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阁上阴云合的下一句是:“望仙楼下水如天。”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台城》,原诗为:“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朝元阁上阴云合,望仙楼下水如天。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诗句以六朝兴废为背景,借景抒情,将历史的沧桑、王朝的更迭与个人的感怀融为一体。朝元阁与望仙楼,曾是帝王礼佛、宴乐、祈愿的神圣之所,如今却只剩阴云四合、水天茫茫,昔日繁华尽归尘土,唯余诗人独倚西楼,听风雨而落泪。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写照,更是历史情绪的投射。朝元阁上阴云合,是一种压抑、凝重的氛围,仿佛天地也为王朝的衰败而垂首。阴云四合,遮蔽了曾经金碧辉煌的楼阁,也遮蔽了人们对盛世的记忆。而“望仙楼下水如天”则笔锋一转,由压抑转向辽阔,由封闭转向开放。楼台虽在,但昔日帝王求仙问道的喧嚣已逝,唯余江水奔流,浩渺如天,仿佛时间本身在无声地诉说。水天一色,既是对现实的冷静观照,也是对历史长河的深沉凝视。诗人没有直接评论王朝的兴亡,而是通过景物的对比,让自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阴云与水天,一收一放,一暗一明,构成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反差,使读者在静默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怆。

进一步看,这两句诗也体现了刘禹锡诗歌中典型的“以景载史”的艺术手法。他不以直白的议论评说历史,而是将历史的重量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之中。朝元阁与望仙楼,本是六朝时期建康(今南京)宫苑中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帝王对长生不老的幻想。当诗人重临故地,楼阁仍在,人事全非。阴云合,是现实的遮蔽,也是对帝王奢靡无度、迷信神仙的讽刺;水如天,则是自然的永恒,是对人类短暂功业的冷峻反衬。江水奔流不息,无论帝王将相如何追求不朽,最终都将被时间冲刷殆尽。诗人站在历史的废墟之上,看到的不是辉煌的延续,而是自然对人事的无情消解。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不仅属于六朝,也属于每一个时代。当人们沉醉于权力、财富与虚名时,往往忽略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恒常。刘禹锡以“水如天”三字,将这种哲思推向极致——天地不言,却早已看尽兴亡。

这两句诗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家与佛家思想。阴云四合,暗合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宇宙观,提醒人们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而“水如天”则带有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江水如天,虚实相生,物我两忘。望仙楼本为帝王求仙而建,但仙人未至,唯见水天一色,仿佛在暗示:真正的“仙”不在楼阁之上,而在对万物的观照与对内心的省思之中。诗人虽身处风雨西楼,却已超越个人悲欢,进入一种对历史、生命与宇宙的深层体悟。他不听清歌也泪垂,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觉醒——觉醒于繁华的虚幻,觉醒于时间的不可逆,觉醒于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

整首诗以景起,以情收,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朝元阁上阴云合,是历史的阴影;望仙楼下水如天,是时间的见证。诗人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他只是呈现一种状态:在废墟之上,在风雨之中,在静默之间,人该如何面对过去,如何安放自我。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直指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对消逝的惋惜,对永恒的追寻,对存在的思考。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两句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无论是朝元阁还是望仙楼,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阴云与水天的意象却历久弥新。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不妨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江水,看看那些比我们更古老、更恒久的事物。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建造高楼,而在于理解楼终将倾;不在于追求不朽,而在于珍惜当下。朝元阁上阴云合,望仙楼下水如天——这不仅是唐代诗人眼中的风景,更是留给后世的一则关于生命与历史的深沉寓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