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山”的下一句是“踏春去”。

这句出自现代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风格歌曲《上春山》,由音乐人李常超(Lao乾妈)演唱,歌词清新自然,意境悠远,描绘了一幅春日里人们结伴出游、亲近自然的生动画面。整首歌以“上春山”起兴,以“踏春去”承接,既延续了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轻松与诗意。这句“踏春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它不仅是动作的延续,更是心境的开启,是人与季节、自然、自我之间的一场温柔对话。

春天,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到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再到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之气息早已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而“上春山”这一意象,正是对这种文化传统的现代回响。山,是自然的象征,是远离尘嚣的净土;春,是复苏的季节,是万物萌动的起点。当“上春山”三字跃然纸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山间小径蜿蜒、野花初绽、溪水潺潺的画面。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地理移动,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归返——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而“踏春去”,则让这幅静态的画卷动了起来。如果说“上春山”是启程,那么“踏春去”便是行动。它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的奔赴。它意味着放下手中的琐事,走出钢筋水泥的包围,去感受风的温度、草的清香、阳光的温柔。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快节奏、高压力的节奏裹挟,身心俱疲。而“踏春去”这三个字,像是一声轻柔的呼唤,提醒我们:春天来了,该出门走走了。它不强调目的,不追求效率,只在意过程——在行走中呼吸,在驻足中凝望,在静听中感受。这种“去”,不是逃离,而是回归;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重新发现生活的美。

更深层次地看,“上春山,踏春去”还体现了一种生活哲学。它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共处的态度,一种慢下来的智慧。在古人眼中,春游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修养身心的方式。孔子曾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正是“踏春去”的精神内核。而今天,当城市绿化日益完善,公园、郊野、山林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春山”,我们更应珍惜这份与自然的亲近。无论是独自一人漫步林间,还是与家人朋友结伴而行,每一次“踏春”,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一次对生命节奏的重新校准。

“踏春去”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数字化、虚拟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正在被削弱,孩子对自然的感知也日益淡漠。而“踏春”这一行为,恰恰能重建人与土地、人与季节的联系。它让城市中的孩子认识一朵野花的名字,让成年人重新感受泥土的芬芳。当我们在山间拾级而上,听鸟鸣、看云卷云舒,我们不仅在欣赏风景,也在阅读一本无字的自然之书。这种体验,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

“上春山,踏春去”,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实则串联起自然、文化、生活与心灵。它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行动,一种态度,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它提醒我们:春天不会永远停留,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进它、拥抱它、感受它。每一次踏上春山的脚步,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温柔致意。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愿我们都能放下焦虑,走出家门,上春山,踏春去。让风拂过面庞,让阳光洒满肩头,让心随着草长莺飞而轻盈起舞。因为春天,从来不只是季节的更替,更是心灵的觉醒。而我们,正是在这不断的出发与回归中,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