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云飞二月天的下一句是“柳边人歇夕阳边”。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全诗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若细究“草上云飞二月天”一句,其并非原诗首句,而是后人在传诵、化用或改编过程中对原句“草长莺飞二月天”的诗意提炼与重构。这一改动,将“长”变为“上”,“莺”化为“云”,虽仅数字之差,却在意境上生发出一种更为空灵、飘逸的审美感受。于是,“草上云飞二月天”便不再只是对春景的写实描摹,更成为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引人遐思。

当春风拂过江南的原野,万物复苏,大地从冬眠中苏醒。草尖初绿,嫩芽破土,仿佛大地在呼吸,吐纳着新生的气息。此时,天空湛蓝如洗,云影轻移,不似夏日那般浓烈厚重,也不像秋日那般高远孤冷,而是如薄纱般飘浮于天际,与地面上的新草遥相呼应。草在生长,云在游动,二者仿佛在天地之间形成一种无声的对话。草上云飞,既写出了草势之盛,也暗含了云影之轻,更透露出一种动态的和谐。二月天,正值早春,气候尚寒,但阳气已动,生机勃发。此时,万物皆在悄然变化,人亦受其感召,心绪随之轻盈起来。这句诗,正是捕捉了这种微妙的心境与自然之间的共振。它不写莺啼,却以“云飞”代之,将听觉的喧闹转为视觉的静谧,使画面更具空灵感。云本无根,随风而动,正如人心在春日里也常泛起漂泊与向往的思绪。草上云飞,既是景语,亦是情语。

而“柳边人歇夕阳边”,则承接前句,将视线由远及近,由天而地,由动而静。柳,是春的标志,枝条柔长,拂堤而生,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金红的光晕。人歇于柳下,或坐或卧,或闲谈或凝望,不为劳作,不为赶路,只为享受这一刻的宁静。夕阳西下,暮色渐染,天地间的光线变得柔和,风也轻了,鸟归巢,人归心。柳边之人,是归家的农人,是放学的孩童,是踏青的旅人,抑或是独坐沉思的诗人。他们停歇于柳荫之下,仿佛被这春日的温柔所挽留。这一“歇”字,极为精妙,它不仅是身体的停驻,更是心灵的安放。在“草上云飞”的流动之后,“人歇”带来一种节奏的停顿,如同乐曲中的休止符,让整幅画面有了呼吸的空间。而“夕阳边”三字,则将时间推至黄昏,使全诗从白昼的生机盎然,转入暮色的静谧安详。草、云、柳、人、夕阳,五者交融,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暮景图。

这两句诗,一写天,一写地;一写动,一写静;一写景,一写人。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呼应,层层递进。前句以“飞”字点出春之活力,后句以“歇”字收束人之安宁,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美学结构。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实则表达了对生命节奏的深刻体悟:春天不仅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也是人心得以舒展、休憩的时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感身心俱疲,而这两句诗所呈现的意境,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慢生活、对自然之美的渴望。它提醒我们,在奔波之余,不妨停下脚步,看看草上的云,歇在柳边的夕阳下,让心灵与自然重新建立联系。

从文化心理的层面看,“草上云飞二月天,柳边人歇夕阳边”所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人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春日里,人顺应天时,与自然共舞,既不违逆,也不强求。这种顺应与和谐,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动人的精神内核。它不追求惊涛骇浪般的激烈,而崇尚细水长流般的温润。正如这两句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激烈情感,却以平淡之语,道出最深的诗意。

今日读来,这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我们远离了田野,远离了柳堤,也远离了那种与自然共呼吸的生活。只要心中尚存对美的感知,对宁静的向往,这句诗便能穿越时空,唤醒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告诉我们,春天从未远离,只要我们愿意抬头看云,低头看草,驻足歇息,便能重获那份久违的安宁。

草上云飞,是自然的律动;柳边人歇,是心灵的归处。二月天的风,吹过千年的岁月,依然温柔地拂过我们的面庞。而那夕阳下的身影,也依旧在柳荫中静静安坐,仿佛从未离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