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扶不上墙的下一句,是“朽木不可雕也”。这句俗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句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孔子以此批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荒废学业,认为其如同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又像粪土垒成的墙无法粉刷。久而久之,“烂泥扶不上墙”与“朽木不可雕也”便成为一对常被连用的俗语,用来形容那些无论怎样扶持、教育或激励,都无法改变其惰性、愚钝或堕落本质的人。这句看似定论的话,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的人性、教育与社会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将“烂泥扶不上墙”作为对他人失败或堕落的总结性评价。比如,一个家庭倾尽资源供孩子读书,孩子却沉迷游戏、逃学旷课;一个团队中,成员屡次被领导提点、培训,却始终无法胜任工作;甚至在社会层面,某些群体长期接受帮扶,却依旧难以摆脱贫困与边缘化。面对这些现象,旁观者往往摇头叹息:“真是烂泥扶不上墙。”这种评价看似客观,实则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与情感疏离。它将责任完全归于被评价者,忽视了环境、资源、心理机制与社会结构的多重影响。

事实上,所谓“烂泥”,未必天生就是泥。许多被贴上“扶不上墙”标签的人,其行为背后往往有复杂的成因。以教育为例,一个孩子成绩差、不努力,可能并非懒惰,而是长期遭受校园欺凌、家庭暴力或心理创伤,导致自我价值感极低,进而形成“习得性无助”——即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索性放弃。再如,某些长期失业者,并非不愿工作,而是缺乏技能、信息渠道闭塞,或因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遭遇系统性歧视。他们不是“烂泥”,而是被社会机制挤压到边缘的个体。此时若仅以“扶不上墙”来评判,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更值得追问的是:我们是否真的“扶”了?扶的方式是否恰当?是持续投入资源与情感,还是仅以一次两次的劝诫、责骂便宣告失败?

从另一个角度看,“朽木不可雕也”也反映出传统教育中“结果导向”的思维局限。孔子虽以严厉著称,但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他批评宰予,并非放弃,而是通过警示促其自省。真正的教育,不应以“能否成材”为唯一标准,而应以“是否唤醒内在动力”为根本。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改变需要“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即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若外界一味否定、贬低,只会加剧其无力感,形成恶性循环。相反,若能以共情、引导、赋权的方式介入,哪怕起点极低,也可能激发其内在潜能。一些特殊教育项目通过个性化课程、正向激励,让曾被视为“无可救药”的学生重新找到学习兴趣与人生方向。这正说明,所谓“烂泥”,在合适的条件下,也能成为可塑之材。

社会结构本身也需反思。当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当上升通道日益狭窄,当“成功”被狭隘地定义为财富与地位,那么许多努力者即便竭尽全力,仍难以突破阶层壁垒。此时,将失败归因于个人“扶不上墙”,无异于将系统性问题个体化。真正的“扶”,不应只是对个体的鞭策,更应是对制度的修正、对公平的重建。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心理支持、机会均等,这些才是让“烂泥”有机会成为“墙”的根基。

“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也”不应成为放弃的理由,而应成为反思的起点。它提醒我们:评判他人之前,先审视环境;批评失败之前,先理解成因;宣告无望之前,先尝试改变方法。人性复杂,成长非线,许多看似无解的问题,往往只需换一个视角、多一份耐心、添一份支持,便能迎来转机。我们无法保证每一块“烂泥”都能成为高墙,但至少可以不让任何一块“泥”在未被真正理解与尝试之前,就被草率地宣判死刑。

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出“可雕之木”,而是让每一块材料都有机会被看见、被尊重、被赋予可能。社会的进步,不在于淘汰弱者,而在于为弱者创造变强的条件。当我们不再轻易说出“扶不上墙”,而是愿意蹲下身来,倾听、理解、陪伴,或许,那堵看似无法粉刷的墙,终将在耐心与光中,显露出它本可承载的轮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