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上九天揽月的下一句是“敢下五洋捉鳖”。这两句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词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短短十四个字,凝聚着一种豪迈的志向、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它们不仅是对自然极限的挑战,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人类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探索欲望,以及对自身潜能的无限信任。这句诗穿越数十年时光,至今仍激荡人心,成为激励无数人追求梦想、突破边界的精神灯塔。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天空与海洋的探索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九天之上,是浩瀚无垠的宇宙,星辰如沙,银河如带,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笔下“嫦娥奔月”的浪漫,也是科学家心中解开生命起源、宇宙演化的钥匙。而五洋之下,是幽深寂静的深海,压力巨大、光线难及,却蕴藏着无数未知的生物、矿藏与地质奥秘。无论是“揽月”还是“捉鳖”,都不是简单的物理动作,而是人类智慧与意志的集中体现。从万户飞天的传说,到阿波罗登月的壮举;从郑和下西洋的远航,到“蛟龙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每一次突破都印证着人类对极限的超越。这种超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无数失败、牺牲与积累之上。正如航天事业中的火箭爆炸、深海探测中的设备损毁,每一次挫折都未能阻止人类前行的脚步,反而成为下一次飞跃的基石。正是这种“欲上九天”“敢下五洋”的精神,推动着科技不断向前,文明不断深化。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中,更渗透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之中。每一个在深夜伏案苦读的学生,每一个在实验室反复试验的研究者,每一个在创业路上屡败屡战的创业者,他们或许没有登上月球,也没有潜入万米深海,但他们心中都怀揣着某种“揽月”或“捉鳖”的梦想。他们面对的是学业的重压、科研的瓶颈、市场的残酷,这些挑战虽不似宇宙或深海那般宏大,却同样需要勇气、毅力与智慧去征服。一个青年立志攻克癌症,他面对的“九天”是医学的未知领域,“五洋”是无数失败的实验数据;一位乡村教师致力于改变偏远地区的教育现状,他所攀登的“高山”是资源的匮乏,他所潜入的“深海”是观念的封闭。这些看似平凡的奋斗,实则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投射。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敢于挑战不可能,是否愿意在逆境中坚持前行。
回望历史,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原始部落走向现代文明,正是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甘于现状,不愿被自然或命运所束缚。他们仰望星空,于是有了天文望远镜;他们向往深海,于是有了深海探测器;他们渴望自由,于是有了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这种精神,是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深海资源开发、深空探测……每一个领域都充满未知与挑战。面对这些,我们更需要“欲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胆识与担当。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我们探索月球,是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我们深入海洋,是为了守护地球生态;我们突破认知边界,是为了让未来更加光明。
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它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植于民族精神之中。它提醒我们:梦想不应被现实所困,理想不应被困难所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对极限的挑战、对自我的超越,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当我们说“欲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时,我们不仅是在吟诵一句诗,更是在宣誓一种人生态度——勇敢、坚定、无畏。这种态度,将伴随我们继续前行,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