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205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中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两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两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两例

篇1:中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两例

中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1)

What things can harm the environment ?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 )

活动目的:通过列举污染源,学生更清楚当前环境的不仅如人意,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讨论保护环境的措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活动过程:

T: There is much pollu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ow

. 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

(学生很快地回答)

Ss: Water pollution ; Air pollution; Noise

pollution;soil pollution …etc.

T: Do you know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

Ss: Factories pour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 All the factories ?

Ss: No .

T: What factories ?

Ss: Paper factories , printing and dyeing mills ,

plastic factories…ect.

( 学生不会用英语说“印染厂及塑料厂”,他们说中文,我说英文。)

T: What else can cause water pollution ,too?

Ss: Some people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 How can we help to solve this problem ?

( 学生们分组讨论解决办法。 )

Ss: We can advise the directors of these factories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 If they don’t accept your advice ,what else can

we do ?

( 学生们讨论更热烈了,过了一会儿,他们七嘴八舌地说:)

Ss:1. We can write a letter to Green China about it .

2. We can also ask newspaper reporters and TV

station reporters to report these factories .

……

T: There is a paper factory in my hometown .It

pours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every day . The

people in the town drink the water of the river

every day . They have advise the leader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many times .But

he never accepts it . Can you write a letter about

it to the Green China ?

(学生异口同声说“Yes”。由于写作太费时间,这封信作为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写在作业本上。)

T: You have told me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and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You’re very clever

.Thank you very much .But can you tell me what

causes air pollution ?

Ss: The smoke of factories ,the smoke given out by

buses ,cars ,trucks ,motorbikes …ect.

T:There aren’t many factories in our city,Hangzhou .But the air is not good enough .Why ?

Ss: Because there is much traffic .

T: Can you think out a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学生们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基础差的同学也纷纷参与,只不过在用中文说;基础好的同学在帮他们翻译。)

Ss: 1.We can plant more trees on roads .

2.We can ask people not to drive their cars to work .

3.We can ask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

4.We can tell people riding bikes is good for

their health . ……

T: If their homes are far away from their

workplaces ,can they ride bikes to work ?

Ss: No.

T: How can we solve it ?

(学生们兴致更高了。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意是:)

Ss: We can ask the leader of the city to develop

the public traffic. Such as adding more buses ,building underground . …ect.

T: We have thought out many methods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I will try my best to tell our

government that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make

Hangzhou more beautiful .Have you ever made any pollution ?

Ss: Yes .

T: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

Ss: Yes .

S1: I sometimes spit in public places .

S2: I sometimes draw on public walls .

S3: I cut down a small tree in my school in Grade

One .I feel very sorry now .

S4: We sometimes throw litter on the ground in and

out of our classroom .

S5: I often don’t pick up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

…….

(我乘机问全班同学下列问题。)

T: Will you spit in public places from now on ?

Ss: No.

T: Will you draw on public walls any more?

Ss: No.

T: Will you cut down trees in the future ?

Ss: No.

T: Will you throw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Ss: No.

…….

(这时候,同学们情绪很高涨,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ity (our

country)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 the world .

点评

本案例是根据第三册第十课的pre-read拓展而成的。

1.本文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英语课与生物课中的“环保”章节的整合。教师让学生列举污染源,学生讲出了很多的污染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实际上让学生复习了生物课中刚学的“大气与健康”、“土壤与健康”、“水与健康”等的环保知识。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巧妙地运用了合作学习法,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参政议政的意识。

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身份,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法。解决水污染问题,他们先用劝说的办法,当此法行不通时,再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最后,上告政府;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他们号召人们骑车上班。当老师提醒他们,若家离工作地方很远,不能骑车上班时,该怎么办?他们马上想到了公交车。他们要求政府增加公交车辆,建造地铁。

3.老师因势利导,请他们回忆一下,以前有否做过有损于环保的事情。其实是英语课与政治课的整合。在这么和谐,民主、激动的气氛中,同学们毫无顾忌,畅所欲言,纷纷讲述了自己以前的不文明表现。当老师问他们以后还会做这种事吗?他们很真心地回答“No”。自然恰当的德育渗透,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总之,整个过程,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创建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课标》说;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同学们回忆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作自我批评,是活动的高潮,是自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的最有效手段。当时,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利用同学们的这份热情,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用英语采访同年级的别班同学,让同学们在同龄人面前很自然地回忆自己的不文明行为。然后,以此为依据,让本班同学用英语向全校同学发一份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倡议书。这不但会在全校兴起一股学英语的热潮,还会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这是实实在在的任务型教学,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实现任务的同时,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才真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思考与探讨:

1在每一次分组与讨论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的促进上、中、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位同学在每个活动中都有所得,尽量减少两极分化,是我们急需要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2.班额大,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很难及时地对每个组进行指导。久而久之,必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怎么办?

3.用“真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留给同学足够的思维时间和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解决这对矛盾?

4.水污染;空气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果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调查西溪河的污染原因和污染情况,再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还有一组学生调查城西地区早晚的汽车流量及空气质量。把调查结果及时地报告市政府,便于政府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的活动既能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又能体现学中用,用中学的《新课标》精神。但是在初中外语教学中,学生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吗?

英语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尝试ぃ2)

--Whales Are Not Fish现场观察与分析

一、背景

2、上课地点:奉贤县钱桥中学初一(2)班

3、学生情况:30位来自远郊农村,5位外地借读生,1位三峡移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接受能力较差。

4、知识背景:学生在第一课The Moon 中已学会了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并在教授 Drill 1 时讲明了比较级与最高级的构成法规则相同,掌握了good, much , many,

bad, little等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5、教学内容: Whales Are Not Fish 七年级第二学期Lesson Two 第一教时

6、教学目标:能掌握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的最高级的用法;能归纳总结形容词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的用法并能理解运用。

7、预期目的: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出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操练、套用规则以达到巩固目的。这对学生来说,属于接受性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较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想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在课堂语法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语法规则,巩固规则,运用规则,从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

二、设计意图、教学片段及诊断分析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本课设计时,我力求将上述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研究性学习实施时三个相互交叉推进的阶段-进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 、表达和交流与外语教学“3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Production)”是相通的。因此,我在Presentation这一阶段中,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最高级,激发学生探求最高级使用规则的欲望并归纳总结(即发现、探究问题)。在Practice这一阶段中,我让学生前后联系,形成形容词三种形式用法的知识网络,并探求相应的记忆策略,然后操练(即探究、实践问题)。研究性学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交际)。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我就在Production这一阶段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实际运用。本课较大的探究活动都安排了“小组合作”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以过程体验为重点,因此,我着重实录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三个片段,以期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从中提炼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案例(片段) (一) 引入中“发现规则”的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先通过实物比较(三个球,三个高矮不一的学生,三本大小不一的书)、和学生问答,引出本课的结构、功能。

T: This is a basketball. This is a football. Which

is bigger, the basketball or the football? S1: The

basketball is bigger (than the football.) ......

T: Right. So the table tennis ball is the smallest

of the three. T: What about the basketball? It's

the biggest of the three.

(边说边板书上述划线的两句,重要部分划线后,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以pair work 形式操练Drill 2 Model 1 A: Is “Micky Mouse and Donald Duck” the best of all these cartoons? B: Yes, itis. Model 2 A: Are whales the biggest animals in the world? B: Yes, it is . 2、布置任务,激励学生发现规则。

T: Now, can you tell me how to use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You may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听到指令后,有的学生立刻开始讨论,有的盯着黑板上的例句思索......。我在几个小组间巡视,听见有一部分学生说“最高级表示三者间的比较”。我想他们可能受到我引入时举的例子都是三个的影响了。于是我叫这几位同学看操练过的句型2,并很夸张地把例句中的ofall these cartoons, in the world读出来。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兴奋地叫起来,“对,不光是三者,三者以上也可以的!”见别人仍茫然不解,便迫不及待地替他解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转身到旁边的小组。他们被我刚才夸张的朗读吸引了,伸长脖子朝我瞧,看我望他们,马上缩回脖子讨论起来。一个说:“最高级和of 的介词短语连用。”另一个补充道:“还有in的短语呢!刚才老师大声读的!”我猜测他们原本只认为“最高级常与of 短语连用”。看来,学生更易受我所举例子、所写例句的影响,而忽略了对句型2的观察。故我又把“of all these cartoons, in theworld“大声读了三遍。有些同学理解了我的用意,有些则迷惑不解,有些充耳不闻。有几个则发现了新问题,互相询问:“为什么有的用of,有的用in短语?”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没考虑进去,想不到学生提出来了!虽始料不及,但我却大受鼓舞原本以为这些学生连接受能力都较差,更别提发现问题的能力了!我快乐地鼓励和提示:“有同学问‘为什么在句型2中有的用of ,有的用in短语?’这问题有价值!大家能解答吗?”学生们来劲了,思考一会儿后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能自圆其说,有的则经不起大家的反驳 ……。 (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我引入时例句…… of the

three的影响,造成了一些同学归纳规则时的误解。这说明教师呈现规则例证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全面性、典型性;同时也说明这些同学还不能恰当地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而学会这些恰是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发现学生探究中的错误后,教师提醒的“度”很重要。上文中如我把用法直接告诉他们,他们也就没有了发现规则后的喜悦、自信的情感体验,更不会出现那个有价值的问题,这可是宝贵的质疑能力啊!)

(二)操练中“巩固规则”的探究活动 这一块中,我先安排学生操练Drill 3,做Homework

5。替代性的机械操练和有图片提示的练习学生都会做。但如把有关形容词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各种形式的题目混在一起,知识一多,好多接受能力较差、不大肯记肯背的学生就会记了新的,忘了旧的,或前后混淆。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设计了让学生回顾形容词三种形式的用法和区别,举出例句,形成知识网络;并考虑用相应的记忆策略把这些知识点简化记忆,最后比比哪组的方法是最好的活动。

听懂任务后,各小组马上行动了。我照例巡视观察。一开始,教室里很热闹,人人都在回忆归纳,并边说边在纸上写例句,写好后教室里声音静了许多,我适时提醒:“Don't forget to find a good way to make them easy!”我知道这是个较难的任务,好几个人眉头紧皱,嘴里嘟囔着:“想什么方法呢?”我点拨:“Such as a rhyme, a table and so on. If you can't, you may also use your own words.”大家有所启发,打算编小诗的开始七拼八凑起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说七个字一句的,有说八个字一句的,不合要求的便修改,有认为这样改好的,有认为那样改好的,争的脸红耳赤,最后少数服从多数。打算编表格的在纸上划了格子,讨论着怎么填。有2个小组怎么编也凑不成一首小诗,泄气了。我赶紧打气:“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你觉得怎么记得牢就怎么记,反正这方法只要适合你就行!”有2个小组各编了一点,最后两组合作了。有了眉目后,教室里气氛重新热烈起来,每组都有人执笔写讨论的结果,连一些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同学也受了感染。不时爆发一阵欢快的笑声,朗读声。交流结果,下列两组被判为冠亚军。

⑴没有比较用原级,两者相比比较级, 三者以上最高级。Very 词后用原级,Than句子比较级,The字在前最高级碰上of 和in短语,千万别忘最高级。

⑵ 名称 范围 标志词

原级 =1 Very,so

比较级 =2 Than

最高级 》=3 In,of短语

这两组同学高兴得拍起手来,有一个还拥抱了同桌。当我带着佩服的神情夸奖他们,说要将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其他老师、班级时,他们脸上充满自豪。大家在评判时已品味了两个作品,再齐读一遍,基本都能背了。我再出示几道练习题,有几位中差生做得比往常快,做好后显出“我会做”的得意神情。我观察到班中最懒、英语最差的王某也做对了多数题目。

(分析: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习得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弄清新旧知识的关系,形成认知结构。上述“归纳用法、写例句、形成知识网络”的活动促进了理解,巩固了知识,是一有效的学习策略;而“简化复杂的知识点巧妙记忆所学内容”的活动是一种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会这种策略对学生今后的各科学习影响巨大,终生受用。从效果来看,两种记忆方法虽略显粗糙,但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迸射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火花。为学习后面单音节副词及多音节形容词、副词三种形式的用法铺平了道路。且学生讨论的气氛、笑声、表情、拍手拥抱等动作无不体现出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三)运用中“使用规则”的探究活动 在这块中,我让学生先联想生活中哪些时候会用比较级、最高级,并让学生根据其用法,编对话或说一段话进行free talk。ナ芨詹趴炖帧⒆孕诺母腥荆大家积极性很高。我规定每位组员须向组长汇报,组长向组员汇报。挑组中最好的在班内汇报。一开始,很多人自顾自说,有些则两人商讨。不一会儿,有人汇报了。我发现有照着我引入的例子说的;有“投机取巧”照前一课Drill

3改几个字,增个最高级说的;有偷懒的只说:“I'm tall, you're taller, he's the tallest.“我不太满意,提醒大家尽量说得内容多一点,可参照先前回答的在borrow sth.,

buy sth. in a shop ,have a contest, visit a museum等情境中较多运用形容词的三种形式的回答,很多同学已在这些方面开动脑筋。班中最调皮的男生徐某在拿同组女生开玩笑:“胡某is taller than王某,王某is fatter than 张某,王某 is the fattest pig in our class.”惹得那女生很生气。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让他根据班中实际编个谜语让大家猜“这是谁”,便去点拨……最后交流时,徐某的谜语竟然最受欢迎,谜语如下“She is sitting in the first line in our class. She is very tall and nice. She is taller than 王某,but is shorter than 李某。She is thinner than 陆某,but she isn't the thinnest one in her line. Who is she?“大家扭头看着第一排,七嘴八舌猜,掀起了本课的又一高潮。徐某自豪无比,我则趁热打铁,让大家回去各编一个有比较级、最高级的谜语作为家作,明日课上大家猜谜。

(分析 :课堂上难免会有偶发事件发生。如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因此,把徐某的“调皮”用在正道上,我觉得很开心。他的谜语不仅创造性地发挥了所学知识,使他大获成功体验,而且带动了课堂气氛,这对他今后的英语学习定会带来积极影响。另外,我发现探究活动只有与语言学习的规律:“大量输入后才有输出”结合,才会产生良好效果。效果显示:学生的运用较大程度地受前面输入的影响,模仿的成分居多,能创造性地运用的较少。他们都会运用,但质量有高低。看来,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言能力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今后留给我探索的路还很长……)

这时,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有同学说怎么这节课这么短。我注意到下课后好多同学马上练起编谜语来,嚷着让别人猜;有一个大声念起自己组总结的小诗来,旁边几位紧随附和……

(分析:从课后反应看,多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基本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这让我觉得特别快乐。)

三 、反思

1、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体现在对教材的钻研、教学过程的设计、情感的激励、探究学习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如在本课中,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了拍手、拥抱、欢笑等场面;在讨论热烈时,课堂似乎有吵闹之嫌。以传统眼光来看,会觉得学生纪律不尽人意。但如在当时对这些行为进行批评,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只要学生的确是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出现上述情况的,教师可宽容待之,营造出宽松的探究气氛。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巧妙引导,思维活跃时适时激励,有了思维成果后适当奖励……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2、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课我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上的。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特点,特意选了比较级、最高级这一较简单的课题。原先担心学生讨论时不热烈,思维不够活跃等。想不到课上竟出现了好几个出人意料之处:

A、发现为何在最高级句中有用in,有用 of 短语的。B、用小诗等总结出记忆规律的。C、运用时形式的多样性……。这些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充分的发展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开发。

3、我将本课与平时教法相比,觉得运用探究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密度更大,更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策略。本课80%左右的时间是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发挥。小组学习的形式,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这在编儿歌等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发现规则时的喜悦,到巩固规则时的兴奋,运用规则时的大功告成,学生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快乐。而这种体验,又促进了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下课了还不想休息,仍想着编谜语等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真正达到了外语教学“激励情意”的目标。

4、在本次尝试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管理课堂,做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乱”?如何在探究活动中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利用小组群体力量,使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至始至终较积极地参加探究活动?其中如何将研究活动设计成既符合外语学习理论,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能力水平,是我感到最困难的。另外,我尝试的是语法教学,在词汇、课文等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否可行,还待研究。

篇2:高一“新教材说课”案例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说教材分析

(一)综合技能课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技能课是修订版高中英语教材出现的新课型,是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在新教材中的重要体现, 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听读的基础上写作,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综合技能课呈现的语言材料,是各单元主题的拓宽和延伸,一方面可以训练听力和培养阅读技能,一方面为写作提供语言和技能上的示范,因此综合技能课把对写作训练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提供了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实用性强、可操作的写作训练模式,综合技能课的根本要求是在阅读基础上写作。

(二)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二单元综合技能课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为加大课堂容量,练习册中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根据需要纳入正课,这样在高中英语第二单元综合技能课中呈现的语言材料有三篇,课文中的一篇AMIRN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练习册中两篇Don`t forget to stay in touch课文中语言材料是单元主题,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拓宽和延伸。

其中,英美语言差异是难点,略读、查读技能培养是重点。练习册中语言材料内容为人与人之间跨国界交往,感受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真实性,同时文中出现的computer online e - mail赋予文章鲜明的时代感,因此Don`t forget to stay in touch可以作为一篇很好的泛听泛读欣赏材料,这篇语言材料的重点是设计情景进行写作训练并培养一些写作微技能如主题句、时态、拼写、大小写、标点、连词使用等。

二、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使用的教法有导入法、情景法、活动法、任务法、竞赛法。其中“活动法”和“任务法”是本课重点使用的两种教法,通过导入法实现单元与单元之间,旧课新课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实现教师的调控和主导作用。本课教学中课前简介英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宝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就是一种导入。

“情景法”在本课英语教学中有多处体现,本单元中Warming up和练习册中听力材料可作为一种情景展示给学生,感受英美语言差异,布置学生以新生和家乡奶奶间电话联系(真实情景)为情景写作文和“高一新生和大学三年级的表姐(哥)间电子邮件往来”为情景(半真实情景)写作文,也是“情景法”在综合技能课写作训练中运用。

“任务法”是新教材英语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强调设计符合学生真实兴趣但可以完成的任务,导课中的提问,阅读中设计的大意性和细节性问题,练习册中语言材料后写作微技能训练和在阅读基础上布置写作任务教是“任务法”在本课中重要体现。

“活动法”在本课英语教学中有多处体现,阅读过程中同桌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课间安排的分组竞赛活动,写作训练中两人活动和小组活动等,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实现新课标提倡的评价标准多元化,重视自我评价和同位评价(Peer-assessment)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题地位。

三、说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结合课后问题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利用报刊杂志、因特网查阅资料,培养动手能力,扩大文化背景知识。

2.指导学生掌握一种Student-centered vocabulary learning method通过上下文(context)课文线索(clue)和词的形式(form)和自己已有知识(world knowledge)来推测词义的学习策略。

3.指导学生利用略读、查读、研读等阅读技能,掌握一种“独立阅读合作交流,个性构建”阅读模式。

4.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仿写,重视写作训练中的微技能,重视写作训练中的由浅入深和点滴进步,提倡一练一得。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课的教学步骤如下:

导入--阅读--活动--泛读欣赏--情景写作

其中阅读又分为三个环节:

Ⅰ. 略读--大意理解

Ⅱ. 查读--细节理解

Ⅲ. 研读--语言点理解

本课的活动为编制英国和美国英语词汇对比表引导学生重视英美两种英语的异同,掌握其差异。

泛读欣赏指的练习册中的语言材料,学习其写作技能并活用其语言。

写作微技能训练可作为课堂练习,作文评价标准可以在课上公布,设计情景仿照语言材料进行写作训练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完成自我评价。同时和同桌交换作文完成同伴评价。

五、说教后反思

修订版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中英语综合技能课这一新课型,综合技能课中写作训练及练习册的正确使用,都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本文仅是作者的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一种体会。还有待于和广大同行在教改中再探讨,共同为新教材、新课改做贡献。

篇3:英语课堂德育渗透的探索---- SEFC Book 2 Born Dying 案例设计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课堂德育渗透的探索

---- SEFC Book 2 Born Dying 案例设计分析

苏永超 李敏鸽

教学背景: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当今高中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成长,在教学中要渗透各方面的德育教育,所以英语教师在利用新教材组织教学中,可以结合新教材的德育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贯穿这些德育思想。基于以上思想, 本人有机会进行了一次尝试。那是在12月初,笔者所在学校的开展首个AIDS知识宣传教育周。根据教学进度,高二英语教学刚好于当周进入Unit 7 Living with Disease的教学。英语组安排笔者在艾滋病日执教Born Dying 这一公开课,作为英语学科在当时对学生进行AIDS常识的课堂宣传教育。在教学中,本人并没有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而是从AIDS这一话题切入,层层铺开,不断推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在设计课堂问题和活动时,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学生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以下是本课的具体要求和主要做法。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SEFC Book 2 Reading 部分Born Dying包括一些重点词汇、短语、重点句子和有关AIDS 的基本常识及其患者的心理状态。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设置问题或任务环剖析文章的主题,将AIDS常识的学习与对人的心理分析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注意在每一个不同环节中不同的德育渗透。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围绕主题阐述问题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里体会不同的感受。

学情分析

课程进行到本课时,学生对AIDS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用英语来描述这一疾病及对这一疾病的看法;虽然AIDS对生活在这片净土――一所山区校园的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但之前的一些基本常识输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与热情,易于教师组织教学,开展各项活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熟练运用所学语言;熟悉虚拟语气并运用虚拟语句口头表达心愿;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思想品德目标:通过AIDS常识的输入,提高学生对疾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和防范意识;通过对文章主人公精神面貌的剖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AIDS患者的心理状态,唤起学生对生命、健康与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对他人不幸的同情、理解及关心;通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学习策略目标:认真做好预习,勤于查资料,寻求语言规律,并能实际运用;善于与他人合作,用英语跟他人交流;能利用网络、图书等学习资料,扩大词汇量、阅读量。

教学步骤

Born Dying

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意图

一、

1、If you were told that you had got a deadly disease and had only a year to go, what would you feel, what would you need and what would you most like to do ?

多媒体展示:

Disease you got Your feelings Your needs Your wishes

2、根据学生报告板书:

positive negative

hopeless optimistic

… … 1、Work in groups of four. Each gives out their opinions and chooses one to write down the result.

2、Report the result of co-work.

由学生主体生成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学生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表述真实情感。为接下来的活动作情绪铺垫.

二、

1、课件展示一小女孩: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irl in the picture?

2、话锋陡转

But can you believe that she is a girl born dying? 1、Talk freely:

Lovely, healthy, pretty, happy…

2、(shocked, out of expect)

Who is she ?

Why do you think that she is a girl born dying?

直接引入主人公,转移自我情绪,并自然生成学生关心的问题,并自然完成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三、

动 1、课件展示 任务一(skimming)

Skim the passage on page5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o is she ?

Why is she born dying??

2、件展示 任务二(scanning)

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information to fill out the form here:

Common sense of AIDS

What is AIDS virus suffers sufferings ways reasons

3、课件展示任务三(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ll out XiaoHua’s profile:

Profile(病历)of XiaoHua

Name:XiaoHua Sex: female Age:

Disease: AIDS

Time to get infected:

Family disease history:

What she did while living in hospital:

To herself:

To other AIDS patients:

To normal people

Her wishes:

4、板书如下内容呈半环形:

I wish I could remember…

If I were to live long…

I wish people could…

If I were to… 1、Skim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She is XiaoHua who lives in a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2)、Because she is living and dying with AIDS.

2A、Scan the passage ,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fill out the form.

2B、Report the result of the work:

1) AIDS’s definition.

2) Virus: HIV

3) Suffers: children, the young

4)Ways of spreading

5)Sufferings: fear, misunder- stand-ing, ignorance…

6)、Why is the disease spreading so fast?

3A、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task individually.

3B、report the result of the work:

Profile(病历)of XiaoHua

Name:XiaoHua

Sex: female Age: 12

Disease: AIDS

Time : Since birth

Family disease history:

Parents got infected

What she did while living in hospital:

1) She herself: not discouraged, enjoy her life, learn to live…

2)To other patients: decides to help others, encourage, visit, support, cheer up…

3)Change people’s attitude to the people with AIDS:

设置任务环,由浅及深逐步揭示课文内涵。环环相扣,让学生层层剖析课文,挖掘课文主题,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总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与课文主人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经历心灵震憾。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主人公及其群体的同情、理解与关注。

刻意的板书设计,为教师对本堂课最终主题的揭示起到水到渠成的自然引渡作用。

四、

鸣 1、多媒体展示读后任务一、

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Xiao Hua?

2、补充板书

Face the fate with a smile!

I wish I could remember…

If I were to live long…

I wish people could…

If I were to…

Appreciate life, appreciate health

3、多媒体展示读后任务二:

What wishes would you like to give to XiaoHua?

4、布置主题任务

What can we do for the people like XiaoHua?

5、That’s why we should remember today, December1st, International Day of AIDS.

6、多媒体展示读后任务三、

Now let’s plan how to promote this day.

7、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帮助学生用红丝带制作AIDS爱心标志

8、补充板书:

Face the fate with a smile!

I wish I could remember…

If I were to live long…

I wish people could…

If I were to…

Appreciate life, appreciate health

中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两例

9、总结

Look at the blackboard, what does it look like?(指着板书)

Your love and care are the shining sun, warming up every cold and dark corner in the world. 1、Discuss freely and give opinions freely:

1) Her attitude towords her disease:

2)Her courage towards the fate:

Face the fate with smile!

2、用I wish…虚拟句型表达对小华的祝愿。

3、Work in groups of four , design a program to help the patients with AIDS.

4、Two or more groups are asked to report their plans.

1) Attitude:…

2) Behaviors:

3) Routes: learning more about the disease, conducting propa- ganda for the people…

4) Pass special laws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5、(together with the teacher) We celebrate it because we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AIDS; used to pay too little to the patients with AIDS; know that it is not only a personal problem.

6、Work in group of six and design programs to promote this day

7 Report their plans

8. help to summarize the lesson:

It looks like the shining sun in the sky.

由课文自然生成读后任务,营造缺失情境,感受一个坚强生命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还原了生活,又提炼生活,触动情感,影响态度,随着板书的一步步完善,完成对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提升。本教育宣传周的主题活动也呼之欲出,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五、

,

体验。 1、佩带红丝带。多媒体播放音乐,展示一副燃烧的蜡烛拼成红丝带形状的图片,同时播放诗词:

A woman came up to me and said

Why do you wear that there

I said “to show I remember, to show I care ”

A man came up to me and said

Why do you wear that there

I said “to show it’s out there

To show I am aware”

A child came up to me and said

Why do you wear the ribbon of red

I said I wear it for the living and for the dead

It’s the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HID and AIDS awareness.

By wearing it you’re showing your support for over 42million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who are living with a disease for which there’s still no cure

2、展示标语:Live and let live!

3、宣布结束课堂

1、佩带红丝带

2、和着音乐齐声深情地朗读诗歌

3、带着对诗歌未尽的理解,开始新的思索。 诗歌将课堂从前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强有力地荡涤着学生们的心灵。课堂留白更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共同生存的渴望。课堂活动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对某一个问题探讨的结束,而是新的思考的开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特殊的时间和德育环境下进行的,所以除了完成课堂本身所承载的内容以外,也为我们英语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创造了很好的时机和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虽然仅仅靠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取得很大的思想飞跃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但是,笔者希望通过本课和以后的学习,学生能在以下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1. 如何去学习他人。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初步感受到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

2. 人际交往的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对高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3. 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活动,学生要懂得从小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而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

4. 自立自理能力。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使学生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

当然, 从长期的英语课堂教学来看, 渗透德育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在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方面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较强。另外, 英语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参与评课的教师只重视对该堂课学科德育渗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而缺乏必要的对学科德育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价管理的措施和评价手段。对广大教师而言, 比较习惯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以后的教育和教学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

篇4: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两例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篇5: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Whales Are Not Fish现场观察与分析

一、背景?

1、上课时光:2月15日

2、上课地点:奉贤县钱桥中学初一(2)班

3、学生状况:30位来自远郊农村,5位外地借读生,1位三峡移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理解潜力较差。

4、知识背景:学生在第一课The Moon 中已学会了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并在教授 Drill 1 时讲明了比较级与最高级的构成法规则相同,掌握了good, much , many,

bad, little等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5、教学资料: Whales Are Not Fish 七年级第二学期Lesson Two 第一教时?

6、教学目标:能掌握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的最高级的用法;能归纳总结形容词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的用法并能理解运用。?

7、预期目的: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出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操练、套用规则以到达巩固目的。这对学生来说,属于理解性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较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想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在课堂语法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语法规则,巩固规则,运用规则,从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潜力、创新精神。?

二、设计意图、教学片段及诊断分析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本课设计时,我力求将上述特征体此刻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研究性学习实施时三个相互交叉推进的阶段-进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 、表达和交流与外语教学“3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Production)”是相通的。因此,我在Presentation这一阶段中,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最高级,激发学生探求最高级使用规则的欲望并归纳总结(即发现、探究问题)。在Practice这一阶段中,我让学生前后联系,构成形容词三种形式用法的知识网络,并探求相应的记忆策略,然后操练(即探究、实践问题)。研究性学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交际)。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我就在Production这一阶段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实际运用。本课较大的探究活动都安排了“小组合作”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以过程体验为重点,因此,我着重实录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三个片段,以期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从中提炼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案例(片段)? (一) 引入中“发现规则”的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先透过实物比较(三个球,三个高矮不一的学生,三本大小不一的书)、和学生问答,引出本课的结构、功能。?

T: This is a basketball。 This is a football。 Which

is bigger, the basketball or the football? S1: The

basketball is bigger (than the football。) 。。。。。。

T: Right。 So the table tennis ball is the smallest

of the three。 T: What about the basketball? It's

the biggest of the three。

(边说边板书上述划线的两句,重要部分划线后,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以pair work 形式操练Drill 2 Model 1 A: Is ”Micky Mouse and Donald Duck“ the best of all these cartoons? B: Yes, itis。 Model 2 A: Are whales the biggest animals in the world? B: Yes, it is 。 2、布置任务,激励学生发现规则。

T: Now, can you tell me how to use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You may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听到指令后,有的学生立刻开始讨论,有的盯着黑板上的例句思索。。。。。。。我在几个小组间巡视,听见有一部分学生说“最高级表示三者间的比较”。我想他们可能受到我引入时举的例子都是三个的影响了。于是我叫这几位同学看操练过的句型2,并很夸张地把例句中的ofall these cartoons, in the world读出来。反应快的学生立刻兴奋地叫起来,“对,不光是三者,三者以上也能够的!”见别人仍茫然不解,便迫不及待地替他解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转身到旁边的小组。他们被我刚才夸张的朗读吸引了,伸长脖子朝我瞧,看我望他们,立刻缩回脖子讨论起来。一个说:“最高级和of 的介词短语连用。”另一个补充道:“还有in的短语呢!刚才老师大声读的!”我猜测他们原本只认为“最高级常与of 短语连用”。看来,学生更易受我所举例子、所写例句的影响,而忽略了对句型2的观察。故我又把“of all these cartoons, in theworld”大声读了三遍。有些同学理解了我的用意,有些则迷惑不解,有些充耳不闻。有几个则发现了新问题,互相询问:“为什么有的用of,有的用in短语?”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没思考进去,想不到学生提出来了!虽始料不及,但我却大受鼓舞原本以为这些学生连理解潜力都较差,更别提发现问题的潜力了!我快乐地鼓励和提示:“有同学问‘为什么在句型2中有的用of ,有的用in短语?’这问题有价值!大家能解答吗?”学生们来劲了,思考一会儿后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能自圆其说,有的则经不起大家的反驳 ……。? (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我引入时例句…… of the

three的影响,造成了一些同学归纳规则时的误解。这说明教师呈现规则例证时必须要注意材料的全面性、典型性;同时也说明这些同学还不能恰当地选取信息、处理信息,而学会这些恰是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发现学生探究中的错误后,教师提醒的“度”很重要。上文中如我把用法直接告诉他们,他们也就没有了发现规则后的喜悦、自信的情感体验,更不会出现那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但是宝贵的质疑潜力啊!)

(二)操练中“巩固规则”的探究活动? 这一块中,我先安排学生操练Drill 3,做Homework

5。替代性的机械操练和有图片提示的练习学生都会做。但如把有关形容词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各种形式的题目混在一齐,知识一多,好多理解潜力较差、不大肯记肯背的学生就会记了新的,忘了旧的,或前后混淆。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设计了让学生回顾形容词三种形式的用法和区别,举出例句,构成知识网络;并思考用相应的记忆策略把这些知识点简化记忆,最后比比哪组的方法是最好的活动。?

听懂任务后,各小组立刻行动了。我照例巡视观察。一开始,教室里很热闹,人人都在回忆归纳,并边说边在纸上写例句,写好后教室里声音静了许多,我适时提醒:“Don't forget to find a good way to make them easy!“我明白这是个较难的任务,好几个人眉头紧皱,嘴里嘟囔着:“想什么方法呢?”我点拨:”Such as a rhyme, a table and so on。 If you can't, you may also use your own words。“大家有所启发,打算编小诗的开始七拼八凑起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说七个字一句的,有说八个字一句的,不合要求的便修改,有认为这样改好的,有认为那样改好的,争的脸红耳赤,最后少数服从多数。打算编表格的在纸上划了格子,讨论着怎样填。有2个小组怎样编也凑不成一首小诗,泄气了。我赶紧打气:“你能够用自我的话,你觉得怎样记得牢就怎样记,反正这方法只要适合你就行!”有2个小组各编了一点,最后两组合作了。有了眉目后,教室里气氛重新热烈起来,每组都有人执笔写讨论的结果,连一些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同学也受了感染。不时爆发一阵欢快的笑声,朗读声。交流结果,下列两组被判为冠亚军。

⑴没有比较用原级,两者相比比较级, 三者以上最高级。Very 词后用原级,Than句子比较级,The字在前最高级碰上of 和in短语,千万别忘最高级。

⑵ 名称 范围 标志词

原级 =1 Very,so

比较级 =2 Than

最高级 》=3 In,of短语

这两组同学高兴得拍起手来,有一个还拥抱了同桌。当我带着佩服的神情夸奖他们,说要将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其他老师、班级时,他们脸上充满自豪。大家在评判时已品味了两个作品,再齐读一遍,基本都能背了。我再出示几道练习题,有几位中差生做得比往常快,做好后显出“我会做”的得意神情。我观察到班中最懒、英语最差的王某也做对了多数题目。

(分析: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构成用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习得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弄清新旧知识的关系,构成认知结构。上述“归纳用法、写例句、构成知识网络”的活动促进了理解,巩固了知识,是一有效的学习策略;而“简化复杂的知识点巧妙记忆所学资料”的活动是一种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会这种策略对学生今后的各科学习影响巨大,终生受用。从效果来看,两种记忆方法虽略显粗糙,但已是学生用心思维的结晶,迸射着创新精神、实践潜力的火花。为学习后面单音节副词及多音节形容词、副词三种形式的用法铺平了道路。且学生讨论的气氛、笑声、表情、拍手拥抱等动作无不体现出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

(三)运用中“使用规则”的探究活动 在这块中,我让学生先联想生活中哪些时候会用比较级、最高级,并让学生根据其用法,编对话或说一段话进行free talk。?受刚才快乐、自信的感染,大家用心性很高。我规定每位组员须向组长汇报,组长向组员汇报。挑组中最好的在班内汇报。一开始,很多人自顾自说,有些则两人商讨。不一会儿,有人汇报了。我发现有照着我引入的例子说的;有“投机取巧”照前一课Drill

3改几个字,增个最高级说的;有偷懒的只说:“I'm tall, you're taller, he's the tallest。”我不太满意,提醒大家尽量说得资料多一点,可参照先前回答的在borrow sth。,

buy sth。 in a shop ,have a contest, visit a museum等情境中较多运用形容词的三种形式的回答,很多同学已在这些方面开动脑筋。班中最调皮的男生徐某在拿同组女生开玩笑:“胡某is taller than王某,王某is fatter than 张某,王某 is the fattest pig in our class。“惹得那女生很生气。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让他根据班中实际编个谜语让大家猜“这是谁”,便去点拨……最后交流时,徐某的谜语竟然最受欢迎,谜语如下“She is sitting in the first line in our class。 She is very tall and nice。 She is taller than 王某,but is shorter than 李某。She is thinner than 陆某,but she isn't the thinnest one in her line。 Who is she?”大家扭头看着第一排,七嘴八舌猜,掀起了本课的又一高潮。徐某自豪无比,我则趁热打铁,让大家回去各编一个有比较级、最高级的谜语作为家作,明日课上大家猜谜。?

(分析 :课堂上难免会有偶发事件发生。如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因此,把徐某的“调皮”用在正道上,我觉得很开心。他的谜语不仅仅创造性地发挥了所学知识,使他大获成功体验,而且带动了课堂气氛,这对他今后的英语学习定会带来用心影响。另外,我发现探究活动只有与语言学习的规律:“超多输入后才有输出”结合,才会产生良好效果。效果显示:学生的运用较大程度地受前面输入的影响,模仿的成分居多,能创造性地运用的较少。他们都会运用,但质量有高低。看来,创新潜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言潜力的构成也非一蹴而就,今后留给我探索的路还很长……)

这时,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有同学说怎样这节课这么短。我注意到下课后好多同学立刻练起编谜语来,嚷着让别人猜;有一个大声念起自我组总结的小诗来,旁边几位紧随附和……?

(分析:从课后反应看,多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构成了主动用心的学习态度,基本到达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这让我觉得个性快乐。)?

三 、反思?

1、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体此刻对教材的钻研、教学过程的设计、情感的激励、探究学习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如在本课中,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了拍手、拥抱、欢笑等场面;在讨论热烈时,课堂似乎有吵闹之嫌。以传统眼光来看,会觉得学生纪律不尽人意。但如在当时对这些行为进行批评,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用心性。因此,只要学生的确是在用心参与活动中出现上述状况的,教师可宽容待之,营造出宽松的探究气氛。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潜力,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巧妙引导,思维活跃时适时激励,有了思维成果后适当奖励……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2、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本课我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上的。设计时思考到学生基础差,理解潜力弱的特点,特意选了比较级、最高级这一较简单的课题。原先担心学生讨论时不热烈,思维不够活跃等。想不到课上竟出现了好几个出人意料之处:

A、发现为何在最高级句中有用in,有用 of 短语的。B、用小诗等总结出记忆规律的。C、运用时形式的多样性……。这些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充分的发展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开发。?

3、我将本课与平时教法相比,觉得运用探究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密度更大,更易构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策略。本课80%左右的时光是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发挥。小组学习的形式,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这在编儿歌等过程中表现得个性明显。其中,最大的不一样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发现规则时的喜悦,到巩固规则时的兴奋,运用规则时的大功告成,学生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快乐。而这种体验,又促进了学生外语学习的用心性。他们下课了还不想休息,仍想着编谜语等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真正到达了外语教学“激励情意”的目标。?

4、在本次尝试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管理课堂,做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乱”?如何在探究活动中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利用小组群体力量,使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至始至终较用心地参加探究活动?其中如何将研究活动设计成既贴合外语学习理论,又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潜力水平,是我感到最困难的。另外,我尝试的是语法教学,在词汇、课文等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否可行,还待研究。

篇6: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依据教材资料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倡导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透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的理念,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体验和运用新学语言。

2、教学资料:《人教版英语》 PEP 第六册 Unit 3 My birthday

Let’s chant A Let’s learn Let’s try

3、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12个月份的名称,并能书写其缩写格式。

(2)能够就12个月份进行四季划分并会唱Let’s chant 。

(3)能够使用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 My birthday is in …

(4)能够听懂并填写Let’s try部分Amy一家人的生日。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听、说、认、读12个月份的名称并能书写其缩写形式,能够运用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 My birthday is in …

(2)教学难点:January、February的读音,12个月份中文与英语单词的对应。

5、教学准备:12个月的英语单词卡片、月份的转盘、“五月花”餐巾纸盒

二、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 Revision

(1)演唱歌曲,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并出示四季卡片,学生看图并跟随录音吟唱歌谣。

[设计意图]

利用歌词帮忙学生复习所学资料,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Let’s start

请学生独立做题,一齐校对,12张卡片,按三个月每组在黑板上分成四季。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四个框,将四季的卡片贴在框顶)

师生看单词卡片进行对话。如:

T:Do you like spring?

Ss:Yes , I do 。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

Ss:It’s warm 。 And it’s windy , too。

T: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 ?

Ss:I can fly kites ,I can plant trees and flowers。

[设计意图]

采用师生对话形式引导学生复习与本课关系密切的单词,为后面的教学做不可或缺的铺垫。

Step2:Presentation

1、教学单词 March April May

(1)T:which month do you like best in spring ?

(如有学生点到March,,就引入March教学,其余两个单词教师能够透过手势,提问学生T:Before/After March,it is…自然引入)

(2) 指导读并板书

教师指出划线部分的读音,而后请学生拼读

March April May

(3) 出示餐巾纸“五月花”

T:What’s the English for “五月花” ?

[设计意图]

透过展示商标中的英语,能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英语。

T:Spring is March、April and May 。(师总结)

2、教学July June August

(1) 教师指着“夏季”方框,画一轮艳阳,表情夸张地说

T:Oh, summer is after spring, And it’s hot, very very hot。

T:Do you like summer ?

S:Yes, I do。

T:What can you do in summer ?

S1:I can swim in the lake。

S2:I can eat ice-cream。

T:Which month do you like in summer ?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入单词教学,其余的两个透过after and before引入。

(2)指导读并书写。

跟读单词July和June,并且比较两个单词中“U”的发音。

T:Now Let’s write the word“July”(June August…)on the blackboard 。

Please hold up your finger and write it in the air。

(教师将单词慢慢地写入黑板上的四线格中,同时让学生书写所学过的单词,并指导字母的占格及写法,同时示范单词的发音。)

[设计意图]

在板书单词的同时进行拼写和发音训练,有利于学生构成正书写和规范发音的习惯。

(3)师生一齐做“Before and After”游戏

T:Now , Let’s play a game 。

教师向学生宣布游戏规则:在March→August六个单词中,教师随机给出一个单词并举左手或右手,举左手表before,举右手表after,要求学生反应迅速,口齿清晰。

[设计意图]

透过猜单词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3、教学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1)当游戏进行到最后的时候,教师给出单词August并举右手,引出September。学生跟读并书写其简写形式。教师在秋季方框上画上黄色落叶,做出树叶飘落的手势,并以开玩笑的口气

T:Oh, September is in fall。 Because leaves are yellow and begin to “fall” now 。which other two months are in fall?

Ss:October and November 。

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发音并引导学生拼读及缩写形式,跟读October,辨别两个”O”的发音。

(2)记忆词形:透过对首字母的添加使Sep。 Oct 。Nov。与数字9。、10。、11联系起来。具体方法:S-g (把S的起笔处和弯倒处连接起来),O-10 (前加一竖), N-11(加粗N的两竖)。

[设计意图]

使学生将单词与自我熟悉的数字想联系,能够适当降低学生记单词的难度。

(3)找出三个词的共同点,都以-ber结尾等。(师提醒冬天的第一个月即12月也是以ber 结尾的。)

4、教学December January February

(1)教师在”冬季”方框中画上雪花,做出冷的样貌说 T: Now we have the last season-----winter 。How cold it is ! It snows! But my favorite season is winter 。why? Guess ?

S::You like snow? You can play in the snow ? You can make a snow man ?

T:((表赞许)You are right 。But that is not all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my birthday is in winter 。

师指着剩余的三个月的卡片

T::They are all in winter 。One of them is my favorite month 。what is it ?

S:Is it December?

教师挑出December卡片,帮忙学生正确发音,并拼读和书写其简写形式。

T::Yes, I like December。 But it’s not my favorite month。

S: January or February?

师个性注意纠正学生这两个单词的发音,给出清晰的示范,要求学生准确跟读,最后,教师做出回答:My favorite month is February ,because my birthday is in February。 (师板书: My birthday is in February。)

T: My birthday is in February。 When is your birthday?(学生作答)

(2)学生之间进行pair work ,两人一组练习句型。教师挑选1-2组进行“连锁回答”要求发音清晰、流畅。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用心参与课堂活动,并开动脑筋。

Step3:Consolidation

1、教师放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教师出示月份转盘请学生结合主情景图的资料用“When is your birthday ? My birthday is in ……句型做游戏,复习巩固所学单词。

2、找出十二个月单词的共同点。(首字母大写)

3、总结缩写方法。请学生观察总结12个词的缩写方法,教师总结。

4、Game1 : listen and show

步骤一:教师出示单词并说,学生跟读并出示相应的手指。

步骤二:全体同学伏在桌子上,头低下。一学生报单词,其余学生出示相应的手指数,师巡视并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调整对不一样学生的要求,保护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5、Game2:look and guess

方法:教师只出示字母卡片的第一个字母,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一个单词。可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

Step4:Homework :

1熟读单词并准备好默写十二月单词的缩写。

2制作班级同学生日统计表,调查同学生日。

[设计意图]

进一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生活中使用语言,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潜力,这样的调查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英语,增强对所学英语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对这一教学过程要素的分析

教材:本节课教学资料是有关月份的单词和句型。在本节课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最后能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即调查同学的生日。

在本节课上,透过重点把握复习、新知教学和拓展提高三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关注学习过程。透过唱歌进行复习导入,并采用一系列的活动,引导潜力稍弱的学生加深对所学资料的理解,强化对月份类单词的认读,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拓展提高环节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目标,即要求他们用所学英语描述自我的生日。

教学资源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效资源,运用恰当的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就教学资源而言,本节课的教学资料没有多媒体课件。但是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一系列活动融为一体,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心收集课堂上有效的教学资源,并使之成为教学的契机。

在本节课上注重学生听说的潜力的'同时,也适当地关注学生的读写。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强化听、说、读、写训练。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授课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用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活动,学生都用心参与,在真实任务的驱使和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比如:歌曲演唱缓解了学生刚开始上课时的紧张情绪,营造了简单的英语学习氛围;各种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猜词游戏”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到达了高潮。各项活动安排巧妙,循序渐进,贯穿一体,使学生对这节英语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之后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

篇7: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单元特点, 我认为Unit5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的第一课时,即导入课应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能真正让学生动手制作shake,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提前让两个班的每个学生准备自我喜欢的水果,而我自我也准备了榨汁机、酸奶、纸杯、刀等制作shake需要的东西。我想这节课必须会生动、搞笑,受学生欢迎。

第一节课在1班上,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一开始很顺利,学生很兴奋地看着我制作shake,听着我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一杯shake很快制作好了。是该给学生品尝的时候了,然而当学生看了看做好的shake的样貌,闻了闻味道,说什么也不肯尝试。上课前一天我亲自在家做了一杯shake,说实话,的确没有“卖样”,而且闻起来味道也不怎样好,但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保健的功效。然而,不管我怎样劝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一口。学生不愿喝,当然就没兴趣用自我带来的新鲜水果来制作shake。能够说,我这堂课的教学失败了,我看着剩下的酸奶,灵机一动我决定把下节课制作水果沙拉提前来上。虽然也到达了必须的教学目标,但因为没有完成自我的教学设计,所以觉得还是有缺憾。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这些学生真不懂配合。

这堂课不成功,本应立刻进行总结,加以改正。但在2班紧之后就有第二节课,而且还有老师来听课。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按照我的计划进行教学。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能很用心的响应,在我在制作时,很多学生在认真看,我在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在认真听,还小声地复述,有的还作笔记。当shake做好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品尝,引得听课的老师也要求品尝一下。在轮到由学生自我边制作shake,边用英语介绍材料以及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来试一试,而且做得也很好。能够说这堂课比较成功。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准备,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教学结果?上完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人”,忽略了不一样的班、不一样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由于我是2班的班主任,因此很了解2班学生的特点:活波、用心、爱尝试,在备课时可能不自觉地以2班作为对象;而对1班的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导致了这堂课失败。

根据以上的单元特点, 我认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即导入课应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能真正让学生动手制作shake,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提前让两个班的每个学生准备自我喜欢的水果,而我自我也准备了榨汁机、酸奶、纸杯、刀等制作shake需要的东西。我想这节课必须会生动、搞笑,受学生欢迎。

第一节课在1班上,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一开始很顺利,学生很兴奋地看着我制作shake,听着我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一杯shake很快制作好了。是该给学生品尝的时候了,然而当学生看了看做好的shake的样貌,闻了闻味道,说什么也不肯尝试。上课前一天我亲自在家做了一杯shake,说实话,的确没有“卖样”,而且闻起来味道也不怎样好,但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保健的功效。然而,不管我怎样劝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一口。学生不愿喝,当然就没兴趣用自我带来的新鲜水果来制作shake。能够说,我这堂课的教学失败了,我看着剩下的酸奶,灵机一动我决定把下节课制作水果沙拉提前来上。虽然也到达了必须的教学目标,但因为没有完成自我的教学设计,所以觉得还是有缺憾。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这些学生真不懂配合。

这堂课不成功,本应立刻进行总结,加以改正。但在2班紧之后就有第二节课,而且还有老师来听课。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按照我的计划进行教学。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能很用心的响应,在我在制作时,很多学生在认真看,我在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在认真听,还小声地复述,有的还作笔记。当shake做好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品尝,引得听课的老师也要求品尝一下。在轮到由学生自我边制作shake,边用英语介绍材料以及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来试一试,而且做得也很好。能够说这堂课比较成功。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准备,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教学结果?上完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人”,忽略了不一样的班、不一样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由于我是2班的班主任,因此很了解2班学生的特点:活波、用心、爱尝试,在备课时可能不自觉地以2班作为对象;而对1班的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导致了这堂课失败。

我还是有点不甘心,于是在总结经验以及在和1班班主任交谈以后,我决定把第一课时未完成的资料补上。第二天上课,我准备了45杯shake(1班学生每人一杯),上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并放了一段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音乐,趁这个机会把shake放到了他们面前,告诉他们要玩一种猜物游戏(猜猜面前这杯饮料是用什么做的),猜对有奖,但规则是不许看,也不许闻。我数1、2、3,大多数学生按照要求一饮而尽。当然大多数学生都猜不到这种味道还不错的饮料是他们昨日“死也不喝”的shake。有这样的开头这堂课也就变得顺利起来了。

从这样的一堂课,我体会到什么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和好处。“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指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这一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全面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其次,要面向大多数,教学深度和进度都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同时注意群众教学条件下的个别对待。第三,要采取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速学习(跳级),减速学习(延长学时),组织兴趣小组等,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更好地学习成材。换句话说,因材施教是为每个学生带给贴合其身心发展所需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性教育。如果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使学生被迫地被动地理解教育,实在太不平等。活生生的人的个性之光将暗然失色,源源不绝的人的智慧之泉则面临冰冻甚至枯竭;充满幻想的人的创造灵感会消隐殆尽。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做得好又确实不易。所以,它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个问题,并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使自我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

篇8: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总结,善于应用,才能不断的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熟悉教学资料,能够做到承上启下,准确授课。不仅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为准确制定目标奠定基础。该“会运用……”,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或提高要求。让学生在上课时就明确学习目标,使其学习有方向,激发其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用心性。

教学案例(一):单词的教学。

在单词教学中如何变单一为多样,变死板为生动?  我在教授单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单词的使用语境, 如在教授cook和cooker这两个单词的时候,我分别出示了几张图片(一些橱具和两位橱师),让学生透过对图片的直观感知,从第一印象开始就对他们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从而避免了对这两个词汇的混淆。然后再透过“He is a good cook, he has a lot of cookers。”这样的例句加深学生对他们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invent单词时,让学生连带掌握相关单词,透过举例句:The great inventor invented lots of inventions。知识浓缩后易于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反思:仁爱版的教材词汇量大,单词长,生僻词较多,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务必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教学单词呢?美国学者埃克斯雷指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实践证明,拼图法,数字游戏,单词接龙游戏,小歌诀,顺口溜等传统教学方法并但是时,教师再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幻灯片,动漫等手段,真正到达重情景,重趣味,重运用,使单词具有语言的好处,使其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从而到达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加入这些美味的"作料",无疑是一种优化组合的创新,它不但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教学案例(二):结合实际操练对话。

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到达学以致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往往学习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英语,还不能开口说英语,而只能纸上谈兵.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运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如我在教授“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 ?  B: No, I'm afraid I have no time 。 A: How about tomorrow?  B: OK, I have time then 。What's up?  A: Let's go to the zoo。  B: Sounds great。  A: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  B: I like lions。 They are strong。  A: How about you ?   B: I like pandas , they are cute。” 这个对话,在第二天提问时,学生的背诵状况很好,但当我要求他们重新组织一个对话时,效果不尽人意.要么两人一组的搭配不适宜,按照固定的座位进行操练,有的搭配过于悬殊,开展不了对话;要么只会运用近期的知识点,稍微久远的就遗忘。

教学反思:针对以上所出现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简单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主角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一样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忙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篇9: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What things can harm the environment ?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 )

活动目的:透过列举污染源,学生更清楚当前环境的不仅仅如人意,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用心讨论保护环境的措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潜力。

活动过程:

T: There is much pollu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ow

。 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

(学生很快地回答)

Ss: Water pollution ; Air pollution; Noise

pollution;soil pollution …etc。

T: Do you know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

Ss: Factories pour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 All the factories ?

Ss: No 。

T: What factories ?

Ss: Paper factories , printing and dyeing mills ,

plastic factories…ect。

学生不会用英语说“印染厂及塑料厂”,他们说中文,我说英文。)

T: What else can cause water pollution ,too?

Ss: Some people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 How can we help to solve this problem ?

学生们分组讨论解决办法。

Ss: We can advise the directors of these factories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lakes 。

T: If they don’t accept your advice ,what else can

we do ?

( 学生们讨论更热烈了,过了一会儿,他们七嘴八舌地说:)

Ss:1。 We can write a letter to Green China about it 。

2。 We can also ask newspaper reporters and TV

station reporters to report these factories 。

……

T: There is a paper factory in my hometown 。It

pours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every day 。 The

people in the town drink the water of the river

every day 。 They have advise the leader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many times 。But

he never accepts it 。 Can you write a letter about

it to the Green China ?

(学生异口同声说“Yes”。由于写作太费时光,这封信作为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写在作业本上。)

T: You have told me what causes water pollution

and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You’re very clever

。Thank you very much 。But can you tell me what

causes air pollution ?

Ss: The smoke of factories ,the smoke given out by

buses ,cars ,trucks ,motorbikes …ect。

T:There aren’t many factories in our city,Hangzhou 。But the air is not good enough 。Why ?

Ss: Because there is much traffic 。

T: Can you think out a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学生们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基础差的同学也纷纷参与,只但是在用中文说;基础好的同学在帮他们翻译。)

Ss: 1。We can plant more trees on roads 。

2。We can ask people not to drive their cars to work 。

3。We can ask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

4。We can tell people riding bikes is good for

their health 。 ……

T: If their homes are far away from their

workplaces ,can they ride bikes to work ?

Ss: No。

T: How can we solve it ?

(学生们兴致更高了。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意是:)

Ss: We can ask the leader of the city to develop

the public traffic。 Such as adding more buses ,building underground 。 …ect。

T: We have thought out many methods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I will try my best to tell our

government that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make

Hangzhou more beautiful 。Have you ever made any pollution ?

Ss: Yes 。

T: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

Ss: Yes 。

S1: I sometimes spit in public places 。

S2: I sometimes draw on public walls 。

S3: I cut down a small tree in my school in Grade

One 。I feel very sorry now 。

S4: We sometimes throw litter on the ground in and

out of our classroom 。

S5: I often don’t pick up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

……。

(我乘机问全班同学下列问题。)

T: Will you spit in public places from now on ?

Ss: No。

T: Will you draw on public walls any more?

Ss: No。

T: Will you cut down trees in the future ?

Ss: No。

T: Will you throw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Ss: No。

……。

(这时候,同学们情绪很高涨,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ity (our

country)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 the world 。

点评

本案例是根据第三册第十课的pre-read拓展而成的。

1.本文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英语课与生物课中的“环保”章节的整合。教师让学生列举污染源,学生讲出了很多的污染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实际上让学生复习了生物课中刚学的“大气与健康”、“土壤与健康”、“水与健康”等的环保知识。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巧妙地运用了合作学习法,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潜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参政议政的意识。

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身份,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法。解决水污染问题,他们先用劝说的办法,当此法行不通时,再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最后,上告政府;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他们号召人们骑车上班。当老师提醒他们,若家离工作地方很远,不能骑车上班时,该怎样办?他们立刻想到了公交车。他们要求政府增加公交车辆,建造地铁。

3。老师因势利导,请他们回忆一下,以前有否做过有损于环保的事情。其实是英语课与政治课的整合。在这么和谐,民主、激动的气氛中,同学们毫无顾忌,畅所欲言,纷纷讲述了自我以前的不礼貌表现。当老师问他们以后还会做这种事吗?他们很真心地回答“No”。自然恰当的德育渗透,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使活动到达了高潮。

总之,整个过程,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建立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课标》说;活动不就应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同学们回忆自我的不礼貌行为,作自我批评,是活动的高潮,是自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的最有效手段。当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利用同学们的这份热情,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光,用英语采访同年级的别班同学,让同学们在同龄人面前很自然地回忆自我的不礼貌行为。然后,以此为依据,让本班同学用英语向全校同学发一份以“保护环境”为资料的倡议书。这不但会在全校兴起一股学英语的热潮,还会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这是实实在在的任务型教学,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实现任务的同时,感受成功,以构成用心的学习态度,促进英语语言实际运用潜力的提高。这才真正贴合《新课标》的理念。

思考与探讨:

1在每一次分组与讨论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的促进上、中、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帮忙,使每位同学在每个活动中都有所得,尽量减少两极分化,是我们急需要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2。班额大,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很难及时地对每个组进行指导。久而久之,必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怎样办?

3.用“真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留给同学足够的思维时光和回答问题的时光,教学任务完不成,怎样解决这对矛盾?

4.水污染;空气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果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调查西溪河的污染原因和污染状况,再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还有一组学生调查城西地区早晚的汽车流量及空气质量。把调查结果及时地报告市政府,便于政府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的活动既能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又能体现学中用,用中学的《新课标》精神。但是在初中外语教学中,学生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吗?

英语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篇10:英语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根据单元特点, 我认为Unit5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的第一课时,即导入课应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能真正让学生动手制作shake,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提前让两个班的每个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而我自己也准备了榨汁机、酸奶、纸杯、刀等制作shake需要的东西。我想这节课一定会生动、有趣,受学生欢迎。

第一节课在1班上,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一开始很顺利,学生很兴奋地看着我制作shake,听着我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一杯shake很快制作好了。是该给学生品尝的时候了,然而当学生看了看做好的shake的样子,闻了闻味道,说什么也不肯尝试。上课前一天我亲自在家做了一杯shake,说实话,的确没有“卖样”,而且闻起来味道也不怎么好,但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保健的功效。然而,不管我怎样劝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一口。学生不愿喝,当然就没兴趣用自己带来的新鲜水果来制作shake。可以说,我这堂课的教学失败了,我看着剩下的酸奶,灵机一动我决定把下节课制作水果沙拉提前来上。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因为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觉得还是有缺憾。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这些学生真不懂配合。

这堂课不成功,本应马上进行总结,加以改正。但在2班紧接着就有第二节课,而且还有老师来听课。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按照我的计划进行教学。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能很积极的响应,在我在制作时,很多学生在认真看,我在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在认真听,还小声地复述,有的还作笔记。当shake做好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品尝,引得听课的老师也要求品尝一下。在轮到由学生自己边制作shake,边用英语介绍材料以及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来试一试,而且做得也很好。可以说这堂课比较成功。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准备,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上完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人”,忽略了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由于我是2班的班主任,因此很了解2班学生的特点:活波、积极、爱尝试,在备课时可能不自觉地以2班作为对象;而对1班的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导致了这堂课失败。

根据以上的'单元特点, 我认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即导入课应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能真正让学生动手制作shake,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提前让两个班的每个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而我自己也准备了榨汁机、酸奶、纸杯、刀等制作shake需要的东西。我想这节课一定会生动、有趣,受学生欢迎。

第一节课在1班上,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一开始很顺利,学生很兴奋地看着我制作shake,听着我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一杯shake很快制作好了。是该给学生品尝的时候了,然而当学生看了看做好的shake的样子,闻了闻味道,说什么也不肯尝试。上课前一天我亲自在家做了一杯shake,说实话,的确没有“卖样”,而且闻起来味道也不怎么好,但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保健的功效。然而,不管我怎样劝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一口。学生不愿喝,当然就没兴趣用自己带来的新鲜水果来制作shake。可以说,我这堂课的教学失败了,我看着剩下的酸奶,灵机一动我决定把下节课制作水果沙拉提前来上。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因为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觉得还是有缺憾。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这些学生真不懂配合。

这堂课不成功,本应马上进行总结,加以改正。但在2班紧接着就有第二节课,而且还有老师来听课。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按照我的计划进行教学。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能很积极的响应,在我在制作时,很多学生在认真看,我在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在认真听,还小声地复述,有的还作笔记。当shake做好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品尝,引得听课的老师也要求品尝一下。在轮到由学生自己边制作shake,边用英语介绍材料以及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来试一试,而且做得也很好。可以说这堂课比较成功。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准备,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上完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人”,忽略了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由于我是2班的班主任,因此很了解2班学生的特点:活波、积极、爱尝试,在备课时可能不自觉地以2班作为对象;而对1班的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导致了这堂课失败。

我还是有点不甘心,于是在总结经验以及在和1班班主任交谈以后,我决定把第一课时未完成的内容补上。第二天上课,我准备了45杯shake(1班学生每人一杯),上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并放了一段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音乐,趁这个机会把shake放到了他们面前,告诉他们要玩一种猜物游戏(猜猜面前这杯饮料是用什么做的),猜对有奖,但规则是不许看,也不许闻。我数1、2、3,大多数学生按照要求一饮而尽。当然大多数学生都猜不到这种味道还不错的饮料是他们昨天“死也不喝”的shake。有这样的开头这堂课也就变得顺利起来了。

从这样的一堂课,我体会到什么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意义。“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指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这一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全面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其次,要面向大多数,教学深度和进度都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同时注意集体教学条件下的个别对待。第三,要采取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速学习(跳级),减速学习(延长学时),组织兴趣小组等,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更好地学习成材。换句话说,因材施教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性教育。如果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使学生被迫地被动地接受教育,实在太不平等。活生生的人的个性之光将暗然失色,源源不绝的人的智慧之泉则面临冰冻甚至枯竭;充满幻想的人的创造灵感会消隐殆尽。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做得好又确实不易。所以,它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个问题,并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

篇11: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主张三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这个三维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内容:

三维目标

具体目标

最终目标

知识

技能

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听、说、读、写

情感

态度

兴趣、动机、自信、意志、个性

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文化意识、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综合语言

运用能力

过程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体验

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线,“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则在“知识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浸透进行。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看我们的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在“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浸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以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教学。

以下我们以小学的一堂课“My Country”的主要教学过程为例,看看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Step 1 Revision :Talk about your daily life

1、教师在屏幕上显示学生在谈论中可能谈及的事情或可能用到单词:

go shopping, go to school, play football, have lunch,

go home, play games, go to bed, water flowers

2、Tell your daily life to your friends.(让学生自由寻找对象(朋友)进行对话)

3、Choose the phrases and report the message you have got.

(参考屏幕上的词语 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表达刚才在谈论中所获得的信息。)

例如:

Liyingchong goes to school at seven o’clock.

Zhang hua plays football on Friday.

凡愿意主动回答的学生,不管回答好坏,都能为小组争取到记1分,并在黑板上的小组记分表上登记。回答得好的学生,老师奖一小礼物,如一颗糖、一块曲奇;回答有错的学生,教师会进行“惩罚”:让他(她)做一个滑稽的动作或扮动物叫等等。

如:

学生A:Zhang hua plays football at Friday. (应用on却用了at)

老师:What shoud he do?(他该做什么?)

全班:Turn a round!(转一圈)

学生A:按要求做了一个滑稽的转圈动作(全班笑)

学生B:Li Ying go shopping on Sunday.(动词没加”es”)

老师:What shoud he do? (他该做什么?)

全班:Say wooh wooh!(扮狗叫)

学生B:学狗叫,并学着狗的模样和动作。(全班笑)

4、小结:答得最好的奖励什么呢?Now let’s see the present.

屏幕上显示一幅漂亮的画面:You will be free to visit Japan for 10 days !

(学生笑,因为老师根本不可能送你“日本十天游”。)

分析:

在这个环节里,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是教师在教学知识技能(说的练习)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在大庭广众下说英语的自信心(即情感态度的培养):

1、给予必要提示——让学生易于开口

在英语课堂学生不愿开口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握说好,怕说错。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学生可能用到的单词,就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提示或帮助,使他们容易说,有信心说,为他们易于开口创造了条件。

2、创造宽松气氛——让学生乐于开口

凡在庄重严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都会变得拘谨,说话前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说不顺畅,以致不敢说不愿意说。老师在这一环节当中借助“惩罚”的方式,以及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无所顾忌,乐于开口。

3、巧用评价手段——让学生勇于开口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敢夫”,奖励可以增强人的动机。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喜欢老师的奖励:表扬、分数、星星、红旗、或其他小礼物,总之是出自老师之手或老师之口的东西,在学生心目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环节当中,老师可以说把握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采用了“分组记分”以及“奖励小礼物”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说的积极性。虽然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做法,但不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屡试不爽。

Step 2 Presentation

1、Read a rhyme. (歌谣)

Four, three, one, O!

Go! Go! Go!

One, two, three, four.

Go to Singapore.

Five, six, seven, eight.

Fly to the U.S.A.

Nine, ten, nine, ten.

Travel to Japan.

(在Read的同时,让学生跟随着节奏做出一些舒展的身体动作。)

2、Show a map of the world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the names of the countri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What country is it? It is …”

结合句子What country is it? It is …学习country, Japan, Australia, Britain, America/the USA, Canada, China等生词。

导入:Before you go to Japan,do you know where Japan is?Now please look the map.and show me where is Japan.

过程:

1)让学生指出某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展示该国家的地图

2)跟读What country is it? It is Japan..

3)开火车What country is it? It is Japan..

4)Show the flag of Japan.

6)齐读:What country is it? It is Japan..

5)beside Japan which country do you want to go?(教下一个)

3. Play a guessing game.

准备一个大“色子”,每一面都预先贴上一个国家的国旗,抛掷前,让学生猜猜:在上面的是哪一国家的国旗?

过程:

1)展示其中各面(国旗)问:What country is it? 答:It’s Britain.(Japan, Canda…)让学生说出“色子”上国旗所代表的国家名称;

2)Let’s see.I throw the box. What country is it?

让学生猜猜,抛出后,“色子”的上面是哪一国家的国旗。

3)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个“色子”,一人做抛和问:What country is it?其他做猜测:It’s Britain.(Japan, Canda…)

4.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athletes in the Olympic Games to teach the sentence patterns:

(借助奥林匹克运动会各国代表入场的画面,教学以下句型)

Where are you from? I am from … / I come from…

Where are they from? They are from…

1)屏幕展示图片(刘翔)及句子:Where is he from?

教师:Who is he? 学生:He is Liu Xiang.

教师:Where is he from? 学生:He is from China.

2)开火车:A:Where is he from? B:He is from China.

3)教师带读:Where is he from? He is from China.

4)继续展示布什、一只熊猫、两只袋鼠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会入场队伍等图片,以同样方式学习以上句子。

分析:

培养学习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在情感态度方面一个重要的目标,它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主要利用了“图、音、体”三种元素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图形与文字——图

图文结合是增强感知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增强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有关的图片、单词、句子制作成漂亮的画面,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浓厚,感知效果更理想。

2、歌曲与歌谣——音

音乐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媒体,它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感,更能激发和推动人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让学生唱(读)歌曲(歌谣),就是充分利用了音乐这一元素的表现。

3、游戏与活动——体

好动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一堂课当中,让学生静静地坐着不动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在这一环节当中,“Read a rhyme”、“指出某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Play a guessing game”等过程学生都有身体动作的机会,通过身体动作和其他直观手段创设语言情景,既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语言,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Step 3 Practice

1. Show some photos of the Olympic Game in ,and sing a song.

The Olympic Game in will be hold in Beijing. It’s our pride to hold the game in our country. Our people will try the best to prepare for it. And we will back up our athletes all the ways.

2. Look at the pictures with famous buildings or sceneries etc. to guess the countries or the places.(看著名建筑或风景图片,包括白宫、大本钟、说出其所在国家或地区)

1)展示图片及句子:Where is it? It’s in____.(China,Canada , America…)

2)教师:Where is it?

3)学生:It’s in…

3. Listen to the broadcasting at the airport and do the exercises.(听力练习)

1)Broadcasting:

Attention please!

the fly to Australia will take off at 10:20,passengers please check at number 3 boading gate.

the fly to Canada will take off at 10:30,passengers please check at number 4 boading gate.

the fly to America will take off at 09:00,passengers please check at number 5 boading gate.

the fly to Britain will take off at 09:25,passengers please check at number 1 boading gate.

2)Question:

Where does the plane fly to at 10:30?

Where does the plane fly to at 09:25?

Where does the plane fly to at 09:00?

Where does the plane fly to at 10:20?

4、Sing a song:If you are happy

5. Find your friends and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places in the country.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收集一些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的图片,现在他们就利用这些图片在小组中轮流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

分析:

在这一环节里,除了继续利用“图、音、体”三种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着重把教学目标放在了国家意识、文化意识以及说的培养上:

1、国家意识的培养

教师一开始就就展示一些2004雅典奥运会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唱一首《北京——奥林匹克》的歌,并讲了以下一番话:2008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将会尽力准备,并支持我们的运动员。这一过程不但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同时也恰当地浸透了国家意识、爱国情感的培养。

2、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世界意识的培养。在这一环节里,教师有意识地展示了各国的标志性建筑以及风景图片,让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是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3、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与“说”都是小学阶段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主要目标。

在“说”的培养方面,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复读”上,也就是紧紧围绕着本课所出现的主要句型进行操练,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情景性和自主性,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说”。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安排了“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places”的情景对话,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句子也用上来,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说”有情景,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空间,这就才是真正的“说”的训练。

在“听“的培养方面,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把“听”与“说”分开来教,以致在新授课里极少有“听”的环节。“听”和“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心理学认为同时接受两不同感官的刺激,其感知记忆效果要比单纯接受一种感官刺激的效果要好。如果把“听”和“说”各自孤立起来,那就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的。这一环节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内容自编自录了一段听力训练材料,给学生提供“听”的训练。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就是传统教育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学习,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除了知识技能以外,还非常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主要就看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在“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浸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篇12: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有老师认为,只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已经确立了。

分析: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为保证的,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或者参与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同时,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否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

2

案例:以前,教师们常常拿着表格严肃地记载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这让学生感到一种紧张感和恐惧感。你认为这是为什么?现在提倡的教学评价表又有何不同?

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评价中,我们都看到大家受纸笔的测验影响非常深。或者说在传统的评价中,我们把评价等同于考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有“评价的手段就是一种教学策略”而已的概念。在这种概念下,评价的内容显然就只能是知识和技能,即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技能。事实上,在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重新规定以后,对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功能都进行了重新变革。

3

剪刀、石头、布

案例:那是开学第一周的下午的一节课,学生懒懒洋洋,我满脸微笑地跟同学们问好之后,有意识地转动一下我的身体,说:“Look at me, boys and girls. Am I beautiful today?”

看着我满脸微笑,看着我的连衣裙,学生们都回答:

“Yes!”

行!有点效果。再来一个。我摆出个挑战的手势,示意他们谁能和我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说道:“Can you play?”

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教室里一片:“Let me try!”的声音。

我随意挑选了一个男学生上讲台来。于是我们玩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我获胜。我以胜利者的姿态,我得意洋洋地说道:“I won!”

学生争先恐后,看学生情绪已调动,我便进入了课堂。

分析:这个教师热情的教态充分感染着每一学生,使晕晕欲睡的学生马上精神饱满投入到课堂中。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和运用英语的基本知识,需要学生不断进行交流和实践,而要保证这个交流和实践活动顺利的进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欢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外于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自信心,积极思考、克服畏惧心理,勇于交流发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在愉悦、兴奋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增强。

4

案例:这是一堂省优质的参评课,学完句型“It has…

It’s so…”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呈现了大象的图片,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描述。突然,一声枪响,课件中的大象中枪倒下了。全场学生教师一片安静。最后总结到:Animals are our friends. They are living on the same earth as us. We should love animals and save them. Remember:To help them is to help ourselves.

分析:教师充分抓住了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将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用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既能用英语获得信息,又能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教育。

5

蝴蝶

案例:这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教学案例。这一课要求学生掌握颜色单词。课堂进行了十多分钟,突然从窗外传来一只色彩斑斓的花蝴蝶。一个学生惊奇地说道:“哇,一只蝴蝶。”蝴蝶在教室里飞里飞去。学生眼神跟蝴蝶走,有的甚至还用手去抓,蝴蝶惊惶失措地飞出去,但学生似乎还对蝴蝶依依不舍。教师因势利导,问道:“What colour is the butterfly?”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It’s red./It’s white./It’s yellow... 看着学生高涨的学习情景,教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一幅画,然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五分中后,学生用中英文结合介绍了自己的作品。

分析:由于这位教师的灵活应变,让课堂的突发事情很好服务于课堂教学,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随机应变,不但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意思。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的意识真正被唤起而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及学生兴趣,更能够沟通师生的感情。

6

他刚才第一个举手

在教完第六册一单元B部分四会单词后,我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单词,冯佩玉和钟双春举手“应战”。结果冯佩玉全对,赢得全班同学的掌声,而钟双春同学只对了三个,当他看见大家只表扬冯佩玉时,羞愧地低下了头。见此情景,我对大家说:“钟双春虽然只对了三个生词,但他刚才是第一个举手,多么自信勇敢的孩子阿,而且,他写的字很漂亮,值得大家学习。”这时,他红红的脸抬了起来,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分析:以上这位教师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这样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课堂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要注意使用激励性和赏识性的评价语言,不能忽略某个学生。另外,教师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做到“眼观八方”,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

7

How many...do you have?

案例:这是一堂省优质课的参赛课,课前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课内开展小组内的竞赛,每次获胜小组便可得一小红花。在课即将接近尾声时,教师每一组学生:

T:How many flowers do you have?

Group 1: 1,2,3... We have five.

T: Good!

T: How many flowers do you have?

Group 2: 1,2,3... we have four.

T: Not bad!...

分析:这种与教学过程融于一起的评价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评价的真实性。发展性评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教育环节之中,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8

爱画画的小男生

案例:一次英语课上,教学内容为“Is there...?”句型,我的课上得很投入,学生们的反应也非常活跃。正当我得意时,我发现一个小男生始终低着头,右手来回地在一个本子上快速地画着什么。他很投入,根本没察觉到我在他身边。我看到他正在画一台电脑,转眼间,一个主意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微笑地对他说:“May I use your picture?”他如梦初醒的站起来,双眼惊恐地盯着我。我重复了一遍:“ May I use your picture?” 他愣了一下,机械地回答道:“Sure, here your are!” 回到讲台,我开心地向全班同学问道:“What’s in the picture? Can you use“Is there..”to guess ?”或许全班都想帮他,大家纷纷举手猜测。他呢,正在为老师用他的图片做教具而得意呢,刚才的恐慌一扫而光,很快投入到课堂当中。(关注学生)

分析:这样做的方式很妥,教师做到真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教案设计以外的信息。教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图纸,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包罗课堂所有活动,也很难全部预计到学生的反应和各种随时发生的教学信息的出现。这位教师关注来自学生的信息和课堂随时出现的情况,并及时加以利用,增强语言的真实性,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9

贴一贴

案例:这是一堂四年级的课,教学playground, teacher’s office, art room...这些词,教师在巩固这个环节设计了以下一项任务:

¿ 教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场所位置画一幅平面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

¿ 将学生分成5-6 人一组,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要示学生根据学生的场所位置,把单词卡片贴在平面图上。

¿ 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 小组内学生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 is the computer room),鼓励学生用他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

¿ 教师还将贴好的平面图贴在班级的墙壁上。

分析:以上的任务设计做到生活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一种以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实践类课程。所以,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各种语言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去完成任务,才能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最终获得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设计任务时,教师尤其要注意任务的设计不脱离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尽可能做到生活化。

10

案例: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教师像魔术师一样,一会儿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坐得规规矩矩,小脸绷得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满心欢喜,将那一朵朵小红花不断地“飘”到小朋友的头上。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小手摆弄着奖品,转脸向别人炫耀,真是眉飞色舞,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声音。不一会儿,小红花“飘”光了,没有得到的小朋友发出失望的叹息,刚刚发动起的那股子劲儿一下了泄光了。一会儿教师又从魔箱里拿出几片枫叶贴在黑板上,说:“小朋友,这些枫叶的背面都藏着单词宝宝,谁能把这些字读准了,这片枫叶就这给谁了。”小朋友一看黑板上只有几片小枫叶,都一窝蜂似的冲到前面,你争我夺,谁也不让谁,课堂顿时失去了控制,教师也急得满头是汗。

分析:教师这样做不妥。最大的缺点是进行评价时,使用过多繁琐的评价工具,占用过多的教学进间进行评价,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学习态度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就不必要让学生知道,而是由教师进行可称为隐性的评价,有的竞争性评价,可无声地记录或粘贴在黑板或其他位置,作为显性评价。总之,评价活动不应该太夸张地占有教学时间,而应该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和谐融合。

光荣榜

___________ 同学:

祝贺你在英语学科 ___________ 方面表现优秀(进步显著),特发此状。希望今后在英语学科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光荣榜“四周配有花纹图案,符合孩子特点;32开纸张大小,利于孩子收藏。那么”光荣榜“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获得、又有什么作用呢?”光荣榜“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有课堂表现、课堂纪律、英语小品表演、书写作业、家庭作业、单词听写、英语口语等,还包含各类英语比赛,如:英语故事比赛、英语小报、手工制作、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小品比赛,英语卡拉OK比赛等等。除各类比赛直接发”光荣榜“外,其它各类都是以平时累计的”小红花“、”小五角星“、”小苹果“、”A“等等来计算,累计10个到老师处换取”光荣榜“一张。为了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为了能激发孩子各个方面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也为了老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采用不同的标志代替,如: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大胆发言或提出独特见解的发给”小红花“ ;课堂遵守纪律的发给”五角星“;英语小品表演出色的发给”小苹果“;各项作业完成优秀的给个”A“等等。期末根据每人所得”光荣榜“的数量记入平时成绩,并作为考生免考试的主要参考依据。”光荣榜“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全面、详尽地记载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这是任何”小红花“或”五角星“所不能代替的,因为那些都模糊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

篇13:情境刺激-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情境刺激-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情境刺激----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黄芳

摘自:《岳阳市弘毅中学》

一、教学背景

教材:《新目标》七年级英语教材

内容:Unit 3 This is my sister.中Section A 的第一部分内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学习家庭成员(father, mother, parent,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grandparent 等)并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This is my father. This is my father. These are my parents. That is my grandfather. That is my grandmother. Those are my grandparents.)。由于学生小学学习过家庭成员的英文单词,所以笔者把重点用于教学生如何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一部分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二、教学思路

1、暖场

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我准备了一个《The family song》的flash 给学生看,并要他们跟着学唱。通过音乐和图像的输入,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增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导入

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会安排一个学生做三到五分钟的Daily Report。那么在上这节课前一天,我要做报告的同学带一张全家福照片,并在内容的最后加一段介绍她的全家福。这样老师可以顺其自然的借此导入今天的课题----This is my sister.

3、流程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来逐个学习家庭成员的英文单词,并学习句型。这样的画面让学生也能想起自己的家人,把英文单词和生活中的实物联想到一块。单词的巩固用小游戏来实现,如High voice and low voice 和 Who is the fastest? 句型的`练习用小组朗读竞赛的方式加强。

待学生熟练掌握之后,给学生展示一幅动画片中《樱桃小丸子》的全家福照片。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动画片感兴趣,而且樱桃小丸子又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动画片,所以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的兴趣又再一次被激起,用句型介绍人物就更得心应手。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Pair work 的活动,用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个活动增加了学生对单词和句子的熟练程度。

最后,创设一个情境,在情境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Role play,有扮演爸爸的,有扮演妈妈的,有扮演爷爷的,等等,表演一个场景,上演一段小品,演绎一场舞台剧。此情境的设计结合中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空间,意在全体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同时积极用英语交流。通过情境的加入,学生能用所学单词和句型介绍家人,而且对以前所学的问候语,确认物品及颜色等句型运用到生活中来。在这几个环节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形成交流能力,增强自信度。在这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本堂课的最后,学生通过做一些练习来加强巩固所学。

三、教学反思

英语是一门工具----交流的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不断创设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情境,把所学所想运用于生活。这对于保持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好学、会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课中我采用播放音乐和flash,介绍自己的全家福,樱桃小丸子的全家福,以及Pair work和 Role play 等情境来学习单词和句型,效果显著。

在设置情境方面可以做一下尝试。

1、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增加情境。

单一的活动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活动,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热情,教师要用不同的活动,使情境刺激不断延续。比如说教英文单词,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或图片或模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活动要常搞常新,精益求精。活动要有吸引力,引学生参与。

2、联系实际,让情境更贴近生活。

创设的情境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把生活中实例搬进讲堂。学生感到英语的实用性,自然学起来干劲十足,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唱比赛,收集英文广告,观看英文原声电影等。

3、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情境顺利展开。

课堂氛围的热烈与否,能直接影响情境的完全发挥。平时教师在课堂上要表情丰富,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地教学,在课后也要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关注学生关注的新鲜事物。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喜欢上他的课,这样老师开展起活动来就轻而易举,学生学起来来情趣盎然。

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方法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在课堂上如何不断增加情境刺激是我们英语教学人员要一直探讨的话题。

篇14:怎样写教学案例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1. 教育案例的定义

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青年教师王红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 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 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同志在《一个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生动案例》一文中,对这个事例评论道:

有口吃的孩子说不出话了,一般好教师的处理方式是:“没关系,你先下 去,下次有机会,再好好准备一下。”但王红有另一种视角,一种新的境 界,这么处理这种场面,化解尴尬的处境,对于学生可能是终身难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以我原来设计好的教学 过程为主呢,还是以学生为本去考虑问题。

(参见《上海教育科研》第6期)

上面这个案例通过生动细致的描述和准确到位的点评,反映了一位青年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经过,给人以许多启迪。这里为了举例的方便,事例和点评分别选自两篇文章,一般在撰写案例时当然是合为一体的

2.教育案例的特征

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又有什么特点呢?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二、为什么写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作为学校教师撰写教育案例,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写作的目的、功能和重点。

1. 学习运用理论

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方式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比如这几年来有关主体论的阐述很多,有的说学生是唯一的主体,有的说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体,也有的说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到底谁是主体,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理,有时难以理解。如果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作一番分析 ,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2. 总结教改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3. 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怎样写好教育案例

1. 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

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2. 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一、教学案例与它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案例?

●在本项研究中,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教学案例--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材料:

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工匠式→专家型,知识传承→引导创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根据现代的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实践智慧的提高)与知识结构有如图四所示的基本关系。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从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到特殊案例的知识,再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是不同的。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以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失。

案例由于具有如下作用,正在引起普遍关注: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二、教学案例的形成过程与基本结构

形成案例时我们常参考以下几个步骤,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注意选择适合的方法:

操作步骤

建议采用的研究方法

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文档(如备课笔记)分析法、讨论

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课堂观察技术、录像带分析技术

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深度访谈、出声思维、实作测评、文档(如学习笔记)分析法等

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综合分析(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

撰写教学案例

撰写草稿-批判性评论-修改编辑-尝试使用-再修改

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主题与背景

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情境描述

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

●问题讨论

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出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的问题。

●诠释与研究

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陷于细节、技巧的追索,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中国的教师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的教改实践具有长期积累的经验,我们应当有自己最丰富的、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的案例宝库。

篇15: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英语学科的教诲评价是对英语教诲全历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学目标、教材等教学资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状况和成就、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等。二、简答题一、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门,八个基本的要素(或称基本环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三大部门,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及顺序设计、教学体式格局及方法设计、教学媒体组合设计、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等八个基本的要素。2、注重素质教诲的含义是什么?注重素质教诲的含义是:英语教诲应该与其他学科学教育诲通力互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力。3、你所相识的课堂社团形式有哪些?课堂社团形式有秧田式教学社团形式、小组互助式教学社团形式、马蹄式(双翼式或半圆式)教学社团形式、席地式教学社团形式等。4、怎样理解”使命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的含义。使命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是指我们在设计教学使命时,应该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设计使命而设计使命,而是应该以完成某项教学目标去设计这项使命,使学生在使命完成的历程中能有所收成。五、简述三、四年级期末或学年的`评价体式格局。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应采用与平时教学勾当相近的体式格局进行,经由过程对学生学习举动的观察、与学生交流等体式格局,考察学生用英语干事情的能力。三、辨析题一、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句话是错误的。本质上是无区别的,是相符的,都是做上课的筹办工作。2、任何社团形式的游戏设计都必须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和实现教诲目标为宗旨。这句话是正确的。学生是游戏教学的主体,在社团游戏时,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是只有几个学生玩,其他人观望,那么游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让大部门学生在游戏历程中当观众的做法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游戏时从游戏的难度,学生的感兴趣程度等多方面下光阴。四、观点论述题一、英语课程为什么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诲是全平易近教诲的一部门。义务教诲不是精英教诲,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或少数高材生。因此,义务教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是为每个学生开设的,所设计的教诲目标也应该是绝大大都学生能够达到的,当然,在包管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来满足那些有更大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2、小学英语教学中怎样落实课标所规定的情感立场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小学英语教学的情感立场目标是”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违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乐于模仿,勇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就教。“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积极立场以及逐步增强的兴趣。在这一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教师要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诲有机地联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勇于开口、积极参与的学习立场;创设各种互办学习的勾当,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忙、发展互助精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尊重每个学生,出格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五、案例分析一、请从常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给下列语言材料设计教学目标。a:where is my cat?b:is it in the living room?a:no,it isn't.b:is it in the study?a:no,it isn't.b:look!it's in the kitchen.常识目标:(1)让学生复习五个表示房间的词汇:living room、study、kitchen、bathroom、bedroom;(2)能初步运用句型”is it in the…?yes,it is/no,it isn't.“进行交际,能替换重点词组进行对话练习;(3)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能力目标:(1)学生能用英语句子来描述物品的所在位置;(2)使学生掌握本课新句型,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夸姣情感。2、请从词汇的呈现体式格局和怎样设计有效提问这两方面着手对下面的教学案例进行评析。”my new room“教学设计片段教材依据: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a let's learn在热身复习阶段,教师先带领学生chant:mom is in the living room.dad is too.i'm in the bedroom.where are you?brother's in the kitchen.sister is too.i'm in the bedroom.where are you?然落伍行free talk:what is in your bedroom?what colour is your desk/bed?where is your tv?how many windows are there in your bedroom?在呈现操练阶段,教师呈现一幅zoom的卧室图,说:look,this is zoom's bedroom.what can you see in his room?引导学生回覆:i can see adesk,a lamp and a….教师接着说:what can you see on the wall?look,it's white.it can make you feel cool in summer and make you feel warm in winter.请学生猜是什么物品,由此引出新授单词air-conditioner。这个教学设计片段很注重词汇呈现的天然过渡。教师引导学生就相关的话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创设语言气氛,使学生尽量加快融入到英语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或挂图、简笔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设计有效的提问,让学生经由过程观察,进行问答,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抒发能力。并从学生旧知中天然引出新词的教学,使教学勾当的设计富有条理性和层次性。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三)一、名词解释一、教学”密度"指教学的频率、节奏,教师的语速应恰当。2、使命型教学勾当是以具体使命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使命的历程为学习历程、以展示使命成果的体式格局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勾当。3、教学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历程在一定教学环境中的有序组合。4、英语教学游戏是一种把英语语言常识的学习和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联合在一路的娱乐勾当。它既可以改变英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简答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