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是老子对“德”的深刻辨析。这句话常被引用,却少有人追问其后续内容,即“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句承接前文,进一步深化了“上德”与“下德”的本质区别,揭示出“德”在行为动机与存在状态上的根本差异。理解这一句,不仅有助于把握老子哲学中“德”的真正内涵,也能为现代人反思自我修养与社会行为提供思想资源。 在老子看来
指尖上的美,下一句话是什么?是琴键上流淌的旋律,是画笔下勾勒的轮廓,是针线间穿梭的细腻,还是键盘上敲击的节奏?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叩问着人类文明中一种最原始也最恒久的表达方式——以手为媒介,将思想、情感与技艺凝结于指尖,创造出超越语言的美。从远古岩壁上的手印,到现代数字艺术中的虚拟触感,指尖不仅是身体的一部分,更是心灵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它承载的不只是动作,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审美
只欲栏边枕上的下一句,是“听风听雨过清明”。这句出自宋代词人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原词写尽春寒料峭、孤枕难眠的愁绪。当我们将“只欲栏边枕上”从原词中抽离,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它便不再只是伤春怀人的低语,而成为一种对宁静、对停顿、对自我安放的精神诉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句看似闲适的词句,竟悄然成为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不再追求轰轰烈烈,只愿在某个栏边,寻一枕安稳,听风听雨
“赶鸭子上架”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形容将不具备某种能力或条件的人强行推上某个岗位或任务,带有明显的无奈、勉强甚至荒诞色彩。它源于农村生活场景:鸭子本不善攀爬,若硬要将其赶上架子,不仅过程艰难,结果往往也令人啼笑皆非。这句俗语生动地揭示了强人所难、违背客观规律的困境。人们在使用这句成语时,往往只停留在前半句,却少有人追问:赶鸭子上架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是鸭子成功上架,还是摔落泥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早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传诵千年的名句。它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草原四季更迭、生命循环不息的图景,既具画面感,又蕴含哲思。而“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正是“一岁一枯荣”。这短短五个字,不仅承接了前句的视觉意象,更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境遇悄然融合,使整首诗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 “离离”形容草木繁盛之貌,原野之上
电线杆上挂暖瓶的下一句,是“水平”。这句看似荒诞的歇后语,实则蕴含着民间语言的智慧与幽默。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物理现象,而是一种对“平衡”与“荒诞”并存的巧妙隐喻。在乡村的田埂边、城市的旧巷口,人们常能见到电线杆孤零零地矗立,上面偶尔悬挂着废弃的暖瓶,瓶身斑驳,瓶胆碎裂,仿佛被遗忘在时间之外。而“水平”二字,既是对暖瓶悬挂状态的直观描述——瓶口朝上,水未溢出,需保持绝对的水平
没有灵魂上的碰撞,人与人之间便只剩下了表面的寒暄与机械的互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社交频繁的时代,每天与无数人擦肩而过,在微信上添加好友,在会议上交换名片,在饭局中推杯换盏。真正能让人心头一震、久久难忘的对话,却越来越少。我们似乎越来越擅长表达,却越来越难以被理解;我们越来越懂得社交技巧,却越来越缺乏深层的共鸣。这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灵魂层面的疏离——当交流不再触及内心
相识已是上上签的下一句是:“何须再求锦上花”。 这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续句,道尽了人生中一种难得的豁达与知足。它并非出自某部经典典籍,却在网络时代悄然流传,成为无数人心头的一句箴言。它像是一声轻叹,又像是一句自省,提醒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情感与际遇中,学会珍惜当下,懂得适可而止。相识本就是一种缘分,而能彼此理解、相伴一程,更是命运给予的厚礼。若还贪求更多,反而可能辜负了最初的纯粹。 人生在世
上殿不拜持剑的下一句,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名句,原句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上殿不拜持剑”虽非杜甫原诗,却与“天子呼来不上船”在精神气质上高度契合,共同勾勒出一种超越世俗礼法、坚守自我风骨的士人形象。这两句合在一起,仿佛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景:一人立于朝堂之上,剑不离手,不拜君王;另一人醉卧长安街头
雪向孤花枝上堆,风从寒水影中回。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原诗以清冷幽静之笔勾勒出冬日山园中梅花的孤高之姿。而“雪向孤花枝上堆”一句,尤为动人:它不写雪落梅枝,而写雪“向”枝上“堆”,仿佛雪亦有情,主动奔赴那孤傲的梅,层层叠叠,如敬如慕,如诉如惜。雪本无情,却在诗人笔下成了有意的访客,而那孤花,也非寻常花木,是历经霜寒、独守清寂的梅魂。于是,雪与梅的相遇,便不只是自然景象
石上泉声带雨秋,松间月色照人愁。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的化用与延伸,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是一幅清幽静谧的山居秋景图。而“石上泉声带雨秋”则在此基础上,将听觉与视觉、时间与空间、自然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超脱的意境。它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当雨后的山泉从石缝间潺潺而下,水声夹杂着秋意的凉意
月下云上莲待放,风拂清露滴寒光。 夜色如墨,悄然铺展于天穹之上,一轮孤月悬于云海之间,清辉洒落,不染尘埃。云层如轻纱般浮动,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仿佛天地间最温柔的呼吸。就在这云与月的交汇处,一朵莲苞悄然浮现,通体泛着微光,似玉非玉,似雪非雪,静默地悬于虚空,未开未落,仿佛在等待某种不可言说的契机。它不属尘世,亦非幻梦,而是某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象征——一种静候绽放的纯粹存在。人们说
拾阶而上观山色的下一句,是“临风而立听松涛”。这句看似简单的对仗,实则蕴含了人在自然中由动入静、由外而内的精神升华。当脚步踏过层层石阶,目光越过重重山峦,心也随之攀升至更高处。而真正的抵达,并非仅在于登顶,而在于那一刻的驻足、凝望与倾听。拾阶是过程,观山是视野,而临风听松,则是心灵的归位。这句诗意的延续,不仅描绘了人与山之间的空间关系,更揭示了人在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与自我对话的深层渴望。
朝元阁上阴云合的下一句是:“望仙楼下水如天。”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台城》,原诗为:“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朝元阁上阴云合,望仙楼下水如天。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诗句以六朝兴废为背景,借景抒情,将历史的沧桑、王朝的更迭与个人的感怀融为一体。朝元阁与望仙楼,曾是帝王礼佛、宴乐、祈愿的神圣之所,如今却只剩阴云四合、水天茫茫,昔日繁华尽归尘土
河畔青芜堤上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望江南·多少恨》中的词句,以极淡的笔墨勾勒出极浓的愁绪。河畔青草蔓延,堤岸垂柳依依,本是春景中最寻常的图景,却在“依旧”二字中透出时光流转、人事全非的苍凉。柳色年年新绿,烟笼十里长堤的景致未曾改变,而曾经共赏此景的人,却早已不知去向。这句词如同一幅水墨长卷,在静默中诉说无尽的思念与失落。它不只是写景,更是借景抒情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是《孟子·离娄上》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而紧随其后的下一句,则是:“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句话看似简短,却蕴含着孟子关于“诚”这一核心伦理概念的深刻思考,不仅揭示了“诚”在天地人伦中的根本地位,更指明了其在人际交往、政治治理乃至个人修养中的实践价值。要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尤其是他对人性、道德与社会的整体构想
马嵬坡上贵妃死的下一句,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句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千百年来,人们吟诵至此,无不为之动容。马嵬坡,这个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的小小驿站,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成为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也因一位绝代佳人的香消玉殒,成为历史长河中最为悲怆的意象之一。贵妃之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哀歌,是权力、情感与历史洪流交织下的悲剧缩影。
“我上春山的下一句怎么唱?”这个问题,乍看之下像是一个关于歌词记忆的简单疑问,实则牵动着人们对音乐、情感与记忆的深层共鸣。在短视频平台、音乐评论区乃至朋友聚会的即兴对唱中,这句歌词频繁出现,却总有人接不上下一句。它像一道通往春天的门,门后藏着旋律的延续、情感的递进,也藏着一段被广泛传唱却未被完全理解的音乐旅程。这句歌词出自歌曲《上春山》,由音乐人小少焱创作并演唱
荷叶上的小水珠,晶莹剔透,宛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在晨光的轻抚下闪烁着微光。它们圆润饱满,边缘泛着淡淡的光晕,仿佛随时会因一阵微风而滑落,却又始终稳稳地依附在荷叶表面,不即不离,如诗如画。这景象常见于清晨的池塘、湖畔,或庭院中的水景一角,是自然中最为朴素却最富诗意的画面之一。人们常因这小小的水珠驻足凝望,仿佛从中窥见了某种生命的律动,或是时间的凝滞。而“荷叶上的小水珠”之后,究竟该接怎样的下一句
“上通下联”这一表达,常出现在对联、文章结构或组织管理语境中,意指上下贯通、前后呼应,形成一种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整体格局。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组织运作的理想状态。当人们在讨论“上通下联”时,往往只关注其前半部分,而忽略了它的完整表达——“上通下联”的下一句究竟是什么?这不仅是一个语言上的追问,更是一次对结构完整性、系统思维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探索。 “上通下联”的下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