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既是“一岁一枯荣”。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短短八句,道尽自然之律与人生之别,既是对草原生命力的礼赞,也是对离别之情的深沉抒发。而“一岁一枯荣”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时间流转、生命轮回、兴衰更替的深刻哲理,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在广袤的原野上,草是最平凡的存在,却也是最坚韧的生命象征。春生夏长,秋枯冬藏,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白居易以“离离”形容草的茂盛,既写出其繁密之态,又暗含一种苍茫之感。而紧随其后的“一岁一枯荣”,则如一道自然的节拍,将时间具象化为草木的呼吸与律动。这不仅是自然规律的写照,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草虽卑微,却能在严寒中蛰伏,在烈火中重生。野火或许能焚尽地表,却无法根除深埋地下的生机;春风一至,嫩芽便破土而出,重新覆盖大地。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生命最原始也最动人的姿态。诗人没有直接赞美草的顽强,而是通过“一岁一枯荣”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对比,让自然本身说话,使哲理在画面中自然浮现。

进一步看,“一岁一枯荣”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人生隐喻。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少年如春草初萌,充满希望与活力;中年如盛夏之草,繁茂而负重;老年则如秋草渐枯,归于沉寂。这并非终结,而是新一轮循环的开始。家族的延续、文化的传承、精神的积淀,都在“枯”与“荣”的交替中悄然完成。正如草原上的草,看似年年被割、被烧、被践踏,但根脉不断,生机不绝。人的生命或许短暂,但精神与意志却可如春草般代代相传。白居易写此诗时,正值青年,送别友人,本应感伤,但他并未沉溺于离愁别绪,而是借草之荣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生命规律的体悟。这种由物及人、由景入理的笔法,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送别,成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沉思。

“一岁一枯荣”还暗含一种对历史与时代的观照。草原上的古道早已荒芜,荒城也无人问津,唯有青草年年生长,覆盖旧迹。这“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正是时间对人事的无情冲刷。王朝更迭、英雄湮没、繁华落尽,唯有自然依旧。草的生命周期虽短,却因其循环往复而获得永恒。相比之下,人的功业、名望、权势,往往如过眼云烟。诗人以草为镜,照见历史的苍茫,也照见个体的渺小。正是在这种渺小中,他找到了另一种价值——顺应自然,安于本分,在枯荣之间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这种态度,既是对现实的接受,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

回到现实,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焦虑与压力如影随形。我们追求效率,渴望速成,却常常忽视生命本身所蕴含的节奏与韧性。“一岁一枯荣”提醒我们,成长需要时间,恢复需要过程,失败与低谷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开始的起点。就像草原上的草,不会因为一次枯萎而放弃生长,也不会因为一场野火而彻底消亡。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永不倒下,而在于倒下后还能重新站起。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面对困境时最需要的品质。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或许并未想到它会成为后世无数人面对挫折时的精神慰藉。但正是这种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生命深刻入里的理解,使他的文字穿越时空,依然鲜活如初。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不仅是草原的写照,更是生命本身的律动。它告诉我们:一切终将过去,一切也终将重来。在枯与荣的循环中,我们学会等待,学会坚持,学会在平凡中看见伟大,在短暂中体悟永恒。

“一岁一枯荣”不仅是对前一句的承接,更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它让自然之景升华为生命之思,让送别之情沉淀为哲人之悟。当我们再次读到“离离原上草”时,心中浮现的,不应只是草原的苍茫,更应是那在岁月中不断重生、在风雨中始终挺立的草——它低微,却坚韧;它短暂,却永恒。这,或许就是白居易留给我们最深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