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上一句是“三十功名尘与土”,下一句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三句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作的《满江红·写怀》,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极具豪情与悲壮的传世名篇。整首词以激越的笔触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沉忧虑。这三句连读,气势贯通,情感层层递进,构成了一幅壮怀激烈、慷慨悲歌的历史画卷。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以极简的语言浓缩了岳飞前半生的奋斗历程。三十岁,正值壮年,岳飞已立下赫赫战功,官至节度使,可谓功业显赫。在他眼中,这些功名不过是“尘与土”——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他所追求的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尊严。这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胸襟,正是儒家“天下为公”精神的体现。而“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描绘了他南征北战、转战千里的军旅生涯。八千里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征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云和月,既是自然景象,也象征着旅途中的孤独与清冷。在漫长的征途中,陪伴他的不是安逸与享乐,而是头顶的浮云、脚下的尘土和夜夜的孤月。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精神上的坚守。在风雨如晦的南宋初年,岳飞以血肉之躯扛起抗金大旗,用脚步丈量着中原大地,用信念支撑着破碎山河。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则是对前两句的升华与警醒。前句写的是过往的奋斗与牺牲,此句则转向对未来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岳飞深知,恢复中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岁月不待人。他提醒自己,也警示世人:切不可虚度光阴,等到头发花白、年华老去,才徒然悲叹壮志未酬。这里的“少年头”并非仅指生理上的年轻,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意志。在岳飞看来,人生短暂,唯有抓紧时间,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才不负此生。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尘与土”“云和月”的淡泊与坚韧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内在统一:正因为看淡功名,才更珍惜时间;正因为历经艰险,才更懂得奋斗的意义。这三句层层递进,由回顾到展望,由外在经历到内心警醒,构成了一首完整的生命宣言。

这首词之所以历经千年仍被传诵,不仅在于其语言的铿锵有力,更在于其精神内核的普世价值。在岳飞所处的时代,山河破碎,外敌压境,他以一腔热血践行“精忠报国”的誓言。而今天,我们虽不再面临刀光剑影的战争,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仍有重重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科技发展的激烈竞争、社会转型的深层矛盾,我们同样需要岳飞那种不计得失、迎难而上的精神。他提醒我们,真正的功业不在于职位高低、财富多寡,而在于是否为国家、为民族、为后人留下了值得铭记的贡献。时间如流水,青春易逝,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三句词穿越千年风雨,依然激荡人心。它不仅是岳飞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精神的象征。在每一个需要奋斗的时代,它都如一声洪钟,唤醒沉睡的意志,点燃前行的勇气。我们读它,不仅是在重温一段历史,更是在汲取一种力量——一种超越个人荣辱、直面时代使命的力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便无惧风雨,无畏前行。这正是《满江红》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