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是:“一岁一枯荣”。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短短八句,以自然之景写人生之情,以草木之性喻生命之理,既描绘了草原的壮美与坚韧,也寄托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与对生命不息的哲思。而“一岁一枯荣”这五个字,正是全诗的承上启下之笔,既承接“离离原上草”的视觉景象,又开启后文对生命循环、自然规律的深刻揭示。
“离离”二字,形容草木繁茂之状,读来音韵悠长,仿佛眼前铺展开一片无边无际的绿原。原上之草,在春风中摇曳,在阳光下舒展,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并未停留于对繁盛的赞美,而是笔锋一转,道出“一岁一枯荣”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实则蕴含了天地运行、万物更替的至理。草在春天萌发,夏日繁茂,秋来枯黄,冬至凋零,年复一年,循环不息。这种自然的节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与人的生命轨迹惊人地相似。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少年如春草初生,青年如夏草蓬勃,中年如秋草渐黄,老年如冬草归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形态与意义,而“枯”与“荣”的交替,正是生命最本真的节奏。诗人以草为镜,照见的是人类自身的命运轨迹。
更令人叹服的是,诗人并未因“枯”而感伤,反而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展现出一种超越悲喜的达观。野草虽被野火焚尽,看似消亡,但根脉深埋地下,待春风一至,便破土而出,重焕生机。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写实,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生命的韧性远胜于毁灭的力量,希望永远存在于绝望之后。无论是个人遭遇挫折,还是时代经历动荡,只要根脉尚存,就有重生的可能。这种“烧不尽”的意志,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苦难中屹立不倒的精神写照。白居易写草,实则写人;写自然,实则写社会;写离别,实则写永恒。
而“一岁一枯荣”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不仅在于其语言的凝练与意象的生动,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普世价值。它提醒我们,生命有盛有衰,有起有落,这是不可违逆的规律。与其在“枯”时哀叹,不如在“荣”时珍惜;与其畏惧消亡,不如理解循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常因一时的得失而焦虑,或因短暂的失败而绝望。而“一岁一枯荣”恰如一剂良药,让我们学会以平和之心看待变化,以豁达之态面对无常。它告诉我们:低谷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生长的起点;离别不是终结,而是情感沉淀的契机。
回望整首诗,从“离离原上草”的繁茂,到“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再到“春风吹又生”的希望,最终归于“萋萋满别情”的深情,诗人以草为引,完成了对生命、自然与情感的深刻书写。而“一岁一枯荣”这一句,正是全诗的枢纽,它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是对生命哲理的诗意提炼。它不煽情,不造作,却以最朴素的方式,道出了最深刻的真理。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或许不再只是为了解答一个诗句的下文,而是为了在纷繁世界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力量。草尚知顺应天时,人更应懂得敬畏规律、珍惜当下、拥抱变化。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远繁盛,而在于每一次枯荣之间,都能坦然面对,从容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