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以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高远清旷的秋日图景。在万木萧疏、霜风渐起的季节里,诗人并未沿袭悲秋的传统,反而以一只振翅高飞的孤鹤,划破云层,直上青冥,将内心的豪情与诗思一同引向无垠的天际。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摹,更是精神境界的投射——在逆境中不坠其志,在寂寥中仍怀高远。当人们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时,往往只记得这前半句的壮美,却忽略了后半句“便引诗情到碧霄”所蕴含的深层意蕴。这后半句,才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它完成了从景到情、从物到心的升华,将瞬间的视觉震撼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共鸣。

刘禹锡写此诗时,正身处贬谪生涯的低谷。他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远离政治中心,身处偏远之地。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并未沉沦于怨怼与哀叹,反而以豁达的心胸重新审视世界。秋,向来是文人墨客寄托愁思的时节,屈原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而刘禹锡却另辟蹊径,以“晴空”“一鹤”“排云”等意象,构建出一种昂扬向上的审美体验。那只孤鹤,并非孤独的象征,而是独立不迁、志存高远的化身。它不随群鸟低飞,不因云层厚重而退缩,反而以“排”字显其力量,以“上”字彰其志向。这一“排”一“上”,不仅是动作的描写,更是精神的突围——诗人借鹤之飞,抒写自己虽遭贬谪却不甘沉沦的胸襟。

而“便引诗情到碧霄”,正是这种精神突围的必然结果。当视线随鹤升入云端,诗人的心灵也挣脱了尘世的束缚,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诗情”,并非狭义的作诗之兴,而是泛指一切对美的感知、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体悟。碧霄,即青空,象征着无限、自由与光明。诗情被引至此处,意味着情感不再局限于个人得失,而是与天地共呼吸,与宇宙同节奏。这是一种典型的盛唐气象的延续,即便在晚唐衰微之际,刘禹锡仍以个体的坚韧,守护着那份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便引”二字,轻巧自然,毫无刻意雕琢之感,仿佛诗情本就潜藏于胸中,只待一鹤冲天,便如泉涌般喷薄而出。这种“水到渠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兴”的体现——由外物触发内心,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从文学传统来看,“晴空一鹤排云上”打破了“悲秋”的定式,为后世树立了“颂秋”的典范。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心境之澄明,与刘禹锡此诗异曲同工。明代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独往湖心,见“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亦是一种孤高自赏的精神姿态。这些作品虽时代不同、体裁各异,却都承袭了刘禹锡式的审美理想:在孤寂中见壮阔,在逆境中见光明。而“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句,正是连接个体与宇宙、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心灵的高度。当一个人能以澄澈的目光看待世界,即便身处困顿,也能在晴空之下,看见一鹤排云,听见诗情升腾。

今天,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压力、社会的浮躁,这句诗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精神的自由不取决于外在的境遇,而取决于内心的选择。那只鹤,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可以是我们的坚持,也可以是我们对美的执着。只要心中有光,便不会被黑暗吞噬;只要志存高远,便不会被现实压垮。晴空常在,碧霄永存,而诗情,始终在等待被唤醒。

“晴空一鹤排云上”的下一句,不仅是“便引诗情到碧霄”,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宣言:在纷扰中保持清醒,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孤独中拥抱天地。这,或许正是刘禹锡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