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上若思”的下一句是“德隆于位”。
这句出自《尚书·周书·君牙》:“王若曰:‘呜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之遗绪,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乱四方。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专美于前。’”其后接:“容上若思,德隆于位。”
这句话并非广为人知的俗语或成语,而是深藏于古代典籍中的政治箴言,其背后蕴含着周代礼制思想中对君主德行与威仪的高度统一要求。它出现在周穆王任命大臣君牙为司徒的诰命之中,是对臣子德行、仪态与职责的全面训诫,更是对“为政以德”这一儒家核心理念的早期实践表达。
“容上若思”意为:仪容庄重,仿佛正在深思。这里的“容”并非仅指外貌,而是指君主或重臣在公众场合所展现的整体威仪,包括举止、神态、言语节奏乃至沉默的姿态。“上”指上位者,即君主或高级官员;“若思”则强调一种内敛、审慎、不轻举妄动的精神状态。这种仪态并非刻意做作,而是由内而外的德性流露——只有内心常怀敬畏、思虑周详,外在才会自然呈现出沉静如思的气象。它不是冷漠,也不是傲慢,而是一种对权力、责任与民瘼的深刻体认。
紧接着的“德隆于位”则点明了这种仪态的根源与目的。“德”是内在的修养,“隆”是崇高、厚重,“于位”则指其所居之位。整句意为:唯有德行深厚,才能使地位显得崇高。换言之,地位本身并不天然带来权威,真正的权威来自德行的积累与彰显。若位高而无德,则如大厦无基,终将倾覆;唯有德隆,位才稳固,才配得上“上”的身份。这两句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命题:外在的威仪源于内在的深思,而深思的归宿是德行的充实,德行的充实又反过来巩固其地位。
在古代政治哲学中,这种“容”与“德”的关联并非孤例。《礼记·曲礼》有言:“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而“容”正是“礼”的外化形式。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强调的正是威仪与德性的不可分割。若一位君主或重臣举止轻浮、言谈浮躁,即便才高八斗,也难以赢得百姓的敬畏。相反,若其“容上若思”,哪怕沉默寡言,也能令人心生信赖。这种信赖,正是“德隆于位”的体现。
历史中不乏正反两面的例证。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君,奢侈无度,暴虐百姓,虽居君位,却“容”失其度,终被赵穿所弑,史载“晋侯侈,赵宣子为政,骤谏而不入,遂见灵公不朝,而饮于曲沃,乐而忘返”,其仪态轻慢,毫无“若思”之态,德亦不隆,故位亦不保。反观周公摄政,虽权倾天下,却“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勤政忧民,仪态谦恭而庄重,百姓归心,诸侯宾服,真正实现了“德隆于位”。
这种思想在后世不断被继承与发展。汉代贾谊在《新书》中强调:“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君主的仪态直接影响百姓的行为。若君主“容上若思”,百姓便知敬畏;若君主轻佻浮躁,百姓亦将无所适从。唐代魏征谏唐太宗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正是“若思”精神的延续。而宋代理学家更将“正心诚意”视为“修齐治平”的根本,进一步将“容”与“德”纳入心性修养的体系。
今天,我们虽不再生活在封建礼制之下,但“容上若思,德隆于位”所蕴含的治理智慧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公共领域,领导者的一言一行皆被放大审视。其仪态是否庄重,言辞是否审慎,决策是否深思熟虑,直接关系到公众的信任。一个真正有德行的领导者,不会以张扬为荣,而会以沉静为贵;不会以权谋为能,而会以民瘼为念。这种“若思”的状态,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对复杂现实的敬畏,对责任重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