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看是君家的上一下一句,是“竹径通幽处,柴门闻犬吠”。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句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而“遥看是君家”一句,虽非直接出自此诗,却与整首诗的意境浑然一体,常被后人用以承接“竹径通幽处”,构成一幅幽静深远、温情脉脉的山居图景。这句看似简单的诗句,实则蕴含了古人对家园、归途与人情的深刻理解,也映照出中国文化中对“家”这一概念的独特情感投射。
在古典诗词中,“遥看”二字总带着一种距离感与期待感。它不是近在咫尺的凝视,而是隔着山、水、风雪或暮色,远远地辨认出一处熟悉的轮廓。这种“遥看”,往往不是视觉上的清晰,而是心灵上的确认。当旅人跋涉于风雪之中,疲惫不堪,忽然望见远处一点微光,隐约可见竹影婆娑,小径蜿蜒,心中便知:那是君家。这一“遥看”,是归途的终点,是漂泊的归宿,是心灵在苍茫天地间寻得的一丝慰藉。而“竹径通幽处”则进一步将这画面推向静谧与深远的境地。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坚韧与隐逸,一条由竹影遮蔽的小径,通向幽深之处,暗示着主人不俗的品格与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这样的“家”,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它不张扬,不喧嚣,却在静谧中透出温暖,在朴素中蕴含诗意。
“柴门闻犬吠”则从视觉转入听觉,将静态的画面激活。柴门是简陋的,犬吠是粗粝的,但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这声音却显得格外亲切。它打破了寂静,却不是惊扰,而是欢迎。犬吠声由远及近,仿佛在说:有人归来了。这声音是家的信号,是安全的宣告,是人情最朴素的表达。在古人看来,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屋舍,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结的场域。犬吠虽小,却承载着主人对归客的期待,也映照出旅人心中那份被等待的安心。这种“闻犬吠”的瞬间,是诗意的,也是真实的。它不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最日常的声音,唤起最深刻的情感共鸣。在“遥看是君家”到“柴门闻犬吠”的过渡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山居图,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真正的家,不在于金碧辉煌,而在于那份被等待、被接纳、被牵挂的温情。
这种对“家”的理解,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农耕文明中,家是家族延续的根基,是土地与亲情的结合。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归家不仅是身体的回归,更是心灵的安顿。而“遥看是君家”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种归途中的精神仪式。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处灯火为你而亮,总有一扇柴门为你而开。这种归属感,是文化记忆的延续,也是个体生命的锚点。在现代社会,人们行色匆匆,居所频繁更替,家的概念逐渐被公寓、出租屋、城市坐标所替代。当夜深人静,当风雨交加,我们心中仍会浮现那“遥看是君家”的画面——那是一条小径,一片竹林,一扇柴门,一声犬吠。它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喧嚣中愈发清晰,成为我们精神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遥看是君家的上一下一句”,不只是诗句的接续,更是情感的延续,是文化的回响。它告诉我们:家,从来不只是砖瓦构筑的空间,而是心灵可以安放的地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人对“家”的渴望,对归途的向往,始终未变。那竹径、柴门、犬吠,不只是唐诗中的意象,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真实、最温暖的记忆。当我们在纷繁世界中感到疲惫时,不妨停下脚步,遥望那处灯火,听一听那声犬吠——因为那里,是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