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五天揽月的下一句,是“下五洋捉鳖”。这句出自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豪迈诗句,以极具想象力的语言,将人类征服自然、探索未知的雄心壮志凝练于短短十字之间。上可摘星揽月,下可潜渊捉鳖,看似夸张,实则蕴含着对科技突破、精神超越与文明进步的深刻隐喻。它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在当代语境下,这句诗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民族自信与时代进取的象征。
回望历史,人类对天空与海洋的探索,始终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古人仰望星空,将月亮视为神话中的嫦娥居所,寄托着对长生与仙境的向往;而深海则被视为幽暗莫测、不可触及的禁区。正是在这种敬畏与未知中,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20世纪中叶,随着航天技术的突破,人类终于实现了“揽月”的梦想。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第一个脚印,那一刻,地球人真正触摸到了“九天之上”的星辰。而在中国,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采样返回,实现了“上五天揽月”的千年梦想。这些成就,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民族意志与集体智慧的体现。从“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到现实中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宇航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我们正一步步将诗句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下五洋捉鳖”的深海探索,也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与未解之谜。长期以来,深海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而中国通过持续投入与自主创新,逐步打破了这一壁垒。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7062米,创造了当时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20年,“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到10909米,实现了对全球海洋最深处的科学探索。这些深潜器如同现代版的“捉鳖”工具,将人类触角延伸至地球最后的边疆。深海探索不仅服务于资源开发,更在气候研究、生命起源、地质演化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数据。从“捉鳖”这一看似戏谑的比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务实而坚定的科学精神——不畏惧未知,不迷信权威,以实践验证真理。
“上五天揽月”与“下五洋捉鳖”,看似分属两个极端空间,实则共享着同一种精神内核:探索、突破、超越。它们代表了人类对自然边界的挑战,也映射出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在航天与深海两大领域,中国正以稳健的步伐,从“跟跑”走向“并跑”乃至“领跑”。这种转变,不仅依赖于技术积累,更源于一种文化自信与战略定力。我们不再满足于仰望星空或敬畏深渊,而是主动出击,以科学为舟,以意志为桨,驶向未知的疆域。这种探索精神已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从青少年对航天与海洋科学的热情,到企业界对高端制造的投入,再到国家层面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整个社会都在为“揽月”与“捉鳖”提供土壤。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上五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已不再只是对诗句的审美欣赏,而是对一种文明姿态的认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重复已知的辉煌,而在于不断开拓未知的领域。无论是星辰大海,还是深海幽谷,人类的前行之路,永远需要勇气、智慧与坚持。未来,或许我们将登陆火星,或许将发现深海生命的新形态,但无论目标多远,只要心中保有这份“揽月捉鳖”的豪情,人类就永远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这句诗,终将成为一个民族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前行的精神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