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春里酒一杯的下一句是“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玉楼春·春景》,原句为:“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整首词以春景为背景,抒发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欢愉的深切向往。而“上苑春里酒一杯”虽非原词直引,却可视为对原词意境的提炼与化用,将“上苑”(皇家园林)的春景、“酒一杯”的闲适与“留晚照”的深情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极具画面感与哲思的春日图景。

春日里的上苑,是京城最富诗意的所在。柳丝轻拂碧波,桃杏争艳,莺啼燕舞,游人如织。在这样的时节,择一清幽处,置一壶清酒,独坐或对饮,便成了文人雅士最向往的消遣。酒非烈物,而是温润如春水的佳酿,浅斟慢饮,不为醉,而为感。此时,风过花丛,落英缤纷,酒香与花香交织,心绪也随景而动。一杯酒下肚,暖意自胸中升起,仿佛将整个春天都揽入怀中。春光易逝,正如人生苦短,欢愉难留。于是,酒至微醺,人渐沉醉,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投向天边那轮缓缓西沉的斜阳。它不似正午那般炽烈,却带着温柔的金光,洒在花丛之间,为每一片花瓣镀上余晖。这一刻,时间仿佛被拉长,被凝滞,被珍重。

“且向花间留晚照”,正是对这种心境最精妙的表达。一个“且”字,道出无奈中的主动——明知夕阳终将隐去,却仍要挽留;一个“留”字,不是强求,而是劝慰,是温柔地请求时光慢行。诗人举起酒杯,不是敬天,不是敬地,而是敬这即将逝去的黄昏,敬这花影斑驳的瞬间。他劝斜阳,也劝自己:莫要匆匆归去,且在这花间多停留片刻。这不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挽留,更是对内心宁静、对生命美好的执着守护。在纷扰的尘世中,人们常为名利奔忙,为得失焦虑,却极少停下脚步,去凝视一朵花的绽放,去倾听一阵风的低语。而这一句诗,恰如一记轻叩,唤醒了沉睡的感知:原来,最动人的美,往往藏于最易被忽略的瞬间。

更深一层,这句诗也蕴含着对人生哲学的体悟。浮生若梦,欢愉短暂,正因如此,才更应珍惜当下。千金可散,一笑难求。与其在追逐中耗尽心力,不如在花间举杯,与斜阳对语,与春风共醉。这种态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清醒的豁达。它承认时间的不可逆,却选择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意义。正如那晚照,虽只片刻,却因其被“留”而被铭记,因其被“劝”而显得格外深情。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重要的不是活得多长,而是是否真正“活过”——是否曾在某个春日的黄昏,为一朵花、一杯酒、一片光而心动。

从“上苑春里酒一杯”到“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不仅仅是一句诗的承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它告诉我们:美不在远方,而在眼前;幸福不在未来,而在当下。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静坐,在匆忙中驻足,在平凡中发现诗意,我们便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春天。酒一杯,是仪式,是开端;留晚照,是深情,是归宿。两者之间,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心与时光的和解。

今日重读此句,仍觉余韵悠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的向往、对时光的珍惜、对宁静的渴求,始终未变。或许,我们无法常居上苑,但可在自家小院、公园长椅、甚至窗台一隅,泡一杯茶,斟一杯酒,在某个黄昏,轻声劝一句:且向花间留晚照。那一刻,我们便与古人共情,与天地同息,与春光同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