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不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希望大家喜欢!

篇1: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B: Ok. 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B: All right. 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see you later.
A: see you 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 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B: Sorry, I don’t know. Ask him, he may know.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C: It’s over there. Walk along the road, and 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right. Then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 It’s about 15 kilometres away. You had better take a bus.
A: Which number do I need, please.
C: I think you need a number 12.
A: Thank a lot.
C: Not at all.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 /she’s on duty
Are you /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uty today.
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如下句子:
It’s time to
swim
go home
have a rest
go shopping
have a cap of ten
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篇2: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1] [2] [3]
篇3: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了一些体会.
作 者:周存娟 作者单位:单县高韦庄中学,山东,单县,27432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造性思维 比较法 联想法篇4:浅谈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本文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从培养创造动机,善待创造性行为,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人格等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 者:应于雯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初中 刊 名:中等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ZHONGDENG ZHIYE JIAOYU 年,卷(期):2007 “”(35) 分类号:H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概念 特点 培养篇5: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摘要: 本文认为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情绪问题,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并以新的视觉和高度,从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心理免疫 归因训练 动机内化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在英语学习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特别是小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这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心理疏导 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就会构成人们常说的“情绪结”,对学习起妨碍作用。调控消极情绪,使之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减弱、降低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情绪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具有两极性,即积极性的增力和消极性的减力。课堂上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力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核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学习情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笔者曾协同课题组老师一起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对108名四、五年级的学生作了难度相同的对话操练,分四组进行。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操练不予评论,其余三组中,甲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由主试宣布受表扬儿童的名字,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它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兴趣倍增,口语能力强),受训斥组其次,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从这一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德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茅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动爱玩、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多采用游戏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手段,让他们在又说又唱、又蹦又跳中学习,他们就必然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这样我们既“把马儿牵到了河边,又可以让他们愿意喝水”。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差生”),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操练对话的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语歌,表演对话等,使学生有新异感,由高兴、喜悦到产生对外语学习的[1] [2] [3] [4] [5] [6]
篇6: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得到发展.如何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科学方法.
作 者:蒋虹 作者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5 关键词:创新思维 英语教学 激发潜能篇7: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摘要: 本文认为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情绪问题,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并以新的视觉和高度,从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三个方面来论述。关键词: 心理疏导 心理免疫 归因训练 动机内化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在英语学习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特别是小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这三个方面来实现。一、心理疏导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就会构成人们常说的“情绪结”,对学习起妨碍作用。调控消极情绪,使之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减弱、降低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情绪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具有两极性,即积极性的增力和消极性的减力。课堂上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力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核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学习情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笔者曾协同课题组老师一起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对108名四、五年级的学生作了难度相同的对话操练,分四组进行。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操练不予评论,其余三组中,甲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由主试宣布受表扬儿童的名字,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它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兴趣倍增,口语能力强),受训斥组其次,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从这一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动爱玩、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多采用游戏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手段,让他们在又说又唱、又蹦又跳中学习,他们就必然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这样我们既“把马儿牵到了河边,又可以让他们愿意喝水”。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差生”),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操练对话的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语歌,表演对话等,使学生有新异感,由高兴、喜悦到产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唱英文歌曲 一首首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儿童英语歌曲能够磁石般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大培养了他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并保持了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开始就通过唱I can say my ABC,学生很快就轻松愉快地学会26个字母;一首Happy Birthday ,会使孩子们很快体验到学英语的“成就感”而激动不已;一首Follow Me使孩子们一边唱一边做韵律操时,心情舒畅,快乐无比;教诵英文小诗或童谣 童谣和小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极易上口,节奏感强,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又能培养积极情绪,扩大语言信息的输入,深受他们的喜欢。尤其是那些动作性强的小诗,是小学生学习英语极好的入门学习内容。如:One , two , how do you do ? Three , four , open the door . Five , six , pick up sticks . Seven , eight , sit up straight . Nine , ten , take out your pen .讲英语故事 讲英语故事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带领他们进入各种梦幻般的美好世界,从而使英语带上一种神奇的艺术色彩和魅力,使他们永远对它保持新奇感,永远被它所吸引,起到了维护积极情绪之作用。演英语短剧 在学习了一些英语故事(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之后,笔者在此基础上将它们改编成一个个小短剧让学生演(老师当导演)。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起来兴趣盎然、轻松愉快、情绪高涨。其实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训练和模仿别人谈话,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语言,而且学会了怎样使用语言。(如:“拔萝卜”的故事人人知道,故事中的句型又不很难,像 “What a big turnip ! Oh, it’s too big . I can’t pull it up . Come on , my friends . Please help me . We’re coming ! One , two , three , pull ! I’m strong . Let me help you !”在操练表演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对一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培养,多给他们机会,在语气、语调上加以适当的夸张,而且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表演故事的乐趣。这样一来他们还盼望着下节课还能有机会表演呢!)因此,我们在积极情绪的培养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并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笔者对本校四年级52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在问及“喜欢不喜欢英语课”时, 52位学生全都表示“喜欢”。当问他们为什么对英语学科有兴趣时,他们的回答是“英语课很有味道的”。这不难看出:积极情绪的培养给小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当然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培养积极情绪的同时要适时采用“心理免疫”机制进行心理疏导:当学生在学习经受挫折、失败、体验焦虑时,要启动其心理免疫机制,减少焦虑。主要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辩护”,即:(1)泛化。要求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学会自我安慰。(如:在操练句型 “What’s …plus …?”的过程中, 1-10以内的数字学生们反应很快,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情绪,几乎全体同学都有满足感、成功感。但当老师亮出牌上的数字在20-90以内时,仅有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在挑战自己,发言勇跃,正确率也较高。但尚有一部分学生就坐着不敢动口了。因为他们还在一个一个排数,人家已经回答完了,而他们尚未反应过来。他们感到无助,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此时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示他们只要平时多用英语数数,熟练了你的反应也快,你也跟他们一样一定能正确回答。因此,要求学生认识到遇到困难只要能加油,并做出努力是一定能成功的。)(2)弱化。要求学生对失误和失败进行淡化,学会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次失误或失败天不会塌下来,只要我肯努力。(3)自励。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或对学习失去信心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对自己说:“Come on . I’ll be OK .(例如:笔者在 PEP B4教学中,想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对对话的认读能力和四会单词、四会句子的掌握情况,每单元进行了一次书面测试,形式是:1)Read and write the numbers . 2) Read and match . 3) Read and write . 结果,有些平时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一定考得很好,体现出:一是看见单个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课文中图文并在);二是四会单词和句子只知道个大概,看见认识,但并非看见中文就能拼写出。这样,他们就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以为自己的英语成绩很差,长期这样的话,会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及时鼓励并指导、给予适当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去努力学习,希望下次能成功。)因此,教学中适时启动学生的心理免疫机制,有利于其保持较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二、归因训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时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失败结果归因不当形成的。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对学生那不适当的归因方式进行干预,完全可以使其转变为积极的归因倾向。这种教育干预就称之为归因训练,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归因引导。这个阶段重点在于提高自我效能,使学生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古往今来,在任何学校、任何班级,总难免存在一部分差生,也叫作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所谓困难学生就是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师要怎样对待差生呢?有的人视差生为天生的愚笨,认为属“无可救药”,于是来个破罐子破摔,有的人则采取一味责怪的态度,好像差生的差是由于故意不学所造成的,于是对差生讥讽、挖苦;有的人则对差生冷若冰霜,认为这些学生只要不“捣乱”便心安理得;有的人同情差生,懂得应该帮助差生和其它学生一道前进,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办”?尚不得法。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的许多态度、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作总结时,表扬优秀同学及进步大的同学,树立身边的榜样,让班上优秀同学与差生进行“一帮一”服务,随时关心他们,并给予实质上的帮助。老师要适时传授一些优秀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并说明正是他们具有这些才高人一筹。第二阶段:强化努力归因。学生获得自信和较高的自我后,应强化努力归因,即要求学生学会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获得较好成绩时,教师及时反馈,强调努力因素,并要求学生坚持不懈,保持好成绩;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结果,找出失败原因,要求学生将努力因素摆在首位,然后辅之以必要的学习上的指导:如笔者对四年级学生认读能力和四会单词的拼读能力测试,事后都要进行强化归因。有些同学之所以能考试优秀成绩,归因于他/ 她平时的努力;朗读时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能理解其意,但有些同学可能其中哪个方面没尽心,尚不够努力,导致考试失误,老师真为你们可惜呀。那么,加油吧!老师企盼着你们成功的下次。(分别例举几个学习优者和弱者的具体学习过程,两者之间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这样的归因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会失败时不全盘否定自己,不对未来失去信心,而是维持一定的期望水平,保持积极情绪,在实践中加大努力程度,直到获得最后成功。三、学习动机内化学习动力内化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觉性增强,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1.建立目标卡,促进积极情绪的培养从动机角度看,目标应该为全体学生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内达到。(例如:根据我校的校情,所教班的学生届时会排着队伍来专用教室上课,这就牵涉到每位学生的路队纪律问题,教师组织得好,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自律的能力,也能增强班级集体的荣誉感,看看哪个班的路队最安静、整齐、快速。基于此种情况,本人在教室前面建立一目标栏,栏中分别设有四个班级的目标卡,内容包括:路队纪律;举手发言;对话表演;复习预习;回家作业(每天听录音情况),让学生朝着每个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力。)心理学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学生学习上经常得到强化,他们能保持饱满的情绪,一个接一个地完成学习任务。所谓目标卡就是用卡片将要求学生做到的项目全部列出来,学生达到卡片上的一个目标,得到一个成绩;获得五个成绩,完成一张目标卡。凡学生积累了三张目标卡,就能获得老师的奖品。(有关最受学生欢迎的卡通贴花纸,小孩子特别喜欢也特别看重这样的活动。)通过这种方法,使推动力转化为吸引力。(经过三年的实践,此法还真管用呢。)2、分层编组,按组定标,调动各层次学生的注意、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蜜切相关,它对认识过程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后者则直接涉及学习本身。笔者通过“分层编组、按组定标”这一做法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第一学期第八周的起始分层考试结果作为分层的依据,将实验班42个学生分成A、B、C、D 4个层次,并按照这4个层次分成相应的4个学习竞赛小组。笔者起初采用隐性分层的做法,不宣布每组学生的姓名和层次,学生们的分层情况只有自己心中有数,并不向全班公布,目的是为了保护C、D层学生的自尊心。当时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层次状况,悄悄地采取了各种教学措施。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学生缺乏分层意识,对自己达到本层次目标或上升一个甚至几个层次的自我意识不明显,达标和递进后的激励作用不大。后来笔者征得学校的同意,改用了显性分层的做法,宣布每组学生的姓名和层次,但不打破座次,然后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向各组分别制定学习目标和目标分数,并提出素质要求:学生层次
起点分
学习目标
目标分
素质要求
A
90(E)
达到新课标要求,掌握教材内容。95―100(E)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具有初步的交际能力B
80―89(G)
基本达纲,掌握教材重点内容。85―94(G)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C
60―79(OK)
达到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75―84(OK)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能力,兼顾写。D
50―59(T)
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60―74(T)
具有基本的听、读能力,兼顾、写。大约过了十周时间之后,我发现显性分层的做法不但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对上升一个或几个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并恰当调整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有成功的希望。同时通过公开表扬获得进步显性分层的做法完全符合学生好胜心理,它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注意、意识、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进一步诱发了他们的内动力。在第二学期期终考试中,实验班学生的优秀人数从原来的32人升到41人;在12个C、D层生中, 有11人跃上了A、B层。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激发兴趣是动机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让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英语,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呢?笔者认为:(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小学生。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爱注入学生心田(说实在的,你对学生友好一点,他就会对你亲近,如果你对他“凶”一点,他就会用一种敌意的眼光看你),具体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我们都有体会,当认知水平较低、学有困难的学生表达辞不达意时,教师应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语言未能组织好。”,“你再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会答得很好!”。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这种由成功的体验所产生的情感满足就会转化为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由此认识到“英语是有趣的”、“英语是美的”、“英语不难学”、“英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助信心。(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儿童具有活动的天性, 只有尊重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创造轻松活泼、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积极的学习情绪。因此,笔者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设置情景进行了教学。如: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colour is it ?”的句式时,我准备了苹果、香蕉、梨、桔子等水果带入课堂。学会句型后,让一位同学蒙住眼睛,让他摸一样水果后,问: “Guess ! What’s this in English ?”猜出后再问: “ What colour is it ?”做完游戏,还要请猜得对的,说得好的同学来尝一尝水果,这样轻松活泼的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在教“Where’s my toy car ?”的句式时,笔者先拿出一辆玩具汽车开上一、二分钟,故意让小汽车在课桌下面钻来钻去,然后反复询问学生: “ Where’s my toy car ?”等学生钻在课桌下面发现小汽车后,启发他们用这样的句式“Over there.”来告诉我。用玩具小汽车营造了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字母、音标时,我把字母卡片制成头饰,和学生一起做“谁是自家人,” “找朋友,”“London Bridge ”等游戏。游戏中,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和他们平等的朋友,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生把字母按读音进行归类,将字母与相对应的音标词联系起来,进行了音标拼读训练,巩固了英语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绪。笔者就这样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和宽松的活动氛围,学生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倍增。(3)憧憬前景,培养积极情绪。 追求成功是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前景对学生的这种诱惑、吸引作用。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曾经教过的学生中成功的典型,激发他们向往成功的愿望。(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和现在求学深造的国家:日本2人;新加坡1人;英国1人;加拿大1人。)(4)完善激励制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儿童有巨大的情感能量,只有在儿童积极、主动的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实践、探索。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笔者充分运用并完善了激励机制。如每次作业都分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如抄写字母时,A行哪一个字母写得好,我就在哪个字母上面画个小红圈,如果这一行八个字母都很好,就在这一行旁边画上一个小五角星,如果每一行都得到了小星,最后在优秀等第的基础上再加三个大五角星。笔者还告诉学生,八个小红圈折合一颗小星,三颗小星折合一颗大星,每个单元都举行“比一比,谁的红星多”的评比。这样个个学生都努力把字写好,相互之间还开展了竞赛,从而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笔者认为“高分”能帮助学生树立一定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特别是小学阶段,如果一个学生经过努力英语取得了好成绩,他就会认为英语是他学得好的一门课程,是他喜欢的课程,并会保持兴趣,且学习情绪积极,继续努力以争取更好成绩。反之,则会丧失信心,失去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尝试了“高分”机制,课堂中我用优秀加红星为他们的口语打分,“优秀”给每一个学生以满足感,不同的星数使我掌握了学生的情况,也使学生有了努力的目标。这样,学生在激励中情绪高涨,不断成功,成功的体验不断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4、及时反馈,以保持积极情绪。及时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反馈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于不断吸收反馈信息,不断进行情绪调控,使教与学一致。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大发展而情绪又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思维“耗散”性强,好学好问,想象无边无际;另一方面调节机能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想到什么就付诸行动(如课堂不时地会出现一些跟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事情,或者老师的某一句风趣的话引起学生们的无边无际的想象发散等)。因此,笔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情绪的变化不断进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生、教材三大基本要素及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最佳期组合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足以得到内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反馈调控的主要目的。笔者采取的反馈方式有:评价 凡课堂活动,教师对活动的进展、完成情况及参与者的表现都进行简要、全面、中肯的评价。情况通报 凡测验考试或竞赛,教师及时小结,通报情况。赞扬 凡学生取得进步,特别是后进生取得进步,即使微不足道,教师也根据程度的高低,作业涉及的内容加入顺应性评语,随时肯定或鼓励学生。总之,情绪问题是英语学习中的大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培养积极情绪,是英语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全体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将情绪培养问题提到教学的议事日程上来,以确保小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主要参考书目:1.黄学勇,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小学各科教学》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2.洪智芳,《玩就是学――美国小学教育的特色》。杨浦教育学院刊(沪) ,2,51-52。3.庞士让,课堂教学艺术新论。《教育学》第8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出版4.于明(主编),影响学生主体角色形成的因素与控制。《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6)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5.彭诗琅(主编),课堂教学论――交际性原则 。《特级教师全书》上卷 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3。6.(美)Dale Scott Ridley @ Bill Walther (主编),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课堂教学心理系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87.比尔.约翰逊(主编)《学生表现评定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18.刘显国(主编),反馈教学艺术。《中小学教师教学艺术从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1999.8篇8: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本文从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作 者:张伟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教学创造性思维篇9: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思维去掌握语言的本质, 从而增强语感.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法概念、理解教材内容、解答各种习题、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作 者:孙晶波 作者单位:四平市商业学校 吉林 四平136000 刊 名: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篇10: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要:外语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要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外,还更多地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因此,为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在此同时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进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关键词:动机 兴趣 信心 意志 培养
“非智力”因素,它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人的记忆、思维、想象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的支撑下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好,智力因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智力与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效作用。”所以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就要培养非智力。
一、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疑问难, 以疑促思,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习兴趣, 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 应通过设置问题, 以疑促思, 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乐趣, 进而提高思维能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 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 提问时要层层推进,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步步深入, 使问答之间充满妙趣。
2. 建立语言信息库, 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内驱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谓信息差, 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掌握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缺乏信息差距, 交际双方就会失去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并达到信息平衡需要的动力, 就会失去交际的意义。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学生仅仅是进行机械的语言操练和模仿就不存在信息差, 而且时间一久, 就会使学生感到外语学习单调呆板,从而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力。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为学生提供建立在信息差基础上的言语交际活动,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表现出相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动性, 使他们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活动中, 通过缩小或填补信息差, 不断学到新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不断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3. 创设竞争情境, 形成竞争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 学生总是努力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想得到最优秀的成绩和荣誉, 并赢得别人的赞扬和喜欢。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胜心和表现欲, 有意识地在同学之间创造竞争气氛, 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竞争的意识和热情, 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小组讨论, 然后各小组轮流发言, 分组比赛以及默写单词比赛、演讲竞赛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效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鼓励学生在课内认真学习,课外补充完善所学知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 教师可组织适当的竞赛、课外阅读、英语角、英语板报等活动形式。 这样既练习巩固了课内所学知识,发展了运用能力,又能有效地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成功。
二、教会学法, 培养习惯
1. 教给学生如何预习和听课教师在讲新课前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材料, 并在预习课文、生词和语法等项目时, 将疑难问题记下, 以便在听课时能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能力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年龄段,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这种兴趣像催化剂一样促使他们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教师若能长期坚持下去, 必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 爱动脑筋的习惯, 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他不但要讲清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还要使学生理解英语知识。同时教师又是演员,他要不断积极创设条件和环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产生想用英语去思维、表达的愿望和乐趣。在听课时, 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而且还应要求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进行活动, 养成眼、耳、口、手一起动的良好习惯,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胆发言, 敢于质疑。质疑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可有助于学生挖掘潜能, 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
2. 教给学生如何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方法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而且还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 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
3. 教给学生如何复习和记忆遗忘是正常人的正常生理现象, 要战胜遗忘就必须及时复习, 反复强化, 加强记忆。科学的复习方法既巩固了知识, 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材料尚未出现大规模遗忘之前及时进行复习。复习时最好能按照遗忘曲线图来安排识记的时间间隔, 还可采用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重复是提高记忆效果关键, 但重复要适度, 复习时注意多样化, 不断改变复习的方式、方法, 以使大脑不感到疲劳。为了提高记忆效率, 教师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超时学习, 即在学习达到刚好就能背诵时附加学习。实验证明, 超时学习量比刚能达到背诵的学习量增加50%为宜。所以,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能背诵外语材料之后再加上一些时间的学习, 就能使学到的内容得到长期保持。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教会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记忆法以及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相结合的记忆法等。
4.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1. 勤于读写的习惯。 2.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 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习惯。 4.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掌握科学的方法,学生就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采撷到美丽的浪花,在学习中得心应手。 所谓方法,实质上应指: 1. 记忆方法。 如记单词时可采用分散记忆或循环记忆等。 2. 思维方法。 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等思维形式。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对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并形成动力定型,是更具包容性的学习方法。因此广义的学习方法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所谓教育, 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 是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 不仅能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促进外语各项能力的发展, 还有利于我们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 而在于教师的投入, 严格的训练。教师应通过表扬好的行为, 批评和纠正不良的行为等方式, 不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树立信心, 培养意志
1. 为学生创造各种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成功感是外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 学生进取的动力和自信心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不断成功和才华的充分展现以及自身价值得到承认。因此, 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使学生能以愉快、无拘束的情绪去钻研学习。上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程度设计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另外, 还可布置一些英译汉、汉译英、编写小对话、总结课文大意等作业, 让他们在课后或者独立完成, 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完成。由于学生是有备听课, 课堂上做这些练习就不会紧张, 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 从而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引导学生对学习失败进行正确归因,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生对待自己学习成绩成功或失败往往有两种归因倾向, 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属于内部归因倾向的学生, 成就动机强, 往往认为自己外语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够, 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造成的, 所以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勤奋刻苦, 不断进取;而属于外部归因倾向的学生却往往将学习成绩差归因于外语学习太难或其他外部因素, 总是强调客观原因, 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所以学习中懒散怠惰, 不思进取。因此,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失败, 发展积极的归因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中所犯错误要客观评价, 鼓励学生只要勤奋刻苦, 就能取得好成绩, 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失败原因, 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因人而异,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学生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教师应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一般来说, 对那些学习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的学生, 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克服一知半解、半途而废的缺点;对意志软弱、易受暗示和固执的学生, 应加强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的教育;对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学生, 要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对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要从精神上鼓励他们, 增强信心, 加强肯定学习效率的暗示。只有这样, 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心理品质,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2.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 .
3.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期
篇11: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放式思维方式.
下面具体谈谈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数学思维如何自我培养,供同学们参考.
1.培养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制约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要逐步养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经常运用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思索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已知a+b=l,a>0,b>0,求的最小值.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三角、数列、不等式、方程、函数、几何以及常数更换等各种背景下进行一题多思,从而一题多解,而且通过比较,寻求最佳解法,例如(常数更换)可能是解决此类题的最佳方法;还可进一步通过改变或调换题设和结论以及将条件和结论拓广进行一题多变训练,例如本题可拓广出:已知(P,Q,R为正常数),且 a>0,b>0,c>0,求ma+nb+c(m,n,为正常数)的最小值.通过训练,同学们可以尝试到用发散思维方法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全新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2.善用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条件的先后顺序,按常规的思路去研究某一数学问题,而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确实可独辟溪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例如,若函数 y=f(x)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然后再将整个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个单位,沿y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所得图象与的图象相同,求f(x)的'表达式.本题若按常规思维,应设f(x)的解析
式,显然较繁.同学们不妨逆向解题,一则可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二则解题过程简单明了.具体过程如下:
3.构建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整体原理在数学中的反映.在数学解题中,同学们的思维不一定要集中在问题的个别部分,有时要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种种整体处理后,达到顺利而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求sinl0°sin30°sin50°sin70°的值.若将整个乘积看成一个整体,可得如下解法:设a=sinl0°sin30°sin50°sin70°,b=cosl0°cos30°cos50°cos70°两式相乘然后运用倍角公式后可解得。当然,若把a转化成:cos80°cos60°cos40°cos20°,则通过对上式整体结构的解剖后,可由“连锁反应”即通过分子、分母都乘以8sin20°多次运用倍角公式来解,显得更为简洁!
又如
[1] [2]
篇12: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放式思维方式.
下面具体谈谈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数学思维如何自我培养,供同学们参考.
1.培养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制约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要逐步养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经常运用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思索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已知a+b=l,a>0,b>0,求的最小值.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三角、数列、不等式、方程、函数、几何以及常数更换等各种背景下进行一题多思,从而一题多解,而且通过比较,寻求最佳解法,例如(常数更换)可能是解决此类题的最佳方法;还可进一步通过改变或调换题设和结论以及将条件和结论拓广进行一题多变训练,例如本题可拓广出:已知(P,Q,R为正常数),且 a>0,b>0,c>0,求ma+nb+c(m,n,为正常数)的最小值.通过训练,同学们可以尝试到用发散思维方法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全新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2.善用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条件的先后顺序,按常规的思路去研究某一数学问题,而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确实可独辟溪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例如,若函数 y=f(x)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然后再将整个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个单位,沿y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所得图象与的图象相同,求f(x)的表达式.本题若按常规思维,应设f(x)的解析
式,显然较繁.同学们不妨逆向解题,一则可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二则解题过程简单明了.具体过程如下:
3.构建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整体原理在数学中的反映.在数学解题中,同学们的思维不一定要集中在问题的`个别部分,有时要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种种整体处理后,达到顺利而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求sinl0°sin30°sin50°sin70°的值.若将整个乘积看成一个整体,可得如下解法:设a=sinl0°sin30°sin50°sin70°,b=cosl0°cos30°cos50°cos70°两式相乘然后运用倍角公式后可解得。当然,若把a转化成:cos80°cos60°cos40°cos20°,则通过对上式整体结构的解剖后,可由“连锁反应”即通过分子、分母都乘以8sin20°多次运用倍角公式来解,显得更为简洁!
又如 20高考13题:一个长方体共一个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这个长方体对角线的长是(A)(B) (C) 6 (D)
整体考虑的关系和长方体的各面面积又是三度中任二度相乘,很容易猜出三度分别为,故答案为(D).
4.注意直觉思维
当人们解一道数学题时,往往要对结果或解题途径先作大致的估计(估量)或猜测,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在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要时刻注意利用直觉思维解题,以培养自己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本身也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 年高考第 11题:过抛物线(a>0)的焦点心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
P、Q两点,若线段PF与FQ的长分别为p、q,则等于(A)2a (B) (C) 4a
(D)
分析1: 首先抛物线方程化成标准形式为 ,其次当PQ为通径时可求得,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C)。分析2:当直线PQ的斜率趋向于
时,其中一条(不妨设PF)的长度趋向于,而另一条趋向于OF,从而可求得答案(C),十分简单。
总之,思维是解题的基础,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数学不只是掌握现成的公式、定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篇13: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总结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可见,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非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但是,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绝大部分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然后再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学生进行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展示。有时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这样教出的学生基本上缺乏创新的愿望和激情,思维僵化,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
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化学新课程理念要得到落实,立足校本,就必须从化学实验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运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应对当前课改潮流,也才能焕发化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化学教师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如何在农村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初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实效,对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成为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当代较有影响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成果中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的有1945年创造性思维开创性研究者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其他较突出的成果,其研究的先后顺序是韦索默的“结构说” ;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的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斯滕伯格的“智力观” 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若宾等提出的最高级思维模型。这些对今天仍很有价值,值得借鉴。
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 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至此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打破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传统做法,并且越来越重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脑神经科学基础)的研究,也重视能反映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模型”的研究。这种模型可用来指导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通过建构符合化学新课程要求的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重点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相关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同类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通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通过本研究进行农村初中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模式建构,将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真正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型教师。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让人获得书本知识,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设想的实现和完善,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从这一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则往往表现出教师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那么是呈现出学生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的景象。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尚须完善。化学实验探究是从教师或学生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实验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体验探究,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准备较充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较深入的学习领悟,对“化学新课程”“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等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上搜寻,存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条分缕析,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
前期研究基础较扎实。课题承担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先后参与多次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十五”后期,立足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教学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支撑性理论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指农村普通初中,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一般化。(本课题特指太仓市双凤中学)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将会逐步获得稳定的,持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引起的,是从具体感性认识开始的,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二)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2.创造思维理论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教学中,教师就是去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去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3.主体性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并不凌驾于“学”之上,“学”也并不游离于“教”之外,否则,教师的教就成了无对象的“独说”,学生的学只能是无指导的“自学”,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形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单调而枯燥的课堂。
4.成功教学理论
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理论假设
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获得现实的开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如果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发展,能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提供条件,因此,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
3.培养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2.探索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课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规律;
3.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的障碍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调查现状
1.调查准备。选定调查的具体对象,包括具体班级和人员等,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要大体相当;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任课教师水平和班主任管理水平上,要大体相当;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时间大致相等,实验班不另外增加课时。
2.调查实施。按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例如自制调查量表,进行座谈、测试,期间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控督察措施,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再是,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教科研要求。
3、调查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包括同时分析实验教师的变化,力求使报告所揭示的现状全面客观,成因分析透彻,对策切实可行。
(二)形成氛围
1.实验班每三周选取一节化学课改上探究式实验课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照组仍上常规的化学课。
2.保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气氛。
3.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严格按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进行化学学习,通过学习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发生变化。
(三)实施实践
1.制订研究计划。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计划,包括目的、内容、方式等,并依据实践反馈动态进行反思以及计划调整。
2.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本课题研究信息。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每两周一次,每次采用一人主讲,其它成员相互补充的交流形式,畅谈教学研究中的体会。复习阶段进行专题研讨,提出本单元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案,实实在在的进行个体的反思、组内成员间的反思互助,特别是通过同伴互助、督促、激励进行行为跟进。
3.以“苏州教育博客”网络教研群组为平台,拓宽研究活动的渠道、丰富活动的形式。还可以展开与各种对象的对话,在对话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八、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重视对学校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主体性原则
1.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是对现成的古今教育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形成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形式。文献资料法的开展有助于从教育的丰富历史事实中,获得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
(二)专家咨询法:指向资深学者请教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为科学研究者解答教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法: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等),对某种或某几种教育现象或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的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实验研究法:按照随机原则在同年级中选择试验班,科学的建立实验指标体系,定期进行测试,在试验中积极、妥善、有目的收集各项数据,运用先进的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的描述。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1月—204月
2.实施研究阶段:年5月—5月
3.成果总结阶段:206月—7月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本校初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3.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撰写心得或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论文一到两篇。
5.结题报告
十二、课题承担人:周小英
篇14: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体育创造性思维是体育教学中在学生学练基础上通过创造想象再提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树立基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课堂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是落实好体育课的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在学与练过程中进入学生的“圈子”,搭建和谐融洽的课堂。
1.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浓厚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中使学生焕发出昂扬的意志品质。教学中,让学生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分成4~6组,教师参与到学生中,教师讲解示范完毕后,由体育骨干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对所学的内容大胆质疑、提出新颖的假设,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1.2精心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练习主动性
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身体力行”的主导变为适时引导点拨,采用“尝试发现法”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体育知识技能的相关线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练习中,教师提供有关下肢运动的规律、练习的要求和场地、器材,学生进行思考、练习、观察和对比,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观察与讨论、互帮互学,创造多种符合实际的发展下肢力量的方法。
1.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究体育教材,去粗取精,触类旁通,充分展开思维和想象,清晰动作路线、方向。如,膝绕环的热身运动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力学分析,运用运动解剖知识,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的运动动作中,有哪些运动形式是不科学的,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2构建高效课堂,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2.1创设符合学情的.情境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生动幽默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游戏“翻山越岭”的教学中,讲清游戏规则后,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由学生商议如何更好地实施游戏、场地的布置、器材的使用、男女生分组、成绩的判定等等。游戏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2.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编自创喜欢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要鼓励学生在保障安全、技术合理的情况下去创造有新意的动作方法,挖掘和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掌握初步的棍棒操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创编出与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棒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编自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体育课的教育功能日趋成熟。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观看跨越式跳高的微课程,课中利用摄像机、相机、手机等技术设备将跨越式跳高动作中的起跳、腾空技术分解示范慢动作的播放——学生完成动作时的慢动作回放——学生之间动作技能规范性的观察比较等等,有利于学生对跨越式跳高动作技术的形成、纠正和改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进取、合作精神。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评价应占一定比例,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成为一句空话。比如,在棍棒操考核时,学生个人或小组创编的棍棒操质量也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无论是优生还是学习困难学生,体育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展示参与表现的机会,善于并及时发现体育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克服自卑和畏惧感,在鼓励、呵护、帮扶中不断进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4结语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创造力思维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方法,学生端正练习态度,合理利用教材等,需要师生双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巧妙结合,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智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民涛.论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论[J].体育教学,(4).
[2]章晓利.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经济与社会发展,(3).
[3]蔡玉芳.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技信息,,27.
篇15: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地理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关键。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点对此问题的拙见。
一、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纲要信号和逐步引导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①“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地理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纬度高、海拔高)②在“高”这一特点的影响下,南极洲的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③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得出以上结论后,再对“高”的含义进行补充,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二、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东营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