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的上一下一句是“还来就菊花”。这句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短短二十字,道尽田园之乐、友情之真与节令之美。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承载着登高、赏菊、敬老、思亲等深厚文化内涵。而“还来就菊花”一句,不仅是对友人邀约的回应,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流露——在喧嚣尘世中,仍愿回归自然,与故友共赏秋菊,共度良辰。

这句诗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节令描写,而成为一种精神寄托。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因“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宜登高避灾、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祈求平安长寿。孟浩然笔下的重阳,并无避祸的仓皇,也无祭祀的肃穆,有的只是故人相邀、把酒言欢、共赏菊花的闲适与温情。这种将节日与日常生活、人情交往融为一体的方式,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理想生活的缩影。在“还来就菊花”的承诺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对菊花的喜爱,更是对简朴、真挚、自然生活方式的向往。菊花在深秋绽放,不与百花争艳,凌霜而开,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也正因如此,它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与孟浩然“还来就菊花”的从容邀约,虽时代不同,却精神相通——皆是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进一步看,“还来就菊花”还蕴含着一种时间意识与生命哲思。重阳节是秋之深,冬之始,万物由盛转衰,草木凋零,而菊花却在此时怒放,成为秋日最后的亮色。诗人选择在这一天与友人重聚,不仅是对自然节律的顺应,更是对生命节奏的体悟。人生如四季,有春之萌动,夏之繁茂,亦有秋之沉淀,冬之静藏。重阳之际,人至中年或暮年,回首过往,更知珍惜眼前人、当下事。而“还来”二字,既是对未来的约定,也是对当下的肯定。它不急于追逐功名,不焦虑于得失,只是平静地承诺:待到秋深,我仍会来,与你共赏这凌霜之菊。这种从容不迫、顺其自然的心态,正是现代人亟需重拾的生命智慧。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赶”着前行,忘了停一停,看一看身边的风景,听一听故人的声音。而“还来就菊花”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就藏在一次简单的重逢、一场无目的的闲谈、一朵静静开放的菊花之中。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句诗也体现了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重阳节如今已被定为“老年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而“还来就菊花”所传递的,正是这样一种温情脉脉的陪伴与守候。它不强调仪式的繁复,而注重情感的联结。父母在,常回家看看;友人在,常聚聚聊聊。重阳之日,不必远行登高,也不必大宴宾客,只需一壶清酒,一丛菊花,一席家常话,便足以温暖人心。这种朴素的情感表达,正是传统节日最动人的底色。它告诉我们,节日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人心;不在于热闹,而在于真诚。当我们在重阳节想起“还来就菊花”这句诗时,不妨也问问自己:是否愿意为一个人,为一件事,为一个约定,守候到秋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的承诺,一种文化的回响,一种心灵的归途。它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依然记得那些值得等待的人,值得欣赏的花,值得守护的情。秋深露重,菊香依旧,而人心若菊,亦能凌霜不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