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楠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弟子规摘抄读书笔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弟子规摘抄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弟子规摘抄读书笔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的前身叫训蒙文,本来是教育小孩子用的,今天却成了企业培训的热门话题,有的企业不仅请老师讲,还要求员工全文背诵。这种现象说明企业对员工德育的重视,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职业素质提升的一个途径。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本应该由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在现实中是缺失的,弟子规中的诸多行为规范教育本应在孩童时代完成,然而这个时期,我们的孩子却在为应试教育而忙碌着,今天的教育重才轻德,企业为员工计、为自身计,也便不得不承担起重新教育的义务。
《弟子规》是讲如何做人的,对做人的要求,在企业里同样重要。比如孝,孝子在古时是备受推崇的,古时还有举孝廉的制度。今天企业在用人时同样重视德,推崇德才兼备,并把德放在首位。如果当老板得知某位员工是个孝子,会对其更加信任而敬重。反之,则可能对其有所戒备,甚至弃之不用。
品德好的员工,企业不需要花时间去教育他,更不必花精力去防止他做坏事,他们会自律。在企业里学习弟子规,一是可补人生修养之课,二是与职业化相融合,帮助员工提升职业修养,成为有利于社会、家庭、企业,并有利于个人的职业人士。这让我想起曾经给一家企业做咨询时,他们的文化中所提倡的五心原则,这几条原则已经大大超出了企业赢利的简单目的,而且都是对员工大有裨益的。其五心原则表达如下:
忠心—献给企业;
孝心—献给父母;
诚心—献给同事;
爱心—献给社会;
信心—留给自己。
具体来讲,在《弟子规》里强调,做人要懂规矩。规矩是什么?规矩就是角色定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表现出自己该表现的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企业这个道理是成立的,对个人也同样适用,做人做事需要原则、需要规矩。我们常看到一些素质过硬的老兵,即使脱下军装成为普通百姓,但在举手投足之间,依旧能现出军人的规范,这就是习惯,规矩已经成为方圆了。
《弟子规》出自民间,作者李毓秀,学历秀才,职业为私塾先生。李先生毕生研究儒学经典,为教学之需而做《弟子规》,并使其成为通俗易记的流行教材。其生活于民众之中,体验社会教化之需求,做《弟子规》将孔门儒学的精髓在凡人社会中落地,实为传承文化之大功。儒家思想绵延二千年有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一是因为其颠簸不破的真理,二是无数先贤将其继承发扬。李先生的功绩不禁让人想起宋代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篇2:弟子规摘抄读书笔记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这个作品是儿童的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全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阐述应该怎样待人处世,它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
我觉得《弟子规》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都该读的一本书,无论他的职业、年龄、性别。幼儿、中小学生应该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祖国的未来应该认真读一读,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做到了?现在的孩子们多为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视他们为宝贝,对他们人疼爱有加,但是他们对待父母如何呢?我想他们远不如父母对他们的爱。很多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当做理所应当,久而久之,他们很自私,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中国的80后大多已经成人,走向工作岗位,有的已经结婚有了孩子,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却过着“啃老”的生活。
走进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应该读《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无论你是在职场工作,还是在商海打拼,都应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那么他将没有朋友,久而久之会被社会唾弃,他的事业会跌倒低谷。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应该读《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你有这种思想境界,那你就是圣人了。
读完《弟子规》,我有一些惊讶,发现我有很多错误的做法,于是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决定再仔细研读它,以它的观点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以它的观点作为我的做人准则。我会将它推荐给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学生,让他们也接受的一次思想的洗礼。
篇3:弟子规摘抄读书笔记
上学期,在我们学校教学楼底楼的墙面上布置了板面《弟子规》。读完《弟子规》我被它所震撼,原来中国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得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到现在才真正认识《弟子规》,以前只是有所耳闻。通读之后,我感慨万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然而现在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的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篇4:弟子规摘抄读书笔记
最近一直在和学生一起诵读《弟子规》。其实,它的内容不多,主要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个部分,语言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简单的道理,越读越让人觉得它的深刻,它的博大。下面是读了入则孝之后我的一点思考。
“入则孝”这一部分讲了做子女的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是,正是这些最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却往往是做的不够好。我们都说“百善孝为先”,对于一个人来说,孝是根本,孝是德行的根本。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人,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那你还能指望他对谁好?对谁真诚?
所以,应该用《弟子规》来教育每一个人,犹其是用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孩子。把这些都落实到每一个行动中去。
《弟子规》里阐述的道理都是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道理,但正因为它是最简单的,所以它也是最根本的。它所要的,绝对不是让我们表面上去做这件事情、这个动作,而是通过做这些简单的小事情,去影响、培养一个人思想最深处的东西。一旦这种思想形成了,在人的心里扎了根,它将成为人心里最根本的原则,成为人心中的那秆称,它将指导、影响这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这些是大人才能理解的。
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来说,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跟他们谈什么思想、观念,这些他们都不懂。我们要做的就是以身示范,引导他们去做,培养他们的这种习惯。只要他从小养成了这种习惯,就会在他的潜意识中起到作用,就像种下一颗“善”的种子,随着他年龄、知识、人生阅历的增长,这颗种子就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个时候,他不但知道应该如何孝敬父母,也会知道应该如何与朋友、同事交往,如何处理所有的社会关系。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人生,同时也对周围的人产生正面影响,对别人有所帮助。作文
篇5:弟子规读书笔记
今年12月份以来,我公司开展了《弟子规》学习交流活动,各位员工都受益良多,今天小编整理一下公司员工小冉的《弟子规》读后感与大家一起谈论。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规范、道理;做人应知的规范,应知的道理。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百善孝为先,弟子规首先阐述了如何尽孝。在“入则孝”这一节中,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依稀记得曾经的我因为心里的小小叛逆,却美其名曰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选择远离父母,同时也摒弃了他们给我规划的人生道路。
我常常觉得和他们有隔阂、有代沟。对于他们的话,总是默默地听着心里却不以为然。然而,当我步入了社会,孤身在外,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才开始为当初想要挣脱父母的怀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想法而后悔。曾经在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时,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一条能够预见未来的路,总好过现在的不知所措。当我慢慢的发现,仅仅是陪伴父母这件小事想要做到却并不容易时,我开始害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会成为我多年后的遗憾和无奈。
很多人都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入则孝”恰恰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并非一时之念想。所以以后我们要心怀对父母的感恩,将孝心落实到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上,这样就不会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为难和悔不当初的感叹。
篇6:《弟子规》读书笔记
暑假里,我详细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弟子规》是一本很适合儿童启蒙的书籍。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礼仪,时常粗言暴行相向,我想每个人读了这本书,都会有深刻的反省吧!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意思是:我们借别人东西,用完了或是约定的时间到了,就应归还。以后再有急用,即使向他求援,他也不肯借给我了。
这令我想起在三年级的暑假里,我经常到邻居家里玩。有一次,她买了一个小熊玩偶,我一看,呀!还真漂亮!我目不转睛地打量着它,黑葡萄般的眼睛,小巧的鼻子,还有月亮弯似的嘴巴,再配上淡淡的橙色的毛色,真是可爱极了!我心想:要不让她借我几天,回去让妹妹看看,她肯定会喜欢的!于是,我对她说;“你的小熊玩偶能不能借我二天?”她犹豫了一会儿,说:“好吧,你过二天再还给我。”于是,她把那小熊递给了我。我把它带回去后,妹妹马上就喜欢上了这个小熊,整天陪着它玩游戏,还定时喂它“吃饭、洗澡、哄它睡觉”呢!妈妈夸我真懂事,我乐得像吃了开心果似的,在这二天里,妹妹也不会吵闹。到了还小熊的时间了,我向妹妹要,可她却不肯,我只好让她再玩多一天,希望朋友不会介意。第二天,朋友亲自来我家向我要小熊,我只能把妹妹手中的小熊抢走,还给她之后,她马上就走了。然后,妹妹每天都吵着要那个小熊,妈妈又骂我说我没有带好妹妹,我只有试着再向邻居借小熊,但是,不管我怎么求她都借不到这个小熊了。
读了《弟子规》后,我后悔极了,我从中体会到借了别人的东西就要及时还,不然别人以后也不会相信你了,即使没及时也要提前向别人解释清楚才行。
篇7:《弟子规》读书笔记
学校近日举行了“国学经典朗诵活动”,我有幸阅读了中国远祖着作——《弟子规》。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顺父母和诚实守信这两个道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掀开《弟子规》的扉页,这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时,人们已经懂了“百德孝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们却对父母横蛮无理,应对父母的热切呼唤,我们却不理不睬;应对父母的再三交代,我们只是口头答应,却迟迟不肯动身;应对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并非虚心理解,反而强词夺理……为此,我们应在“孝”上下苦功,尽量做到“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做人不仅仅要孝顺父母,还要诚实守信。这在《弟子规》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其意思是: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必须要遵守承诺,没有本事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的确,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十分讲究诚信,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着“轻诺必寡信”的忠告;坚持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经过这次活动,我不仅仅对《弟子规》有了认识,还树立了新的人生观。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应当严以律己,做一个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和知书达礼的人。
篇8:《弟子规》读书笔记
我利用了暑假时间详细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感悟很深。我发现,宣扬《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时对家庭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的助益。
《弟子规》分别是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部分。以下是我阅读后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如何教孩子做人呢?这一段讲的是总的原则,后面还会具体事情具体说。总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现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现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细细品味。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当前,西方观和影视节目中一些不健康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太多,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一起去认识“礼仪之邦”的内涵,我觉得这次学习弟子规非常有必要,很有意义
我利用了暑假时间详细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感悟很深。我发现,宣扬《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时对家庭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的助益。
《弟子规》分别是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部分。以下是我阅读后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如何教孩子做人呢?这一段讲的是总的原则,后面还会具体事情具体说。总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现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现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篇9:《弟子规》读书笔记
读了《弟子规》我懂得了父母叫时要立即回应不能慢慢腾腾,父母要我们做事是不能托辞拒绝,认真听父母的教训,改正错误。也懂得了不要因为错虽小就故意去犯,不要因为东西不值钱就随便拿走,那会让父母伤心难过,是不孝,以父母的喜好而喜好,父母不喜欢的尽量不做,更不能做有违道德的事,让父母蒙羞、我知道了从现在开始热爱生活,最爱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这种爱才应该是理性而又深稳的爱,,我想,付之行动,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做人的最根本是从一个孝字开始的,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才会知道回馈,报答我一定好好学习,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篇10:《弟子规》读书笔记
《弟子规》共分为总叙及其它七大部份,分别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规范和礼仪,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学习它首先对孩子们是必需的,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祖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厚德则中国才会更加兴旺发达。尤其是德,如果孩子没有德,纵然他(她)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将来也未必会成为社会的栋梁。其次,作为大人,学习《弟子规》也是大有脾益的。
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好孩子,俗话讲“打铁尚得自身硬”,何况是为人师长。而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社会普遍强调和遵循的都是急功近利型的竞争模式和发展思路。若以这个作为行为准则,有利可图的,大家就争先恐后、趋之若鹜;没名没份的,大家都退避三舍、恐及其身。那么久而久之,在利益面前人们将道亦无道;大而推之,则国将不国。
所以就大人和孩子一块学习《弟子规》来说,我觉得倒不失为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不断进步的有益尝试。大人自己通过学习和力行《弟子规》,每一条都和孩子一起学,一起做,不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大人都坚持原则不动摇。久而久之,孩子必将在学习生活、待人接物和尊老爱幼等方面有一个可人的进步。
篇11:《弟子规》读书笔记
《弟子规》主要教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主讲的刘老师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刘老师的话使我受益匪浅。它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
听了在讲座后,我明白了“三位”母亲的辛苦、伟大。
生育之母
百善孝为先,我们几乎无时无刻在感受着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像人一样活的自然,而我们也自然地把这种爱想得理所当然,父母若有些不顺自己的心意,就会莫名其妙的大动肝火。其中刘老师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总是和妈妈顶嘴,他的爸爸就告诉他,如果你能做到:38周内不做剧烈运动,不去旅游,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并在肚子上放一颗篮球,上学、放学、吃饭、上厕所、写作业……然后,我再打上你48小时,你才有资格和你妈妈顶嘴。因为你妈妈在生你的之前,不能跑步、不能去游玩、不能吃太冷、太辣的食物。还要挺着个大肚子,这样生活起来有多辛苦,甚至在生病的时候还要忍着病痛,不能吃药,怕会刺激到胎儿。而在生你的时候,还会经历很多痛苦,再分娩的时候,医生拿刀在肚子里割,是多么痛苦啊!那个小孩听了,说:“我做不到,我马上跟妈妈道歉。”母亲十月怀胎让我们得以生活在这美妙的世界……我们这寸草之心又怎能回报?孝心是不求回报的,我们应该要想当初父母为我们无私付出一样对父母默默答谢、感恩,正如书中所说的,听父母话、为父母争光、不让父母担忧,皆是孝。孝心简简单单、真真实实,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好似温水一般,暖父母心田,解父母只忧愁。
教育之母
老师是一个园丁,奉献了自己,培育了我们;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您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可却丝毫不需要回报。是您,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点燃了希望的火花;是您,给了我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您,教会了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本领。老师,谢谢您!老师,您辛苦了!
利益之母
刘老师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多有钱,没有利益的创造者,也不可能完美的生活。没有建筑师,也不会有房子;没有木匠,也不会有家具;没有清洁工,也不会有我们干净的家园;没有裁缝,也不会有我们漂亮的衣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各行各业的状元,才会有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弟子规》这部论典告诉我们:只有做到“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六种“德”以后,再去“有余力,则学文”具备“才”,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它使我懂得了:人活着就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做一个道德高尚、有修养、学识渊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篇12:《弟子规》读书笔记
今天,再次认真阅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一章,让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基本原则。每天里,爸爸辛勤地工作、拼命地挣钱;妈妈接我上学放学、洗衣做饭忙个不停。学校离家约十里地,一天四个来回,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来暑往,我从未迟到过,而是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帮同学开门、收发作业。父母如此的辛苦操劳就是为了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我七岁了,在爷爷眼里,我已经是一个懂事的大孩子了,所以我要理解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
我一定努力学习,好好的孝敬二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以此慰藉我那颗感恩的心。我一定认真聆听你们的教诲,改正自己的不足、知难而进,做一个你们引以为荣的宝贝。
篇13:《弟子规》读书笔记
坐上木椅,随意地拿出一本《弟子规》,轻轻地翻开一页。飘逸洁白的纸张上,一串端正方圆的字跳动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它们喊着口令,踏着方步,走进了我的内心,高喊着;“你做到了吗?”我,做到了吗?我有些底气不足,是心虚的表现吧!生活中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掠过。扪心自问,似乎在成长这条五彩路上,我确实没有做到。
“父母呼,应勿缓”。妈妈的大嗓门又唠叨起来:“快过来!”“嗯。”我懒洋洋地应着,手里仍拿着书,嘴里仍旧嚼着饼干,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不知过了多久,“唉,真好看!”我终于放下了书,这才想起去厨房看看。可一看,妈妈早把菜端到了桌上,正怒气冲冲地看着我呢。哦,“父母呼,应勿缓”。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早晨。我开心地呼吸着空气,身边的风铃草摇曳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快帮我去超市买包盐!”唉,差点忘了还有妈妈唠叨的摧残。我心中的金色大门轰然倒塌。我有些恼怒,装作没听见,直奔洗手间“避难”。外面的动静渐渐小了下来,我探头探脑地从门后钻出来。蹑手蹑脚地爬出来。像只小老鼠一样东瞅瞅,西望望。在确定安全以后,我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厨房里,妈妈还在忙碌着,锅碗瓢盆碰撞着,清脆的叮当声回荡在厨房里。桌上放着一包盐,面条的香味从厨房里一阵阵的飘出来。我正准备悄悄地走开,妈妈像是察觉到什么似的,猛的一回头,我的身影暴露在她的视线里。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正准备接受一场唾沫大战。一抬头,我横起来的心又软了下来-------妈妈的眼神有些失望,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我突然有些触动,心里似乎有什么裂开了。“父母命,行勿懒”是不是心中早已习惯了做反面教材?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的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这两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诗意早已存在脑中,可是否注入心中?“你快来看看,这么粗心,计算题错了这么多。”妈妈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这次的唠叨似乎不再让人厌烦,倒像是对我的原谅和鼓励。我张了张口,又下意识地闭上了。嘴边本带着厌倦的话语迅速变成了一句诚恳地认错:“知道了!妈妈。下一次会注意的!”妈妈似乎有些奇怪:“今天态度怎么这么好?赞一个!”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却如春风一般拨动了我的心,泛起了一丝丝涟漪。原来并不如书中的话所说,我们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因为只要用心改变自己,生活也会因为你的进步而变得美好。孝,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我又拿起《弟子规》,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只是这次,它不再是一部经典书籍,而是一册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引导之书。“沙沙”,书页翻动的声音回荡在房间里,那么轻柔,那么美妙……
篇14:《弟子规》读书笔记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深有感触。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自我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在《弟子规》众多经典名句当中,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可是,却没有做到友爱自我的兄弟姐妹。一次,妈妈买了一些零食回来,妹妹正在做作业,并不明白有吃的,于是,我自个儿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结果,妹妹做完作业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号啕大哭,我还不以为然,昂着头,兴高采烈地玩电脑去了。还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场滑旱冰,表弟不细心摔倒了,手脱了臼,大哭大嚷着要回去。我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旱冰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责骂表弟,说他是懦夫、毛毛虫等弱不禁风、经受不了风雨的事物。此刻想起这些事来,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来说吧:孔融在四岁时,家人买梨给他治疮,可孔融觉得自我应当关爱关心自我的人,便将大梨让给了别人,自我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学习,更加关爱自我的兄弟姐妹,处处想到他们,有好的东西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而他们有困难时,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时,也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和他们共同开心,共同忧伤,团结互助。
今后,我必须会做到“首孝弟,次谨信”,与亲人共处一片蓝天,互相关爱帮忙。而《弟子规》也将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
篇15:《弟子规》读书笔记
教育无小事,他不光只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将其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心为孩子着想,用一双敏锐智慧的双眼观察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先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用真诚的心唤醒孩子本善的心,让他们顺着天性幸福成长。
但,苟不教,性乃迁,顺“天性”而非“个性”,这两个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其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无私利他,一个自私自利。所以,要从小给孩子灌输正知正念,培养浩然正气,为自己培福积福,再造福,那么,他的晚年必定是幸福圆满的。人生最难得的莫过于此。
让末学跟孩子一起努力,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向幸福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