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琴》中的诗句,以琴为喻,叩问人心与器物的关系,也暗含对知音难觅的深沉感慨。琴,本为发声之器,若只藏于匣中,纵有千般妙音,亦无人听闻。这不仅是对外物的诘问,更是对内在价值的追问:一个人若怀才不遇,是否也应如琴一般,静待知音?还是应主动发声,打破沉默的桎梏?这句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关于表达、存在与认同的哲学思考。它像一道光,照进那些沉默的灵魂,也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是否敢于“鸣”的抉择。

琴,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寄托心志的象征。它不似钟鼓般喧哗,也不似笛箫般轻佻,其音清越而内敛,需静心聆听方能得其真味。白居易写此诗时,正经历仕途的起伏,内心对“发声”与“沉默”的矛盾尤为敏感。他借琴发问:若琴本有声音,为何要藏于匣中?这“匣”,是外在的束缚,是世俗的规训,是自我压抑的牢笼。许多人怀才如琴,却因畏惧非议、担心失败、或囿于环境,选择将才华封存。他们等待“知音”,却忘了知音往往只出现在声音响起之后。没有鸣响,何来倾听?没有表达,何来理解?琴若永不出匣,纵有高山流水之妙,也终将湮没于尘埃。这不仅是艺术的困境,更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常以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却忽略了金子若深埋地下,光芒永远无法被看见。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更在于展现。

进一步看,这句诗也揭示了“器”与“用”的关系。器物存在的意义,在于被使用;人才的价值,在于被看见、被听见。一把琴若不被弹奏,便失去了其作为“琴”的本质。同理,一个人若从不表达、不行动、不参与,其智慧、情感、才华便如未奏之曲,空有其形而无其神。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信息爆炸,人们更倾向于“被看见”,却往往忽略了“为何被看见”。有些人为了博取关注而制造噪音,有些人则因害怕噪音而彻底沉默。白居易的诘问,恰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鸣”,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真诚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哪怕微弱,哪怕不被理解,也要让内在的琴弦震动。因为唯有如此,才可能唤醒沉睡的共鸣。历史上多少伟大的思想、艺术、科学,最初不也是从一个人的“鸣”开始?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对话,贝多芬在耳聋后仍谱写出《第九交响曲》,他们何尝不是“匣中之琴”主动出匣,以声破寂?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放在匣中何不鸣”还指向一种自我认知的觉醒。我们常把沉默归因于外界——环境不允许、时机未到、无人欣赏。但白居易的问法,却把责任拉回自身:你为何不鸣?这并非苛责,而是一种唤醒。真正的表达,始于自我认同。当你确信自己的声音值得被听见,便不会再等待“合适的时机”。琴不会问“是否该鸣”,它只在被拨动时自然发声。人亦如此,当内心足够坚定,表达便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我们不必等到完美才开口,不必等到被认可才开始创作。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发声,都是对“匣”的突破。正如诗人海子所言:“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朴素的生活,是安于现状;遥远的梦想,是敢于发声。唯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打破沉默的循环。

白居易的这句诗,穿越千年,依然叩击着我们的心门。它不只是对古琴的追问,更是对每一个灵魂的发问:你心中的琴,是否还在匣中?你是否愿意,哪怕只有一次,拨动那根尘封的弦?人生如琴,不在于是否被珍藏,而在于是否曾被奏响。那些被铭记的,从来不是沉默的器物,而是敢于发声的勇者。我们不必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但至少要让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因为唯有如此,才不负此生所怀之才,所藏之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答案不在匣外,而在拨弦的指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