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hy8511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李广田《花潮》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李广田《花潮》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李广田《花潮》阅读答案

篇1:李广田《花潮》阅读答案

李广田《花潮》阅读答案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没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

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的,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圆通公园的海棠花开得正好说起,认为没看花便好像是一大憾事,这为下文我们去看花作好铺垫。

B.文章从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棠旺盛的生命力。

C.文章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虽增加了艺术性与可读性,但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破坏了文章的质朴美。

D.从“好的,好的,思想健康”可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想不健康,不合花海的壮观景象。

E.文章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飞扬着欢快的旋律,既是“我”赏花的所见所闻,又是“我”舒畅心情的抒发。

16.文章以“花潮”为题,实际上写了三“潮”,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6分)

17.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老人、青年、孩子等在花潮的各种表现,有什么作用?(6分)

18.文章对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的纷纷议论的描写,是否赘余?请简要探析。(6分)

篇2:李广田:花潮

李广田:花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麽苍松啊,萃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麽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麽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麽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乾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麽。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乾乾净净,好像参加什麽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麽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麽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麽也顾不得了。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麽些眼泪!」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有人说:「明天作文课,给学生出题日,有了办法。」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篇3:《花潮》阅读答案

15、CD C 增加了阅读难度错,D 并非不健康

16、花开如潮,赏花人潮,谈花人潮

17、从侧面烘托了海棠的盛放与美;人们的各种表现写出他们心中的喜悦与安定的心情;人们有余暇和闲情去细意赏花,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

18、不赘余 这一部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感情;春光如海,盛世如花 表达了我欢快的情感以及希望今后国运昌盛、人民幸福的祝愿;明年花更好 寄寓了 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文章特意描写了这一部分对话,显得更加灵动,妙趣横生,又增加了作品的内涵。

篇4:李广田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李广田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李广田《花潮》阅读答案

“害怕?”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变得很低。

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一 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 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呢?说那个 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 的飘摇吗?

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一个孩子答道。

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哑巴来了!”

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

(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

12.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4分)

13.文中多次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

14.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15.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2.⑴喜悦是因为:①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深深感染了我;②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我觉得壮观。⑵怅惘是因为:①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②哑巴居住环境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3.①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和孝顺;②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③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哑巴及人们的深深祝福;④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集中。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4.①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活;②通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评分建议:一点2分,如写出哑巴“寂寞”“坚强的品格”“热情好客”亦可。15.①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②大山崎岖陡险,喻示哑巴艰难的处境;③揭示大

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④突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5:《山之子 李广田》的阅读答案讲解

《山之子 李广田》的阅读答案讲解

(1)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2)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3)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4)“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5)“害怕?”我有些疑惑。

(6)“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7)“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变得很低。

(8)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9)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10)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住:“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呢?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的飘摇吗?

(11)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戸,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12)“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13)“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一个孩子答道。

(14)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15)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卖给香客。悬在陕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卖得一个好价钱。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和寡嫂。

(16)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17)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哑巴来了!”

(18)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

16.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4分)

17.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

18.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6分)

16答案:⑴喜悦是因为:①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深深感染了我;②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我觉得壮观。⑵怅惘是因为:①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②哑巴居住环境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①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活(2分)②通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3分)

评分建议:如写出哑巴“寂寞”“坚强的品格”“热情好客”亦可。

18答案:①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②大山崎岖陡险,喻示哑巴艰难的处境;③揭示大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④突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6:花潮阅读及参考答案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 千朵万朵压枝低 ,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琴声,歌声,笑声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没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 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 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 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 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 予欲无言 ,其实也甚是多事。

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 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的,比前年好。

有人说: 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 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 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 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 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 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 明年花更好 。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圆通公园的海棠花开得正好说起,认为没看花便好像是一大憾事,这为下文我们去看花作好铺垫。

B.文章从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棠旺盛的生命力。

C.文章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虽增加了艺术性与可读性,但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破坏了文章的质朴美。

D.从 好的,好的,思想健康 可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思想不健康,不合花海的壮观景象。

E.文章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飞扬着欢快的旋律,既是 我 赏花的所见所闻,又是 我 舒畅心情的抒发。

16.文章以 花潮 为题,实际上写了三 潮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6分)

17.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老人、青年、孩子等在花潮的各种表现,有什么作用?(6分)

18.文章对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的纷纷议论的描写,是否赘余?请简要探析。(6分)

参考答案

15、CD C 增加了阅读难度错,D 并非不健康

16、花开如潮,赏花人潮,谈花人潮

17、从侧面烘托了海棠的'盛放与美;人们的各种表现写出他们心中的喜悦与安定的心情;人们有余暇和闲情去细意赏花,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

18、不赘余 这一部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感情;春光如海,盛世如花 表达了我欢快的情感以及希望今后国运昌盛、人民幸福的祝愿;明年花更好 寄寓了 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文章特意描写了这一部分对话,显得更加灵动,妙趣横生,又增加了作品的内涵。

篇7:花潮阅读及参考答案

大家一口气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是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1.读短文,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1)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是:

A.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

B.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

C.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

(2)朗读短文时,要读出(用“√”表示):

A.喜悦的语气。( )

B.凝重的语气。( )

C.和气的语气。(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红海”指的是什么?

(2)作者从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以及琴声、歌声、笑声联想到什么?

篇8:花潮阅读及参考答案

1.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红云指的是(盛开的海棠花)

2…都挽不住游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和实际意思

这句话表面意思是盛情挽留,却没有留住.

实际意思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苍松、翠柏、碧梧、修竹,已不能再吸引人们的目光,游人全被一望无际的花海所陶醉了.衬托出海棠花的美丽、喜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