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牛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个人收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个人收获,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个人收获
在这个电影里,没有绝对的正与反,主人公为圆形人物。被珂赛特称为圣人的冉阿让也曾充满了仇恨,与主人公作对的沙威也有自己坚守的正义与信仰。
在这个电影里,爱与信仰让人感动。是一个母亲的爱,使芳汀甘愿卖掉自己的长发与牙齿;是那彼此的缘分,让珂赛特成为了冉阿让的希望,让冉阿让体会爱,让珂赛特有了依靠和温暖;是那对革命的信仰,使这些热血青年甘愿献出生命;是那“确认过眼神”的一见钟情,成就了马吕斯与珂赛特的爱情。在该片中,也可以看见宗教信仰,这也很震撼。
悲惨世界,在该片中,从影片开头犯人干苦力,到贯穿整部影片的贫民窟的贫穷,的确很悲。那种生活,亦带来心灵的震撼。
当然,该片的表现手法也是很棒。音乐剧中的音乐歌曲对表现人物的心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冉阿让在教堂里的歌唱,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纠结,一番纠结过后,他终于选择了忘掉过去,重新做人。
篇2: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个人收获
悲惨世界写于1862年,是一部近代法国社会人物群像。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部作品依然充满活力,拍成音乐剧和电影。故事情节非常丰富,本片影评也无法全部涵盖。我只想抓住重点,雨果在这部故事中,想要带给读者观众们什么样的信息呢?不难发现,这个信息就是宽恕可以传承。
宽恕别人是困难的。悲惨世界中,宽恕来源于上帝。红衣主教的内心是崇高的,他明白上帝宽宥世人,他作为上帝的使者也可以宽宥任何人。银烛台,银餐具,闪闪发光的,不是他们的金钱的价值,而是这一份宽恕别人的心。这份宽恕交到了冉阿让的手上。不管他是有着什么样的过去和背景,他拿到了这份礼物,他的心里住进了一个红衣主教的化身。牢狱折磨多年的冉阿让,带着着这一份宽宥世人的高尚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对抗着命运和世人的磨难,不断的宽恕着别人。他宽恕了沙威,也同时教会了沙威宽恕。他又教会了珂赛特和马利尤斯宽恕。他最后平静满足的离去,回到天堂红衣主教的身边,把宽恕传递给观众。这就是为什么这部作品百年过去依然经久不衰的原因:冉阿让的故事也许褪色了,但这份宽恕,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宽恕。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人性的罪恶造就了多少仇敌。我们往往过于追求利益,而忽视宽恕的伟大。我们宽恕别人的同时,红衣主教银色烛台上的火苗在我们的心里摇曳,我们的内心会被这种崇高所感动。 但我们不仅仅要享受宽恕本身带来的感动,更要明白宽恕是可以传承的。我们宽恕别人的这份火苗,会传递下去,会点亮别人心里的银烛台,我们正在传递人类的善良,为把我们的种族建设的更好做出一丝贡献。希望观众朋友们在生活中要做出报复别人的选择的时候,能够想起红衣主教的银色烛台。
篇3: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个人收获
我一直把《悲惨世界》和《雾都孤儿》混为一谈,让我一直错过了这精美的大作。
我想这部讲述主人公冉阿让( Jean Valjean)一生在面对世界的恶意,由恨到爱得到的自我救赎的故事,着实有很多让我感动也十分值得歌颂的感情。
正如最后一曲的歌词一样,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心中有爱,便与上帝同在)。这世界的恶意实在太多,以至于恨太容易爱太难。可是这也不能阻挡我们不断抵抗世界的恶意,渐渐学会去爱,去付出爱。因为爱才是人生在世应追求的美好的事,是如同上帝一般存在指引我们活下来的信念。
里面既有年轻人的爱情,也有求而不得的爱情。有着坚定价值观的人,最后被颠覆而选择投河自杀;有被生活毁灭而憎恨世界,最后被爱感化选择付出爱的人。从小孩子到年轻人再到中年老年,人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信仰的坚持与抉择。有时我们因为信仰而赴死,有时我们因为信仰苟活。我想我从这部剧里学到的就是信仰,或者要有信仰。
我想艾潘妮(Eponine)给我触动很多。我在一见钟情这件事情上的立场不是很坚定,时而相信时而不相信。感情的事啊,人终归是要经历的,终归是要面对的,有走到一起走到最后的人,也有没走到一起没走到最后的,我不敢妄言比例多少,可终究是有很多很多人,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情感和故事。像艾潘妮一样,等不到最后的心上人,心上人终归属于别人,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了。实际上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脱,该如何放下,可最深的情况也就如歌词所唱:
Ilove him
我爱他
But when the night is over
但,每当夜晚蹑足而去
He is gone
他亦离开
The river's just a river
河水,还是河水
Without me
没有我
His world would go on turning
他的世界仍运转如常
Aworld that's full of happiness
那块充满幸福的梦土
That I have never known
我永远无法步入
……
我想,把自己的信念建立在别人身上真是一件容易破碎的事情。这不正是我们年幼无助时候的做法吗,我们把自己寄托于别人,一旦别人无法同样反馈于自己,受伤害也就在所难免。所以是成长吧,把信念建立于自己,减轻寄情于人带给自己的伤害。
总结我现在的状态,就是缺少信念。因为她我失去了我的爱,让我变得难以爱别的事情,我变得对其他事情没什么信念。是时候改变了,无论我是否怀着感情,我都应该找回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她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我的生活还有更多值得快乐的事情存在。
篇4:悲惨世界的电影观后感个人收获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零零散散、片片段段的看完了《悲惨世界》的电影,期间好多个感动的画面,好多处揪心的瞬间。一部被东西方都标榜必读的巨著,是不能草草的用一个“好”字概括总结的,但是语言毕竟有限,文字表达也不会那么淋漓尽致。不论什么时代,只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悲惨的世界当中。
记忆最深、最触目惊心的是芳汀的悲惨遭遇,从在工厂被小领班的人调戏,到后来被迫赶出工厂,万般无奈地沦落卖身为生,直至最后生命的结束。一个个画面都触目惊心,引人深思。芳汀为什么会被赶出工厂?为什么会沦落至此?这或许是没有在宗教律法主义深入人心的环境中成长的东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主人公冉阿让的经历一直在牵引着整个情节,从一个内心满是愤恨、被人厌弃的罪犯,成了一位有爱、有恩典、有怜悯的绅士。并且即使在可以摆脱一生罪犯之名的时刻,毅然决然地站出来承认自己曾为囚徒的身份。这样的改变皆因为那位主教给他带来的源自上帝的爱和恩典。因着珂赛特,冉阿让的生命重燃了使命和力量,在最后一幕把珂赛特交付给马利奥的瞬间,冉阿让也自知完成了芳汀的托付。临近生命的结束,他眼神笃定他所信,他求上帝赦免他一切的过犯得以进入祂的荣耀里。最后,冉阿让坦然结束自己的生命,坦然见主!当再回头看那位被我们忽视或是在我们的定义里被称为坏人的沙威警官,他的死何尝不是为悲惨世界的悲惨又画添了浓重的一笔呢?他不明白冉阿让为什么会在生死关头不杀他,反而替他掩护,让他逃生。他以为冉阿让想跟他讨价还价讲生死条件,他以为冉阿让想让他纪念他的人情,他以为……最终他想不明白这原因,他发现他以为的这些冉阿让根本没去要求他,最终他还是不明白罪犯、罪人,一日为小偷终生为小偷的冉阿让怎么会有如此的爱心
!最后他终于不知道、不明白、不确信自己兢兢业业持守了这一生的正义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就这样沙威的世界在悲惨的自杀中结束,他的身体被他自己抛向了塞纳河涛涛的水流中。沙威的悲惨在于他不明白恩典是不配而得的,他用自己的律法和正义去要求每一个人,却没有一点的怜悯和爱心。把芳汀赶出工厂的那些工人和小领班也是如此,她们自己本身就是败坏不堪,却不能容忍芳汀的存在。整个社会环境就是在那样外表律法主义森严,实则人心缺乏恩典和爱。怪不得会有这一系列的变革,电影中结尾唱起革命歌曲中我好像看到了期待的另一个世界,是有祂的爱和恩典所充满的世界,没有愤恨,没有嫉妒,没有贪婪,没有自以为义的冷漠……
在故事的结尾,马利奥跟珂赛特说:“你的父亲是位圣人。”一位做了十九年牢狱之徒的囚犯,一位在外逃生多年的逃犯,临终却被称为“圣人”,冉阿让的生命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给身边的人留下了如何深远的影响呢?这是沙威所不能明白的。也正是因为沙威不明白这恩典,不接受这恩典,所以他成就了悲惨世界中的悲惨,而冉阿让的生命使悲惨世界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篇5: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之前没有读过《悲惨世界》这本书,没有看过它的音乐剧,但在老师跟我们播放的前几天在街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时,就非常想去看(后来因为没时间而错过了)。父母不解,我说我最近就是特别喜欢看悲剧点的东西,尤其是那种社会的问题带来某个人身上的悲剧。有这种想法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很迷《饥饿游戏》这套书,讲的就是由于政府不良的统治,导致各区人民难以生存而开始起义,政府为了制止这种情况,于是就从每区每年选出两名青少年,一男一女,共二十四位,在战斗场里拼搏至死,最后只有一名胜利者。这部书就是就是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还有造成的悲剧。因为以前很少受到这样的震撼,它让我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多美好。看了那些悲剧人物后,自己面对的许多困难好像都不算什么了。但这套书带给自己的震撼比上世界名家雨果的名著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感谢我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它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预测的还要好看首先说电影一开始的场景与音乐就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们在海浪的拍打下艰难的拖着船,一句句低沉却有力的“look down”表现出了他们心中的怨恨、不满,但却又无奈。这部电影要是不是音乐电影,角色们的心理和情感还真就不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音乐相对文字,确实能带给人们心灵上更好的沟通与触动。
同开头,电影中的几次群体歌唱也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关起来的百姓,满大街由于饥饿而乞讨的乞丐,“look down”这个旋律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每次听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烧,那同时蕴藏的力量也让人惊叹。但苛刻的法律让那些贵族与官员、警察几乎失去了怜悯心。
然后再说说主角们吧。冉阿让那颗由于长期被人们唾弃而变得坚硬的心,再加上对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后,还是想偷走银器。但在被抓住后,教父帮他圆谎,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暂的'纠结后,终于被感化了。他要为自己赎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赛特而变得有了些许依靠,些许幸福。为了她,他做什么都行,因为是她让他的世界变得美好,有希望,有了爱。最后他在教堂终于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们的这一生过得都太过艰难痛苦,颠沛流离,只有死后才能安息。看到这儿,眼泪止不住的留下来。
芳汀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被背弃,艰难地抚养着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艰难的处境,被糟蹋地严重的她,不得不说,还是有着常人没有的气质。也许是那强烈让孩子活下去的决心,也许是曾经幸福的生活,也许是曾经梦想过的美好生活,让她的心灵与众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个字都足够让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经的梦有多么美好, 如今的生活却如地狱。骨瘦如柴的芳汀,终于在把女儿的托付给冉阿让后,离开了这地狱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开始虽看似是个铁心肠的角色,但如冉阿让所说,他也只是在进他的职责。从小就被严苛的法律与监狱的环境所熏陶,有一颗铁石心肠也不是他的错,其实他也是悲惨的不是吗?但这铁石心肠也不是铁到了底,他还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动,救赎。两次可以轻易地杀死冉阿让时,却因为对无辜者的同情与对冉阿让不顾自己而去拯救别人的举动的感动,放下了枪。也许他被一次次的感动后,也意识到了人性的伟大,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所以自杀。引用一位网友的话:“因为他是个值得钦佩的男人。到了最后,道义与职责在碰撞,他不得不选择一条不归的路。放走了冉阿让,他无法面对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无法面对良心。他作出了选择,却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沙威的伟大之处。”再想想看他看到起义队伍中牺牲的小男孩时,尽管他曾经让自己暴露身份,但还是由于对这个幼小生命的勇敢牺牲感到无比敬佩与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别在了他的胸前。
柯赛特的生活与所有人比起来是最幸福的。她遗传了母亲所有优点,精致的面孔,与众不同的气质,包括童年时保存的对美好生活希望……她与马里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尘世获得幸福的人。的确,这部电影需要这么个“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让芳汀安心离去,能让冉阿让赎回他的罪过,轻松些地离去。同时,马里尤斯的存活也给革命之火留下了纪念,让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后一刻获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许多人包括调皮却敢于在关键时刻牺牲的小男孩,被讽刺的黑心的餐馆老板与老板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现,为整个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贡献。
再说说电影内容以外的事。据说这部电影在其他地区广受欢迎后,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可能我们对纯文学的重视度还是需提高……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得知这部电影的声音都是现场录制,演员全都是凭真实唱功边演边唱。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各方面的实力时,也想到中国这样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厉害的实力派的艺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经典不成功的好像蛮多的……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但这种非商业性的电影,与纯实力派艺人的确需要鼓励,而不是只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电影,一股对原作者、导演、演员、所有工作人员的敬意油然而生……
篇6: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看过电影《悲惨世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很多的感想涌上心头。
还记得最早在大银幕上看到休叔当然是因为他的金刚狼,后来看到在致命魔术中看到他的表现也惊叹大长腿的出众的演技。单从人物刻画方面来说,休叔很好地演绎了一个从挣扎到新生,从背负责任到最后成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于电影因为不受舞台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绪在各处自然场景中得以放大,于是相比音乐剧仅靠声音传达情感,电影版的Valjean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内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监狱后在山间面对阳光时那种获得新生却又前途渺茫的感觉,后来走投无路红着双眼怒斥着这个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后来面对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时的悲愤,到最后临死前看着Cosette笑,然后对天上的Fantine说我完成了责任的那种交待了一生的解脱幸福感表现空间一旦被扩展,那么呈现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乐剧Valjean都无法表现的。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经的他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而后来的他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悲惨世界》打动人心灵深处的电影!
篇7: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悲惨世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电影中不同的'人物反映了当时法国各个阶层人民不同的生活命运。揭示了统治阶层级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歌颂了人性的丑与美。
主人公冉?阿让由于投了几块面包而沦为苦侵犯,过了9年牢狱生涯,再获自由。可是他一无所有,因为有前事处处受人排挤。这时慈祥的下福,淑女教孝那了他,并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善良。曾次他决心洗心革面。可仍是有苦侵犯的前科,四处碰壁,不为社会所接受。他化名为马德兰,成了一名市长,换在那坐落后的城市飞速发展 但为救一名被误认为是冉?啊让的人,再次现身,背逮捕入狱,在船上为救一个人,而掉入水中,在别人都认为他死了的时候,他收养了珂赛特后来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人们看到了他的身影,的战书,帮助伤员。
书中无处不休现雨果所呈上的人道主义雨果所希望世界是美的 是充满希望的他认为:即使是一个苦侵犯只要他明白了善与美,就能开华,哪怕他有着过错 心灵能获得赦免 得到自由。
要知道善良是做人的基础,人已德为先得以善为本失去了善,就失去了一切如果有了善良的心,变得一无所有,老天终究会森给你一切的。善带别人你会发现世界的美好感受,善良充满世界与人间,山就充满美酒得香与浓;爱像玫瑰的艳与丽,爱与善的结合是人间至高无上的情与美。
篇8:悲惨世界电影片段观后感
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篇9:初中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这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的爱没有冉阿让那样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爱也是随处可见的。还记得当你沮丧不已时那温暖的怀抱;当你激动万分时那热情的击掌;当你愤怒难堪时那理解的目光;当你骄傲自满时那严厉的皱眉…还记得那温暖的语言,友善的微笑,温柔的目光和那轻柔的拍抚…
社会需要爱,世界需要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爱、善良、和睦、光明
比草原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爱。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经的他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而后来的他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篇10:初中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开头夜晚里冉阿让走投无路,最后敲开了神父的门,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贵宾一样款待他,用最好的饭菜,唯一的银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让。冉阿让却在深夜里将银餐具偷走,神父不仅没有责怪他,还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给他的,还给了他两个银烛台。这成了冉阿让改过自新的转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 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银餐具,赎回了冉阿让的灵魂,让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会去责怪,而是用爱感化了冉阿让冰冻的灵魂,如果他也像别人一样将他送进监狱,那么冉阿让还是那个无恶不作的坏人,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样,少一点责备,用自己的爱对待每一个人,让世界多一点感动,少一点仇恨和黑暗。
学会变通电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让,可他在前面冉阿让救他于危难之间意识到了冉阿让已经从之前的囚犯变成了一个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释放了冉阿让,却因为自己执法公正的信念而选择投河自尽。
沙威所秉持正义限制在了法律当中,过于死板。而冉阿让的种种善行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观念,最后选择了自杀。也许他不是一个坏人,只是没学会变通,只是死板地执行公事并且过于固执。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学会变通,多方面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可固执己见。
篇11:高中生《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看过电影《悲惨世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很多的感想涌上心头。
还记得最早在大银幕上看到休叔当然是因为他的金刚狼,后来看到在致命魔术中看到他的表现也惊叹大长腿的出众的演技。单从人物刻画方面来说,休叔很好地演绎了一个从挣扎到新生,从背负责任到最后成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于电影因为不受舞台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绪在各处自然场景中得以放大,于是相比音乐剧仅靠声音传达情感,电影版的Valjean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内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监狱后在山间面对阳光时那种获得新生却又前途渺茫的感觉,后来走投无路红着双眼怒斥着这个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后来面对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时的悲愤,到最后临死前看着Cosette笑,然后对天上的Fantine说我完成了责任的那种交待了一生的解脱幸福感表现空间一旦被扩展,那么呈现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乐剧Valjean都无法表现的。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经的他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而后来的他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篇12:高中生《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悲惨世界》讲的是一名叫冉阿让的囚徒终获自由,却受人鄙视,衣食无着,受到好心主教的关照。因为他有前科,好意被人误解,最终被捕,却机智逃脱。后来,冉阿让又在法国大革命战场上奋斗,结果劳累过度而死。
纵观冉阿让一生,你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懂得感恩,乐于助人,诚实善良,奉献自己的人。说他懂得感恩,是因为他曾为帮助过他而已逝世的主教作祈祷;说他乐于助人,是因为他为法国穷苦百姓捐助100万多法郎,并为萍水相逢的贫苦女人找到女儿将其抚养长大;说他诚实善良,是因为他得知一个不相识老头被当做冉阿让判刑,不惜放弃市长职位为老人顶罪;说他奉献自己,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做事,却不要求他人回报。
不过让我疑惑的是,这样一个老好人怎是个重刑犯?他应该比那些官员更高尚!略加思考,我得出了答案:原因就在于当时统治阶级太苛刻,互相倾轧,上行下效,导致人民贫困。穷不行了,偷!冉阿让就是饥肠辘辘,偷块面包被判。
从冉阿让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比如,感恩他人。要知道,我昨天还因为妈妈没满足我的一个要求对她大发脾气呢!如今想来,真是不该呀,如果对父母都这么苛刻,更别提无怨无悔为他人无私奉献了。
我合上了书,可这本《悲惨世界》似乎还在向我倾诉当年如歌如泣的伟大的历史……
篇13:高中生《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冉阿让因为要抚养外甥,偷了人家的面包,被判了5年徒刑,又因为越狱刑期追加到19年。好不容易熬过来了,假释出狱,却又要按规定的日程表做人,成为一名被管制分子,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的身上。他的心态极其扭曲,仇视不公平的社会和不公正的法律。假释潜逃,隐姓埋名,埋头苦干,终于成为老板,直至当上市长,人生旅途艰辛不予言表。这时的冉阿让世界观已经得到改造,对社会的认识得到升华,对下层社会充满同情。
影片通过冉阿让与警察沙威两人的感情纠集,展现了人生发展的细微转换过程。一个充满仇恨、性格凶狠而孤僻的冉阿让,在米里哀主教的点化下,变成了一个慈善、理解、可亲可爱的人。同样,一个刻板、世俗、固执,与民众为敌的沙威,在冉阿让宽容、仁慈、博爱精神和行动影响下,对自己的种种行为有所醒悟。十九世纪除的法国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转换的社会,封建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广大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推翻封建阶级统治,先后发生了多次革命,当权者不断更替,社会动荡不断。影片描写的情景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在对待劳改犯以及假释后人的成见,仿佛就在眼前,我国在1949年----1976年实行的制度与之如出一辙。沙威趾高气扬的对(冉阿让)在狱中讲的那段话,激起了冉阿让的极端不平,就因为偷了一块面包,遭到如此下场,怎么会使他心平气和,接受改造,顺应现有的社会社会制度?可想而知,在中国当时又有多少人对社会充满了仇恨,相差了一个多世纪,对社会的管理和认识提高了多少?
冉阿让的转变也是有一个过程的。19年的劳役并没有使他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人,相反,他变成了一个劣迹斑斑的坏人。出狱后,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做坏事。米里哀主教是第一个感化他的人,主教的真诚和教化,激发了冉阿让内心深处原始的良知,促使他开始走上正道。影片没有描述他7年中的转变过程,但可以想象,冉阿让不会在走出教主家门的时候世界观就得到了彻底的改造。可以设想,冉阿让接受了教主给他的银器和钱,隐姓埋名,埋头苦干,一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一点点积累资金,通过自己的理财能力,把作坊一点点做大,最后成为工厂的老板。然后,通过自己的实力,开展慈善活动,影响社会,赢得上层社会的广泛认可,最终当上市长。冉阿让步入上层社会,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平民百姓,这就决定了他同情底层民众,支持社会变革,最终回归平民的结局。
冉阿让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不平凡的。影片通过冉阿让的结局,揭示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悲惨世界,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同时,影片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不管如何变化,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一个人活着,总要向社会做一个交代,不苛求每个人都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但应该多做善事。冉阿让抚养的珂赛特代表了社会的一整代人,这代人还会容忍悲惨世界延续下去吗?冉阿让已经看不到以后的世界了。今天,我们观看了影片,回眸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冷静地关注当今世界的演变。
篇14:七年级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感谢我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它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预测的还要好看首先说电影一开始的场景与音乐就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们在海浪的拍打下艰难的拖着船,一句句低沉却有力的“look down”表现出了他们心中的怨恨、不满,但却又无奈。这部电影要是不是音乐电影,角色们的心理和情感还真就不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音乐相对文字,确实能带给人们心灵上更好的沟通与触动。
同开头,电影中的几次群体歌唱也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关起来的百姓,满大街由于饥饿而乞讨的乞丐,“look down”这个旋律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每次听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烧,那同时蕴藏的力量也让人惊叹。但苛刻的法律让那些贵族与官员、警察几乎失去了怜悯心。
然后再说说主角们吧。冉阿让那颗由于长期被人们唾弃而变得坚硬的心,再加上对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后,还是想偷走银器。但在被抓住后,教父帮他圆谎,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暂的'纠结后,终于被感化了。他要为自己赎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赛特而变得有了些许依靠,些许幸福。为了她,他做什么都行,因为是她让他的世界变得美好,有希望,有了爱。最后他在教堂终于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们的这一生过得都太过艰难痛苦,颠沛流离,只有死后才能安息。看到这儿,眼泪止不住的留下来。
芳汀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被背弃,艰难地抚养着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艰难的处境,被糟蹋地严重的她,不得不说,还是有着常人没有的气质。也许是那强烈让孩子活下去的决心,也许是曾经幸福的生活,也许是曾经梦想过的美好生活,让她的心灵与众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个字都足够让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经的梦有多么美好, 如今的生活却如地狱。骨瘦如柴的芳汀,终于在把女儿的托付给冉阿让后,离开了这地狱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开始虽看似是个铁心肠的角色,但如冉阿让所说,他也只是在进他的职责。从小就被严苛的法律与监狱的环境所熏陶,有一颗铁石心肠也不是他的错,其实他也是悲惨的不是吗?但这铁石心肠也不是铁到了底,他还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动,救赎。两次可以轻易地杀死冉阿让时,却因为对无辜者的同情与对冉阿让不顾自己而去拯救别人的举动的感动,放下了枪。也许他被一次次的感动后,也意识到了人性的伟大,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所以自杀。引用一位网友的话:“因为他是个值得钦佩的男人。到了最后,道义与职责在碰撞,他不得不选择一条不归的路。放走了冉阿让,他无法面对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无法面对良心。他作出了选择,却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沙威的伟大之处。”再想想看他看到起义队伍中牺牲的小男孩时,尽管他曾经让自己暴露身份,但还是由于对这个幼小生命的勇敢牺牲感到无比敬佩与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别在了他的胸前。
柯赛特的生活与所有人比起来是最幸福的。她遗传了母亲所有优点,精致的面孔,与众不同的气质,包括童年时保存的对美好生活希望……她与马里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尘世获得幸福的人。的确,这部电影需要这么个“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让芳汀安心离去,能让冉阿让赎回他的罪过,轻松些地离去。同时,马里尤斯的存活也给革命之火留下了纪念,让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后一刻获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许多人包括调皮却敢于在关键时刻牺牲的小男孩,被讽刺的黑心的餐馆老板与老板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现,为整个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贡献。
再说说电影内容以外的事。据说这部电影在其他地区广受欢迎后,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可能我们对纯文学的重视度还是需提高……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得知这部电影的声音都是现场录制,演员全都是凭真实唱功边演边唱。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各方面的实力时,也想到中国这样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厉害的实力派的艺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经典不成功的好像蛮多的……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但这种非商业性的电影,与纯实力派艺人的确需要鼓励,而不是只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电影,一股对原作者、导演、演员、所有工作人员的敬意油然而生……
篇15: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语
The author Hugo is a French romantic writer. His theme is diversiform, momentum majestic letrers, expression of rich and colorful,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 fiction has produc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But this “pathetic world” is the author of a masterpiece in, fully embodies the Hugo art style. First this title, total feel it too sad, but after reading the complete department, but deeply realized shocking.
Hero valjean was once a labor make, because take a piece of bread while in prison under 19 years of toil. When he came out from prison, as a homeless guantum dogs like by others, everywhere spit on. This makes him slid to the edge of the life, full of resentment and pain. Just then, a benevolent bishop saved him, and changed his life ・ ・ ・
I think everybody makes mistakes, but when the hero after prison, still expect others to repel, leading to the valjean heart only rage and pain, so when bishops want to help him, though he filled the grateful for the bishop, yet still stole the bishop of things, but not only not blame at his bishop, but rather to something given valjean, I think, which also includes a single heart of kindness and trust. Later, valjean became like bishop same person, although helped many people, but still be some selfish people think is to benefit and do good, again and again, and when these auteurs he who difficulties, valjean yet selflessly put out aid hand.
If, I'm valjean, when going to life again, yet still influenced by others, I will spurn pessimism, I hate all of this world, I will despair; When I received the bishop's trust and be good, but being misunderstanding, I think I won't they helping hand, when I am in danger when I think I won't have any aid others that single kind heart……
Human nature is great, we yearned for trust, actually has been deeply among which contains in the daily trifles. If you can in others need you, stretch out your hand, and don't need so many words, trust in this moment as dark clouds rise and the skies are clear out all the sad, have the warm sun shining on the mind. If everyone is full of trust between, so, this world will no longer “tragic”, and will be filled with laughter and joy.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语]
篇16: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
看电影似乎是谈恋爱的年轻人的专利,自从结婚以后我就很少走进电影院了。以前是孩子小没时间看,现在是电视、网络上的优秀影视剧多的看不过来。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电影院,看了一场音乐剧《悲惨世界》,顿时久违的那种来自高雅艺术的震撼瞬间传遍了全身。
在对人性的把握上,电影清晰地关照了人在善恶面前的抉择困难,不是无法选择,而是身不由己。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身陷囹圄,正当他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打算做一个恶人时,主教的善意却在悬崖边拉了他一马,让他回归到人性的自我救赎道路上。至于警探沙威,从一开始,他便是法律的严格守卫者,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但是最后在冉阿让的宽恕面前,他却愕然发现自己的一生竟然是恶的一生,难以释怀的他唯有用死来赎罪。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在作家的笔下有着夸张的戏剧性,但本质上都是人人要面对的哲学命题。电影中的唱段直抒胸臆,把人的彷徨、无助和苦难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所宣泄的情感和思考有着很强的刺透力。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芳汀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在电影中的戏份并不多,只是集中的一小段,但正是这有限的时间塑造了一个悲剧女性的楚楚动人的样态。海瑟薇从柔美的长发到剪短的碎发,从光滑的肌肤到脏黑的面庞,就在一夜间,一个年轻母亲的香消玉损的故事催人泪下。她的唱段唯美地抒发了曾经少女的思春情怀,但是在悲惨的世界里,男人的欺骗摧毁了她关于爱的梦和像梦一样的爱,其忧伤和悲哀弥漫在银幕上,久久不能散去。这个角色就像《白鹿原》中的小娥一样,看似是配角,其实是作品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最美的生命绽放。
此外,电影在摄影上很有特点,一开头的大俯拍镜头,营造了恢弘壮阔的气势,展现了古老巴黎的悠久面貌以及在这个环境下生活的众生的苦难景象。之后的大量远景镜头,将人物置于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和混乱的世态里,其孤独感油然倍增。每当单个人物面对镜头时,电影总是将脸部特写放在画面的左三分之一处或右三分之一处,恰好是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让人成为画面的一部分,而不是画面的中心。唯一的例外是在沙威准备跳河时,电影给了他一个脸部特写,位于画面的正中央,这是对他的这一行为的尊重。
尽管在这个版本之前,《悲惨世界》已经有了19个电影版本,最经典的是1935年的第一部,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它仍然有可被继续改编的空间,到了那时,再回头看汤姆・霍伯的版本,会有一个更合适的定位。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无疑是最华丽的一次创作,它所取得的成功既是电影的胜利,也是文学的胜利,还是音乐的胜利。
篇17: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
以前没怎么看明白《悲惨世界》到底讲的是什么,但是今天看明白了!当让阿让从劳改场出来后,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心中有的只有愤怒和戾气,而这些东西让他的心被黑暗蒙蔽,所以才会把主教的银器偷走,可是以德报怨的主教却拯救了让阿让的灵魂。当时的让阿让一定非常的迷惑和不明白,为什么主教非但没有追究责怪他,反而把烛台也送给了他。于是后来才有了一个活在悲惨的世界下却拥有真正灵魂的人。
与《国王的演讲》不同,汤姆霍伯这次搬上大银幕的是大文豪雨果的作品,名著的故事大家都烂熟于心,但是作为一部歌剧电影来说,还是太过于冷门,结果是,他揽盖了奥斯卡的一众奖项。2012年的时候,乔怀特也将一部名著搬上银幕,以音乐剧的形式,《安娜卡列尼娜》,进影院的人们都抱有太大期望,但却因为过于舞台化,还是稍稍有些失望的。所以我对这次的《悲惨世界》,稍稍有些怀疑。而进了影院看完,真心觉得,它是可以被写入影史的高水准制作。
《悲惨世界》通过冉阿让的后半生,将法国拿破仑统治的后期的各色人等和各种思想都展现出来,一片面包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这就是所谓的绝望吧。全篇给我最大震撼的,是安你海瑟薇的演技,让人震惊,而她也凭借此片拿到了最佳女配的小金人儿,但是如果没有苏珊大妈的歌声,她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演绎效果吧,I dreamed a dream, 海瑟薇一镜到底,一面流泪一面歌唱,歌声宛若一片风中破碎抖的残瓣,如泣如诉,锥心处,氤枳怕浠流水春去也的无奈悲戚。
这部戏让歌剧重新达到了巅峰,却非常考验人的耐性,对于只能听懂中文的我们来说,看下来全篇是很累的,不仅眼睛累,身心都会很疲惫吧,可是,脑海中却只剩下了“荡气回肠”四个字。为什么会累呢?因为音乐剧加深了影片的感情色彩,它让悲伤更悲伤,激愤更激愤。
那个时代的法国,充满着残酷和悲悯,破灭的梦想、失落的爱情、生命的牺牲、痛苦的革命和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其实中国的黄花岗也发生过这样事情,而且结局也一样,一群学生因为自己的理想和正义,纷纷涌上街头,可是反抗的势力永远没有镇压的势力强大,无论他们创造了多么伟大的历史作用,他们都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这也是雨果所要呈现给我们所谓绝望的悲惨世界吧。
《悲惨世界》算不上是纯正的好莱坞电影,它的制作方及主创中的大部分都是英国人,其严谨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古典文化氛围使得电影的整体制作极为精致,其所呈现的华丽并不是单一方面的突显,而是各个细节的完美结合。一是它的形式是电影、音乐和文学的三重结合,文学提供故事基础,电影塑造影像魅惑,音乐加强情感力量,从而达到多方面的高度;二是它在造型、摄影、布景等技术方面的极致细腻,打造了典型的视觉系的华美效果;三是它的演员融合了偶像与实力派的各路大牌,其整体表现收放得当,喜剧的夸张与悲剧的内敛有着很好的结合。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金球奖和奥斯卡颁奖季上大放光彩,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对于一部已经被改编了将近20次的作品来说实属不易。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