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借古原之草抒发离别之情,同时以草的顽强生命力象征人间情谊的坚韧与不息。其中“离原上草”正是“离离原上草”的略称,而“一岁一枯荣”紧随其后,点明了自然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规律。

“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原上草在广袤的草原上铺展,生机盎然,却又因季节更替而经历枯荣轮回。诗人以草为引子,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巧妙融合。草原上的草,每年经历一次枯萎与复苏,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种循环往复的生命节奏,不仅是自然的法则,也映射出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情感的延续。白居易在送别友人之际,看到原野上的草,触景生情,由草的“一岁一枯荣”联想到人生的聚散无常,进而引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草虽柔弱,却能在烈火中幸存,在春风中重生,这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正是诗人对友情的期许——纵使分别,情谊不灭;纵使岁月流转,思念依旧。

从文学角度看,“一岁一枯荣”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它打破了传统送别诗常见的悲戚基调,转而以坚韧与希望为底色。在唐代,送别诗多以“柳”为意象,因“柳”谐音“留”,寄托挽留之意。而白居易另辟蹊径,以“草”为媒介,赋予其更丰富的精神内涵。草不择地而生,不因贫瘠而灭,象征着一种普适而坚韧的生命态度。诗人通过“一岁一枯荣”揭示:生命虽有盛衰,但根本不灭;离别虽苦,但情谊长存。这种对生命循环的深刻体悟,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上升为对宇宙规律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承接下,枯荣不再是消极的消亡,而是新生的前奏,是生命在毁灭中重获力量的隐喻。

进一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中晚年诗歌创作的风格转变。早年他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而到了中年以后,他的笔触逐渐转向内心,注重情感的真挚与哲理的深邃。《赋得古原草送别》正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作。它既保留了送别诗的情感内核,又融入了对自然、生命、时间的哲思。草,作为最不起眼的植物,却成为诗人表达人生境界的载体。它的“一岁一枯荣”,既是对时间的记录,也是对命运的回应。在诗人眼中,离别不是终点,而是循环中的一环;友情不会因距离而断绝,正如春风终会唤醒沉睡的原野。这种乐观而豁达的态度,正是白居易历经宦海沉浮后所沉淀出的生命智慧。

今天,当我们重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与深沉情感。它提醒我们:人生如草,有荣有枯,但只要根基尚在,希望便不会熄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因挫折而沮丧,因离别而伤感。这首诗告诉我们,生命的韧性远超想象。每一次“枯”,都是为下一次“荣”积蓄力量;每一次分别,都可能成为重逢的序章。我们不必畏惧变化,而应以更开阔的胸怀接纳生命的起伏。正如原野上的草,不因烈火而绝望,不因寒冬而退缩,始终静待春风。

“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啥”,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诗句接龙问题,实则牵动着一首经典诗歌的完整意境。它不仅是文学知识的考查,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当我们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深意,便能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的从容与坚定。白居易以草喻人,以景抒情,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哲理。这首诗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正是因为它的内核——对生命不息的礼赞,对情谊不灭的信念——始终与人心共鸣。

记住“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不只是记住一句诗,更是记住一种人生态度:顺应自然,坚韧前行,在枯荣之间,活出生命的厚度与温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