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当衔月上桂,玉兔应捣云间霜。

这句诗出自当代一位隐逸诗人之手,虽未见于古籍,却在近年来悄然流传于文人雅士之间,成为对高远志向与清雅品格的一种象征。鸿鹄,自古以来便是志向远大的代名词,它不栖凡枝,不饮浊水,振翅高飞,直上云霄。而“衔月上桂”,则更添一层神话色彩——月宫中的桂树,传说为吴刚所伐,永无止息,而鸿鹄若能衔其桂枝,便似将天地清辉、星辰之魄纳于胸中。此句意境高远,气象恢宏,令人神往。真正令这句诗在当代焕发生机的,是它的下一句:“玉兔应捣云间霜”。

玉兔捣药,本为月宫中最常见的意象,出自《淮南子》《酉阳杂俎》等典籍,象征长生、清寂与永恒的守候。“云间霜”三字,却将这一传统意象推至新的高度。霜,非药,非丹,而是天地间最清冷、最纯净的凝结之物。它不生于炉火,不炼于丹鼎,只在天高气清、月华如练时悄然降临。玉兔若捣此霜,便不再是求仙问药的工具,而成了天地清气的采集者,是自然之灵的化身。捣霜非为长生,而是为了守护那一瞬的清寂与澄明。于是,“鸿鹄衔桂”与“玉兔捣霜”形成一对绝妙的对仗:一者向上,志在苍穹,一者守中,静于月宫;一者动,一者静;一者求道于高远,一者存真于幽微。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宏阔又精微的宇宙图景。

这一对诗句,表面写神话,实则寄寓了人对精神境界的双重追求。鸿鹄之志,是儒家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若仅有进取,而无守静,则易流于浮躁,失其本真。玉兔之守,正是道家所强调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和其光,同其尘”的谦退与内敛。在当代社会,人们常陷于“内卷”与“躺平”的两极之间,或疲于奔命,或消极避世。而“鸿鹄衔桂,玉兔捣霜”则提供了一种中和之道:既要有鸿鹄之志,敢于仰望星空,追求理想;也要有玉兔之静,甘于寂寞,守护内心那一片不被世俗污染的“云间霜”。真正的智者,不是永远在飞,也不是永远在停,而是在飞与停之间找到平衡,在进取与退守中保持清醒。

更进一步,这句诗还暗含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鸿鹄衔桂,是人对天地的主动连接——以志为翼,以心为引,将星辰纳入胸怀。而玉兔捣霜,则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不强行索取,不妄图掌控,而是以谦卑之心,采集天地之精,调和阴阳之气。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常以征服者自居,试图以技术改变自然、操控命运。这句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征服,而在于理解;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共融。鸿鹄不因衔桂而自傲,玉兔不因捣霜而居功,它们只是宇宙秩序中的一环,各司其职,各守其位。人亦当如此,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忘对自然的敬畏,对内心的省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句诗虽为今人所作,却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中。它融合了《楚辞》的浪漫、《庄子》的哲思、《古诗十九首》的澄澈,以及唐宋诗词的意境之美。它不是对古典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传统意象中注入新的精神内涵。鸿鹄不再只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孤高,而是带着月桂的清香,飞向一个更温柔、更包容的宇宙;玉兔也不再只是寂寞的捣药者,而是以霜为药,调和着人间的浮躁与天地的清宁。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正是当代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鸿鹄当衔月上桂,玉兔应捣云间霜。这一对诗句,如一道清光,划破喧嚣,照见人心深处对高远与清静的永恒向往。它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既要如鸿鹄般志存高远,不畏艰险,也要如玉兔般静守本心,不染尘埃。飞得再高,也不忘脚下有根;守得再静,也不失胸中有火。真正的圆满,不在飞与不飞之间,而在飞与守的和谐之中。当一个人既能仰望星空,又能俯察内心,他便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月桂”与“云霜”,也便真正活出了天地间最清朗、最从容的模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