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的上一下一句是“青山郭外斜”。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以质朴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受邀前往友人乡村居所做客的所见所感。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尤为脍炙人口,不仅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更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乡村画卷。

“绿树村边合”描绘的是村庄被茂密的绿树环抱的景象,树影婆娑,枝叶交错,仿佛为村庄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既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也营造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而“青山郭外斜”则进一步拓展了视野,将视线引向更远处。城郭之外,青山如屏,层峦叠嶂,山势缓缓倾斜,仿佛在远方温柔地拥抱村落。这两句诗一近一远,一静一动,近处是绿树的繁茂与闭合,远处是青山的延展与倾斜,空间层次分明,视觉节奏舒缓,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的呼吸与生命的律动。

在诗人笔下,绿树与青山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文化意蕴。绿树象征着生机、庇护与归属感,它环绕村庄,如同家人守护家园,给人以安全感与温暖。而青山则代表着永恒、高远与超脱,它虽在郭外,却并不遥远,反而以一种倾斜的姿态向村落靠近,仿佛在默默注视着人间的烟火。这种“合”与“斜”的对比,既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也暗含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认同。绿树是生活的依托,青山是精神的归宿,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栖居之地。

从诗歌的意境来看,这两句不仅写景,更在写情。诗人行走在通往故人庄的小路上,远远望见绿树环抱的村庄,心中便已泛起亲切与安宁。随着脚步渐近,视野渐开,青山缓缓映入眼帘,那倾斜的山势仿佛在邀请他放下尘世的烦忧,融入这片自然的怀抱。这种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描写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典型体现。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却通过景物的布局与姿态,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进一步分析,“合”与“斜”这两个动词的运用极为精妙。“合”字表现的是闭合、团聚、环抱,带有收敛与守护的意味,正如村庄被绿树温柔地包裹,象征着安宁与团聚;而“斜”字则表现的是延展、倾斜、流动,带有开放与远望的意味,正如青山在远方缓缓倾斜,象征着视野的开阔与心灵的舒展。一“合”一“斜”,一动一静,一收一放,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美学节奏,使整幅画面既饱满又舒展,既内敛又开阔。这种对仗与节奏,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也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生节奏的深刻体悟。

这两句诗还蕴含着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绿树与青山,是自然的一部分;村庄与城郭,是人文的体现。诗人并未将人与自然对立,而是将其融为一体,绿树“合”于村边,青山“斜”于郭外,仿佛自然主动向人类靠近,人类也自然融入自然。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正是中国传统田园理想的核心。在诗人看来,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远离尘世,而在于在尘世中找到与自然共处的平衡点。绿树与青山的存在,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净化了心灵,使人在日常劳作中也能感受到诗意与宁静。

从历史背景来看,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多有归隐田园之志。他本人终身未仕,长期隐居鹿门山,对乡村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与情感。《过故人庄》中的每一句都非凭空想象,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绿树村边合,是他在无数次归途中看到的景象;青山郭外斜,是他在无数个清晨与黄昏中凝望的风景。正因如此,这首诗才显得格外真实、亲切,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今天,当我们重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时,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美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城市高楼林立,钢筋水泥取代了绿树青山,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并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能否在喧嚣中找到一片绿树环抱的宁静,能否在奔忙中抬头望见一座缓缓倾斜的青山。它不仅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礼赞,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呼唤。

绿树与青山,是自然,也是心灵的归宿。当我们学会在生活的缝隙中寻找那一抹绿意,仰望那一片青翠,或许就能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安宁。孟浩然的这两句诗,历经千年,依然清新如初,因为它所描绘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在绿树村边合处,我们看见的是家园;在青山郭外斜处,我们望见的是远方——而真正的诗意,就藏在这家园与远方的交汇之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