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坡上锄草的下一句是:“汗水滴进泥土,像种子一样生根。”
这句诗出自一位无名农人之口,却在一代代乡野间口耳相传,成为农耕生活最朴素的注脚。它不华丽,不雕琢,却如一把钝刀,缓慢而深刻地剖开土地与人的关系。每当夏日的阳光斜照在山坡上,麦浪翻涌,玉米拔节,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弯着腰,在田埂间来回移动。那是父亲,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代表。他手中的锄头起落之间,不只是杂草被清除,更是一种生活的节奏,一种与土地对话的语言。
父亲坡上锄草,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仪式。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便起身,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戴上草帽,扛起锄头出门。坡上的土地并不平整,高低起伏,有的地方还残留着前年未清理的草根。他一步一步走上坡,脚步沉稳,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时间的节拍上。锄头插入土中,手腕一抖,杂草连根翻起,再轻轻一甩,便抛到田埂外。这个动作重复千百遍,却从不显得枯燥。因为在他眼里,每一锄下去,都是在为庄稼腾出生长的空间,为秋收埋下伏笔。
他从不急于求成。锄草讲究“趁早”,也讲究“趁晴”。雨后的土地松软,杂草根系暴露,最易清除;而烈日当空时,锄下的草更容易晒干,不会复活。父亲懂得这些门道,也懂得土地的脾气。他常说:“地和人一样,有脾气,有节奏,不能硬来。”有时候,他会蹲下来,用手指轻轻拨开泥土,查看玉米根的走向,再决定下一锄该落在哪里。这种细致,不是出于强迫,而是源于一种深植于心的敬畏。他知道,土地不会说话,却会以收成回应你的用心。汗水滴进泥土,像种子一样生根——这不仅是诗意的比喻,更是真实的生命循环。每一滴汗,都是对土地的承诺;每一次弯腰,都是对未来的播种。
在父亲锄草的过程中,时间仿佛被拉长了。阳光从东移到西,影子由短变长,坡上的杂草渐渐稀疏,而庄稼的叶片却愈发舒展。偶尔,他会停下来,直起腰,望向远处。山脚下的小村炊烟袅袅,田埂上的狗吠声隐约传来。那一刻,他不是农民,而是一个守望者。他守的不仅是这片地,还有家的根基,有儿女的指望。他记得父亲曾对他说:“地不哄人,你哄它,它就饿你。”如今,他把这句话传给了儿子,哪怕儿子已在大城市工作,不再下地。但他仍坚持每年春耕秋收,不是为了收成多少,而是为了守住一种生活的尊严。
这种尊严,不来自财富,而来自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父亲锄草时,从不使用除草剂。他说:“药能杀草,也能伤地,伤根,伤虫,伤鸟。地要是死了,种什么都长不出来。”他宁愿多花几倍的时间,用锄头一寸寸清理,也不愿让土地承受化学的侵蚀。这种选择,看似愚笨,实则是对生态最朴素的理解。在他的田里,蚯蚓翻动土壤,蚂蚁搬运残叶,偶尔还有野兔从草丛中窜出。这些微小的生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父亲,是其中沉默的守护者。
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走进城市。机械化耕作逐渐取代了人力,大型农机轰鸣着驶过田野,一天能完成过去十天的活。效率提升了,但那种与土地亲密接触的仪式感却消失了。父亲坡上锄草的身影,成了稀有的风景。每当有人问起“父亲坡上锄草的下一句是什么”,总有人轻声回答:“汗水滴进泥土,像种子一样生根。”这句话,不再只是对劳动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脚下的土地,不能忘记那些用汗水浇灌希望的人。
如今,父亲老了,腰弯得更深了,锄头的重量也渐渐让他感到吃力。但他仍坚持每年去坡上走一走,哪怕只是看看,拔几根草。他说:“地不能荒,人也不能忘本。”他的话不多,却像那滴进泥土的汗水,无声地渗入大地,也渗进后人的心里。
父亲坡上锄草,锄的是草,种的是希望。汗水滴进泥土,像种子一样生根——这不仅是下一句诗,更是一代人用生命写就的寓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耕耘,不在速度,而在心意;真正的收获,不在粮仓,而在人心。当我们在城市的高楼中仰望星空时,不妨低头看看脚下,那里有无数父亲的身影,正默默锄着属于我们的那片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