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转分峦上的下一句是什么

“万转分峦上”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山》一诗,全句为:“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踪。”其中“万转分峦上”并非原诗中的直接诗句,而是对“分野中峰变”一句意境的凝练与延伸,常被后人引用或化用,以形容山势之连绵起伏、峰峦之错落变幻。“万转分峦上的下一句是什么”这一问题,表面上是追问诗句的接续,实则是对自然之壮美、人生之流转、心志之追寻的深层叩问。若仅从字面回答,下一句应为“阴晴众壑殊”——这是原诗在“分野中峰变”之后所呈现的天地气象之别。这句诗的真正魅力,远不止于对仗工整或意象铺陈,而在于它承载了诗人对自然、宇宙与个体存在之间关系的深刻体悟。

在终南山的高峰之上,诗人立于“分野中峰”,视野所及,群山如浪,万转千回,仿佛大地在呼吸,山脉在流转。所谓“分野”,是中国古代天文地理中的概念,将天空的星宿与地上的区域相对应,中峰一变,星野随之更迭,象征着空间的转换与秩序的重组。而“万转分峦上”正是对这一动态过程的诗意捕捉:山势并非静止,而是如时间般流转,如命运般起伏。此时,诗人并未止步于视觉的震撼,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阴晴众壑殊”。山壑之间,有的被阳光普照,明亮如金;有的深藏云雾,阴郁如墨。同一时刻,同一山脉,竟有如此迥异的气象,这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诗人对世界多元性与复杂性的哲学感知。他看到的不只是山的形态,更是万物的差异与共存。这种“殊”,不是对立,而是共生;不是割裂,而是整体中的多样。正如人生在世,有人顺境如晴,有人逆境如阴,但皆在天地运行之中,皆为宇宙图景的一部分。

进一步看,“万转分峦上”所描绘的,不仅是地理的蜿蜒,更是心路的曲折。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历经安史之乱的动荡,看尽仕途浮沉,心境由入世转向超然。他在山中行走,每一步都踏在现实与理想、喧嚣与宁静的边界上。万转的山路,如同他内心的挣扎与沉淀;分开的峰峦,象征着旧我与新我的断裂与重生。当他终于登上中峰,回望来路,白云已合,青霭隐去,过往的纷扰如云烟消散。而眼前,众壑阴晴各异,却皆在天地秩序之中。他不再强求统一,不再执着于“晴”或“阴”的评判,而是学会接纳,学会静观。于是,他“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踪”——不再孤身前行,而是向人间烟火靠近,向平凡生活回归。这一问,是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架起的桥梁,是他在万转之后,终于寻得的心灵归宿。

“万转分峦上”的下一句,不只是“阴晴众壑殊”这一句诗,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延续:在经历了无数转折、攀登与迷途之后,人终将明白,世界本无绝对的光明或黑暗,唯有在差异中保持觉察,在变化中守住本心,才能与天地共呼吸。王维的诗,从不以说教示人,而是以景寓理,以静制动。他用“阴晴众壑殊”告诉我们:差异是常态,变化是规律,而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惊、不扰、不执。山峦万转,是外在的行程;心路万转,是内在的修行。当一个人走过千山万水,看尽阴晴圆缺,最终所求的,或许只是隔水一问——那一声樵歌,那一点灯火,那一份人间的温暖。

终南山依旧矗立,白云依旧合散,而“万转分峦上”的下一句,早已写在每一个仰望山巅、俯察众壑的人心中:不是逃避,而是回归;不是征服,而是共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