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早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传诵千年的名句。它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草原四季更迭、生命循环不息的图景,既具画面感,又蕴含哲思。而“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正是“一岁一枯荣”。这短短五个字,不仅承接了前句的视觉意象,更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境遇悄然融合,使整首诗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
“离离”形容草木繁盛之貌,原野之上,绿草如茵,随风起伏,生机盎然。诗人并未止步于描绘眼前的繁茂,而是笔锋一转,道出“一岁一枯荣”的规律。这里的“一”并非实指一年,而是象征着时间的循环与自然的法则。草在春天萌发,夏日茂盛,秋日枯黄,冬日凋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种看似平凡的轮回,却蕴含着宇宙间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真理:万物皆在变化,盛衰交替,生死相依。白居易以草为喻,实则是在借自然之景,言人生之理。人亦如草,少年蓬勃如春草,壮年鼎盛如夏草,老年衰微如秋草,终归归于尘土。即便枯去,来年春风一吹,新芽又生。这种“枯”与“荣”的转换,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进一步看,“一岁一枯荣”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陈述,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在唐代,送别诗往往充满离愁别绪,或哀婉,或悲切。而白居易此诗却以“枯荣”之理化解离别的伤感。草虽枯,根仍在;人虽别,情不灭。正如诗的后两句所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使遭遇烈火焚烧,草原化为焦土,但深埋地下的根脉并未断绝,一旦春风拂过,生命便重新勃发。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诗人希望传递给友人的信念——离别不是终结,而是重逢的序曲;挫折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难免遭遇困顿、失落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但只要心中有根,精神不灭,便总能在逆境中迎来转机。这种对生命韧性的礼赞,使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送别主题,成为一曲关于希望与重生的赞歌。
白居易写此诗时年仅十六岁,正值少年意气风发之时。他参加科举考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题应试,却能在有限篇幅中展现出如此深邃的哲思,足见其才情之卓绝。他并未刻意堆砌辞藻,而是以平实语言道出普遍真理,使诗句既具文学美感,又富思想深度。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妙之处。草,本是寻常之物,人人可见,却少有人深思其背后的生命意涵。白居易却从这最平凡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最不平凡的人生智慧。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哲理往往藏于日常之中,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颗善于观察与体悟的心。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仍能感受到其中涌动的生命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因焦虑、压力而迷失方向,或因一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此时,不妨回望这片古老的原野——草一岁一枯,却从不放弃生长;人一世一遇,更应珍惜每一次绽放的机会。自然界的循环,提醒我们:低谷不是终点,而是积蓄力量的阶段;离别不是终结,而是新旅程的开始。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如原上之草,坦然面对荣枯,坚定守候春风。
白居易以草为镜,照见生命本质;以诗为舟,载动千年哲思。一句“一岁一枯荣”,道尽自然规律,也照亮人生道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永不凋零,而在于每一次凋零后,都能重新站起。正如那原野上的草,年年枯,年年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