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上敢瞒下的下一句,是“只唯实,不唯虚”。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对仗,而是一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治理智慧与为官哲学中的价值取向。它揭示的,是一种在复杂权力结构中保持清醒、坚守本心的处世态度。在现实社会中,尤其是在组织运行与公共管理领域,“欺上”与“瞒下”往往被视为一种权宜之计,甚至被某些人奉为“生存智慧”。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是那些善于粉饰太平、掩盖矛盾的人,而是那些敢于直面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既不谄媚上级、也不欺压下级的实干者。

“不欺上”,意味着对上级不隐瞒真相、不夸大成绩、不推卸责任。在官僚体系中,信息传递常因层级过多而失真,下级为求自保或邀功,往往选择性地汇报信息,只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决策层所掌握的情况便如雾里看花,难以做出科学判断。这种“欺上”的行为,表面看是维护稳定、避免问责,实则埋下更大隐患。一旦问题积累到临界点,爆发时将难以收拾。历史上有太多因信息封锁、粉饰太平而酿成大祸的案例:从地方瞒报灾情导致赈灾延误,到企业虚报业绩引发系统性风险,无不说明“欺上”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真正有担当的领导者,应当敢于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哪怕这意味着可能触怒权威、影响晋升。他们深知,短期的不悦远胜于长期的灾难。而“不欺上”的前提,是具备独立判断的勇气与专业判断的能力,是建立在责任伦理之上的清醒选择。

“敢瞒下”,并非指对下级隐瞒真相、压制信息,而是指在面对复杂局势时,有选择地控制信息传播的节奏与范围,避免因信息过载或误读引发群体性恐慌、误解或对抗。这里的“瞒”,是策略性的“不立即公开”,而非恶意的欺骗。在重大改革推进前,若将全部矛盾与阻力提前公之于众,可能引发基层抵触情绪,导致政策夭折;在突发事件处置中,若未经核实便仓促发布信息,可能加剧社会动荡。“敢瞒下”体现的是一种治理智慧——在信息透明与秩序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但必须强调,这种“瞒”必须以“最终公开”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若将“瞒下”异化为长期压制、愚弄民众,则背离了治理的初衷,终将失去公信力。真正的“瞒下”,是暂时的不说,而非永远的不说;是出于保护,而非出于控制。

而“只唯实,不唯虚”,正是对上述两种行为的超越与升华。它强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事实本身,而非上级的好恶、下级的反应或个人的得失。在现实中,许多决策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唯上”或“唯下”——要么一味迎合领导意图,忽视客观规律;要么被舆论裹挟,失去独立判断。唯有“唯实”,才能跳出情绪与利益的干扰,以理性、科学、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这种态度,要求决策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厚的民生情怀与坚定的道德操守。它不追求表面的“和谐”,而追求深层的“真实”;不追求短期的“政绩”,而追求长远的“善治”。

在基层治理中,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基层干部身处政策执行的第一线,既要面对上级考核的压力,又要回应群众的诉求。若只知“欺上瞒下”,虽可能一时得志,却终将失信于民、失责于职。相反,那些坚持“不欺上、敢瞒下、只唯实”的干部,往往能在复杂环境中赢得尊重。他们向上汇报时,敢于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向下沟通时,善于把握节奏,引导预期;在决策时,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他们或许不擅长“表演”,但他们的政绩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们的口碑建立在群众的真实感受之上。

“不欺上敢瞒下,只唯实不唯虚”,不仅是一种为官之道,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提醒我们,在任何组织、任何岗位上,都应保持对真相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对规律的尊重。在这个信息爆炸、舆论喧嚣的时代,真相常被情绪淹没,事实常被立场扭曲。唯有坚守“唯实”的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锚定方向,不为浮华所动,不为压力所屈。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建立在“欺上瞒下”的权谋之上,而应建立在“上下通达、实事求是”的共识之中。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欺上”,敢于说真话;当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敢瞒下”,理性对待信息;当越来越多的人践行“只唯实”,以事实为最高准则,社会的信任基础才会真正夯实。这不仅是治理的进步,更是文明的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