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绝句》中的前两句,描绘的是春日里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婉转啼鸣,白鹭排成整齐的一列,振翅飞向湛蓝的天空。画面清新明丽,动静相宜,仿佛将人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世界。许多人读到“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总会自然地追问:下一句是什么?这句诗仿佛在天地之间打开了一扇窗,引人遐思,也激发了对完整意境的追寻。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便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下一句,也是整首《绝句》的后两句。这两句诗看似与前文并无直接关联,实则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延展,将一幅静态的春景图升华为一首宏大的时空交响。西岭的积雪,历经千年不化,象征着时间的恒久与自然的庄严;而门前停泊的船只,来自千里之外的东吴,承载着人间的往来与历史的流转。白鹭飞上青天,是向上的、轻盈的、自由的;而雪与船,则是向下的、沉静的、厚重的。一轻一重,一远一近,一瞬与永恒,在诗人笔下被巧妙地编织成一首四句皆景却句句含情的绝句。

杜甫写这首诗时,正寓居成都草堂。安史之乱虽已接近尾声,但国家仍处于动荡之中,百姓流离失所,诗人也饱经漂泊之苦。在草堂相对安定的岁月里,他得以暂时放下忧国忧民的沉重,静观自然之美。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表面上看,四句皆写景,无一情语,但细品之下,每一句都暗含深意。黄鹂鸣翠,是春日的欢愉;白鹭飞天,是生命的自由;西岭积雪,是历史的凝视;东吴船只,是归乡的期盼。尤其是“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江南故土的思念,对天下太平、百姓归家的深切渴望。那停泊在门前的船只,不只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心理上的寄托——它们象征着战乱终将结束,人们可以重返故园,生活得以安宁。

这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由近及远、由动入静、由实转虚”的审美节奏。前两句聚焦于眼前之景: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彩鲜明,声音可闻,是具体的、可感的。后两句则突然拉开视野:西岭在远处,积雪千年,是视觉的延伸;东吴在万里之外,船只静泊,是想象的飞跃。这种空间上的跳跃,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诗人有意构建的“诗眼”——他通过景物的远近对比,引导读者从现实的春景,走向历史的沉思与未来的期待。白鹭飞向青天,是向上的追寻;而雪与船,则是向下的沉淀与向外的延伸。正是在这种多维度的观照中,杜甫将个人的情感、时代的命运与自然的永恒融为一体。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年,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精炼与画面的优美,更在于它超越了具体的时空,成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共鸣。每一个读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想象那飞翔的姿态,那自由的方向。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像一扇打开的窗,让我们看到:在自然的美景背后,有时间的重量,有历史的回响,有人心的归途。它提醒我们,美不仅仅是瞬间的惊艳,更是对永恒的凝视与对未来的守望。

杜甫用短短四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天上有飞鸟,山上有积雪,水上有船只,心中有家国。白鹭飞上青天,是诗的开始,也是哲思的起点。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逃避现实,而在于在现实的细微处,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当我们抬头看那一行白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鸟,还有时间、空间、历史与人心。这或许正是古典诗歌最动人的力量——它用最简练的语言,承载最深沉的情感,让千年之后的人们,依然能在字里行间,听见黄鹂的鸣叫,看见白鹭的飞翔,感受到那扇窗中所含的千秋雪,与门前停泊的万里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