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来垂钓碧溪上”的下一句是“忽复乘舟梦日边”。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原诗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精神追求。它既是对现实困境的写照,也是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寻。

李白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不断碰撞的一生。他出身商贾之家,虽才华横溢,却难以通过科举正途入仕。他渴望建功立业,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抱负,然而仕途坎坷,屡遭排挤。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翰林,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不过是帝王身边的文学侍从。他深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内心充满愤懑与无奈。正是在这种理想受挫、前路迷茫的时刻,他写下了《行路难》三首,其中第一首尤为著名。诗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正是他在困顿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写照。

“闲来垂钓碧溪上”,化用了姜太公吕尚的典故。相传姜尚在未遇文王之前,曾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以静待明主。李白借此表达自己虽暂时远离朝堂,却并未放弃理想,而是在等待时机,静观其变。这种“垂钓”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它象征着诗人对时局的清醒认知,也体现了他对自身才能的自信。他相信,只要时机成熟,自己终将如姜尚一般,得遇明主,一展宏图。而“碧溪”这一意象,则赋予画面以清幽、宁静之美,仿佛在喧嚣尘世中开辟出一方净土,让心灵得以安放。这种在困境中保持内心澄澈的态度,正是李白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

紧接着的“忽复乘舟梦日边”,则转向另一个历史典故——伊尹梦舟过日月之旁。据《史记》记载,商代贤相伊尹在辅佐成汤之前,曾梦乘舟从日月旁经过,后果然得遇明君,成就大业。李白在此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典故并置,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张力:一边是静坐溪边的等待,一边是乘舟追梦的飞跃。这种“忽复”的转折,正是他内心激荡的真实写照。他并未因暂时的失意而沉沦,反而在梦中重燃希望,幻想自己如伊尹一般,乘势而起,直上云霄。这种从现实到梦境的跳跃,展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他从不拘泥于现实的桎梏,而是以梦为马,驰骋于理想的原野。

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典故的精妙运用,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层次。表面上看,诗人是在描述一种闲适的隐居生活,实则暗含深意。垂钓是等待,乘舟是追寻;碧溪是现实,日边是理想。正是在这种等待与追寻、现实与理想的张力中,李白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他没有因仕途的挫折而否定自己,反而以更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这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正是《行路难》的核心所在。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两句诗也映照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普遍心理。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士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李白虽以道家思想为底色,但其精神内核仍与儒家理想相通。他在“垂钓碧溪”时,并未真正归隐山林,而是以退为进,积蓄力量;他在“乘舟梦日”时,也并非沉溺幻想,而是以梦为灯,照亮前路。这种在进退之间的智慧,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中保持精神独立的重要方式。

李白之后,无数文人在困顿时都会吟诵“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以此自勉。宋代苏轼贬谪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其心境与李白何其相似;明代王阳明被贬龙场,于绝境中悟道,亦如李白在梦中见日。他们都从李白的诗句中汲取力量,在现实的冰塞川、雪满山之外,寻得精神的渡口。

今天,我们虽不再面对封建仕途的局限,但人生的“行路难”依然存在。职场竞争、生活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都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冰塞川”与“雪满山”。在这样的时刻,李白的这两句诗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暂时的退隐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坚定的出发。只要心中仍有“乘舟梦日”的勇气,就永远有机会“长风破浪”。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教会我们在等待中积蓄力量,在梦想中保持信念,在逆境中不失豪情。李白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这种精神,而我们,也可以在每一个迷茫的夜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