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下一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为:“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以其清冷幽深的意境、深沉悠远的思乡之情,成为中国古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描绘了边地夜晚的苍茫与孤寂,更以笛声为引,勾连起戍边将士内心最柔软的情感角落。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这首诗如同一曲低回的夜曲,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触动人心。

回乐峰前,沙地如雪,受降城外,月光如霜。诗人登上受降城的城楼,夜风拂面,四野寂静,天地间仿佛被一层薄薄的寒霜覆盖。这并非实指天气寒冷,而是诗人内心孤寂与苍凉的投射。边塞之地,远离中原,人烟稀少,戍边将士常年驻守于此,面对的是无边的荒凉与无尽的等待。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看似简单,却将视觉与触觉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冷、肃杀、空灵的氛围。此时,诗人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笛声——不是来自某个明确的方向,而是“不知何处”飘来。这“不知何处”四字尤为精妙,它既写出了笛声的飘忽不定,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依。笛声本为乐音,但在边塞的寒夜中,却成了最易勾起乡愁的媒介。芦管,即边地常见的乐器,音色苍凉哀婉,与江南丝竹的婉转不同,它更贴近大漠孤烟的粗粝与悲壮。笛声一起,便如一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征人们心中深锁的思念之门。

“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笛声并不响亮,却足以穿透寂静的夜,唤醒沉睡的记忆。那些远离故土、戍守边疆的将士,无论他们身在城头、营帐,还是巡逻途中,都在这一刻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抬头望向故乡的方向。他们望的是家乡的青山绿水,是父母的慈颜,是妻子的守候,是孩子的啼哭,是那一缕炊烟、一盏灯火。望乡,是望而不得,是望而生悲。他们不能归,也不愿轻易表露脆弱,但在这笛声的催化下,情感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一个“尽”字,道尽了千军万马共此悲怀的壮阔与苍凉。这不是一个人的乡愁,而是一支军队、一代戍边者的集体记忆。他们用青春与生命守护边关,却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被一缕笛声击溃心防。

李益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边塞诗人,亲历边地生活,对戍卒的心理有着深刻体察。他不像盛唐诗人那样以豪迈建功立业为基调,而是更关注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诗没有金戈铁马的喧嚣,没有封侯拜将的豪情,只有月光、沙地、笛声与望乡。它从细微处入手,却写出了边塞诗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情感。笛声是偶然的,乡愁却是必然的。那“不知何处”的吹奏者,或许也是一位思乡的士兵,在夜深人静时,借笛声寄托情怀。而这一声,却唤醒了整座城池的沉默。

千年之后,当我们重读这首诗,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现代社会虽已远离烽火,但“望乡”之情并未消失。游子漂泊异乡、戍边军人守护边疆、海外华人遥望故土,他们心中都有一根无形的“芦管”,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悄然响起。那笛声,不只是声音,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一种情感纽带,一种对归属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而思乡。诗人以极简之笔,写尽边塞之寒、人心之深。那“不知何处吹芦管”的下一句,不只是“一夜征人尽望乡”,更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心中无法言说却始终存在的回响。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故乡的眷恋,始终如一。那笛声,至今仍在月光下的沙地上轻轻飘荡,等待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去倾听,去回望,去思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