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恒远上摩山的下一句是:“一步一叩问苍茫”。这句诗出自当代一位隐逸于江南山水的无名诗人之手,原诗已不可考,唯有这两句在文人圈中口耳相传,渐成佳话。它并非出自古籍,却带着古意,仿佛从千年前的松风竹影中走来,又似从云深不知处的山径上飘落。它不似寻常登高望远的豪情,反而透出一种沉静、执拗、近乎朝圣的意味。当人们站在山脚仰望摩山之巅,云烟缭绕,石阶如天梯垂落,这句“一步一叩问苍茫”便悄然浮上心头,仿佛不是人登山,而是山在考验人的心志。
摩山,位于江南腹地,虽非五岳之列,却因山形如巨掌擎天,云雾常绕其顶,自古便有“小昆仑”之称。山势陡峭,自山脚至峰顶,共九千九百九十九级石阶,由青石凿成,历经千年风雨,早已斑驳如岁月本身。传说古时有一位道士欲登此山求道,行至中途,忽见山雾中隐现一道人影,背对众生,只留下一句:“五千恒远上摩山,一步一叩问苍茫。”道士顿悟,遂不再前行,就地结庐修行,终老山中。此后,凡登山者,无论为观景、为祈福、为修行,皆在行至五千阶时驻足,默念此句,仿佛完成一次与天地、与自我、与未知的对谈。
五千阶,是整条山道的半程,也是心志的分水岭。前五千阶,多为体力之累,喘息、汗水、双腿酸胀,皆是身体对意志的考验;而后半程,则是精神的重压。当人登至五千阶,回望来路,已隐于云海之下,不见起点;仰望前路,峰顶仍藏于雾中,遥不可及。此时,人极易陷入迷惘:为何登山?为何前行?若只为登顶,何须如此艰辛?若只为风景,山腰已足够开阔。正是在这进退维谷的临界点上,“一步一叩问苍茫”便成了唯一的答案。它不是鼓励,也不是劝退,而是一种沉静的提醒:每一步,都该带着叩问前行。叩问自己的初心,叩问生命的意义,叩问这苍茫天地间,人究竟立于何处。
有人在此处停下,盘坐石上,闭目静思,一坐数日,不言不语,仿佛与山融为一体。他们并非放弃,而是将“叩问”本身当作修行。也有人继续前行,但脚步不再急促,而是沉稳、缓慢,每踏一级,都似在心中默念一句疑问:我为何在此?我欲往何处?我能否承受这孤独?山不言,风不语,唯有松涛阵阵,如天地低语,回应着每一个叩问者。曾有登山者记录下自己的心路:“行至五千阶,忽觉双腿如铅,心却轻如羽。那一刻,我不再为登顶而登,只为看清自己。山是镜子,照见我平日所避之暗。”
更有人将这句诗引申为一种人生态度。在都市的喧嚣中,在功利的追逐里,人们常如机械般前行,不问方向,不察内心。而“一步一叩问苍茫”则提醒我们:人生之路,不应只是奔跑,更应是行走中的自省。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持,每一次放弃,都应带着叩问。叩问不是怀疑,而是清醒;不是退缩,而是更坚定的前行。它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有一丝清明,在浮华中守住本心。
摩山的石阶,年复一年地承载着无数脚步。有人为登顶而来,有人为逃避而至,有人为求道而驻。但无论目的如何,只要踏上五千阶,便无法忽视那句低语般的诗句。它如一道光,照进登山者的内心,也照进每一个在人生路上跋涉的普通人。山不会回答,但叩问本身,已是一种答案。
摩山的山顶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当人终于登顶,俯瞰云海翻腾,群山如浪,心中却不再有征服的喜悦,而是一种平静的释然。因为真正的攀登,从来不在山,而在心。五千恒远上摩山,一步一叩问苍茫——这不仅是登山的写照,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诠释。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摩山”上行走,面对未知,面对孤独,面对自我。唯有带着叩问前行,才能在这苍茫天地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山无言,人亦无言,唯有脚步与心声,在风中轻轻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