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阙辅三秦的上的下一句是:风烟望五津。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二十八字,字字珠玑,句句含情,既展现了盛唐气象的雄浑开阔,又蕴含着深沉细腻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不朽名篇。而“风烟望五津”作为“城阙辅三秦”的下一句,不仅承接了前句的地理格局,更将视线由近及远、由实入虚,完成了从空间到心境的诗意跃迁。
城阙,即京城长安的宫阙,象征着政治中心与文明高地;三秦,指关中地区,是秦地旧称,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城阙辅三秦”一句出现时,诗人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地理图景——长安城巍然屹立,三面环护着富庶而稳固的关中平原,仿佛天地之间的枢纽,承载着帝国的荣光与秩序。这是一种静态的、稳固的、带有权威感的城市意象,它象征着送别者所处的安稳世界,也暗含了对友人即将远行的对照。诗人并未止步于此,他笔锋一转,以“风烟望五津”将视野推向远方。五津,指蜀地岷江上的五个渡口,是通往蜀中的交通要道,也是杜少府赴任之地。风烟,则是远望时天地间弥漫的雾气与尘埃,既写实,又象征旅途的艰险与前途的未知。
“风烟望五津”这一句,妙在“望”字。它不是简单的远眺,而是一种饱含情感与思绪的凝望。诗人站在长安城头,目光穿越重重山川,越过秦岭巴山,投向那遥远而模糊的蜀地渡口。风烟迷蒙,前路难辨,但诗人并未因距离而退缩,反而以“望”字表达出对友人行程的关切、对未来的期许,以及一种超越地理阻隔的精神连接。这种“望”,是送别者对远行者不舍的牵挂,是知己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更是对人生漂泊命运的共同体认。从“辅三秦”的稳固,到“望五津”的飘渺,诗人在两句之间完成了从现实到想象、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使整首诗的空间感骤然拉伸,情感层次也愈发丰富。
更进一步看,这两句诗还体现了唐代士人特有的精神气质。王勃身处初唐,国力强盛,文人普遍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送别友人赴任,并非单纯的离愁别绪,更是一种对仕途奔波的共同理解。他们彼此都是“宦游人”,在官场的浮沉中辗转,在帝国的疆域间迁徙。“城阙辅三秦”不仅是地理的写照,更是诗人自身所处地位的确认;而“风烟望五津”则象征着对未知仕途的坦然面对。诗人不写悲悲切切的泪水,不诉凄凄惨惨的哀怨,而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离别,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远行。这种态度,正是盛唐气象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它不回避离别的现实,却以更高的格局超越离别的伤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正是建立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所构建的空间与情感基础之上。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明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若没有前面对长安与蜀地、近处与远方的对比与连接,后文的“天涯若比邻”便显得空泛无依。而正是通过“风烟望五津”这一句,诗人将物理距离的遥远,转化为心理距离的亲近,使“比邻”之说有了坚实的诗意支撑。风烟虽隔,望之不断;山川虽阻,心之所系。这种超越空间的情感力量,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核心。
从艺术手法上看,“风烟望五津”还体现了唐诗中典型的“虚实相生”之美。前句“城阙辅三秦”为实写,后句“风烟望五津”则虚实结合——五津是实有之地,但“风烟”是虚景,“望”是虚情。诗人以虚衬实,以实引虚,使画面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读者仿佛看到诗人独立城头,衣袂飘动,目光穿越云烟,投向那不可见的远方。这种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延伸,使诗句具有了电影镜头般的动态感,也让离别的场景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成为普遍的人生体验。
今日读来,这首诗依然能打动人心。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的今天,物理距离已不再是阻隔情感的障碍,但心灵的疏离却愈发常见。人们常因忙碌、误解或沉默而渐行渐远。而王勃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知己,不在于朝夕相处,而在于心灵相通;真正的送别,不在于泪湿衣襟,而在于目送远行时那坚定的一望。当我们在机场、车站、路口与人分别时,若能想起“风烟望五津”,或许便能以更从容、更开阔的心态面对每一次离别。
城阙依旧,风烟未散。千年前的诗句,穿越时光,依然清晰可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