之前读书的缺陷,我也只能如此了……

篇6: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佛学象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象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小时的语文课本里曾经论语的文章,但不喜欢念,一向喜欢色味俱佳的文字,论语念起来生涩难懂,上下文也不连贯,再没有啥历史知识,就更加费劲,一直也没啥兴趣。南先生的书真是深入浅出,从一句话引申开去,上下古今中外,娓娓道来,让人不忍释卷。如果小学中学的语文老师可以这样讲解论语,我们怎么会有文化断代呢?

不由得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他是我们的班主任,那时刚刚毕业。我自他那里受益良多,他是“狂热”的鲁迅崇拜者,也是浪漫主义的推崇者。还记得他气宇轩昂地向我们这群小朋友宣传说,他最爱三位大诗人,一是屈原,二是李白,三是郭沫若,爱他们的浪漫,爱他们的无羁,爱他们胸怀天下,爱他们绝代风华。

有次中午放学,他是第四节课,一如往常还是拖堂了,这次拖得时间特别长,是因为他在给我们读郭老的长篇:《凤凰涅磐》,他大声而深情地吼着:前不见灯台,后不见海岸~我们更生了,更生了……那时饿着肚子听着,虽不懂郭老诗中深意,只觉得震憾,但由此知道世上原来还有如此激烈的感情存在。放学后我还特意到书店了买了郭老的诗集,至今还记得《炉中煤》里的句子“我为了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不仅流下泪来~~现在想来非常感谢他的多次拖堂,感谢他在课堂上激情的发挥,因了他的热情让我晓得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大。

一个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成长真的非常重要。古时讲尊师重教,现在总是说对老师越来越不尊重,可是凭心而论,回头看看所接触过的老师,能够当得起“老师”这个称呼的...还是有限的。讲这句话,真是有些难过。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便是失败的例子,只会照本宣科,他的教案与辅导教材是一模一样的:|||,上课时我们拿着老师的教材书,仔细核对他哪句有念错!一直不齿那位老师的为人,记得高一时班上有农村考上来的同学,初中时应该是读死书的,家境看着也不好,老师竟然当着全班同学走到那位同学的面前,对人家说:我看你还是回家帮着种地吧,你在这儿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老师真的非常非常让人痛恨!学生何辜,遇到这样的老师就得受这样的屈辱吗?毕业后再也没有拜访过这位老师,尽管他教了我三年。

篇7: 论语别裁读后感1000字

论语别裁读后感1000字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