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往来人的上一句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出自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全诗为:“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短短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上生活图景,表面写渔者捕鱼之艰,实则寄寓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现实的冷静观察。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曲对劳动人民的深情礼赞,是古典诗歌中少见的以底层视角切入的现实主义佳作。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语言的质朴与意境的深远,更在于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张力。江上的“往来人”,指的是那些在江岸、码头、渡口之间穿梭的行人,他们或为商旅,或为归客,或为官吏,或为百姓,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他们关注的是江上风景,是鲈鱼的鲜美,是生活的便利与享受。诗人却用一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将视角从繁华的表象拉向被忽视的角落——那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舟,那在惊涛骇浪中讨生活的渔者。一叶小舟,在浩瀚江面中如浮萍般渺小,却承载着一家人的生计,承载着生命的重量。诗人没有直接批判,而是以“君看”二字,邀请读者一同凝视这被忽略的现实,从而引发内心的震动与反思。
这种凝视,是一种道德的觉醒。在“但爱鲈鱼美”的普遍心态下,人们往往只看到结果,而忽略过程。鲈鱼的美味,是渔者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清晨出江,深夜归航,在风雨中搏斗,在寒暑中坚守。一叶舟,不只是工具,更是生存的象征。它脆弱,却坚韧;它微小,却承载着希望。诗人通过“出没风波里”这一动态描写,将渔者的辛劳具象化:那“出”是短暂的喘息,那“没”是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这种生死之间的悬置感,令人动容。而“风波”二字,既指自然的风浪,也暗喻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动荡。渔者所面对的,不仅是江水的汹涌,更是生活的重压。他们无法选择安逸,只能在一次次搏击中维系生存。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却以共情者的笔触,将这种隐痛清晰地呈现出来。
进一步看,这首诗也体现了范仲淹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意识。他曾任参知政事,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政治情怀在《江上渔者》中得到了诗意的表达。他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怜悯”渔者,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去“看见”他们。这种“看见”,不是猎奇,不是俯视,而是一种深层的认同与尊重。他提醒那些“往来人”:你们的安逸,建立在他人辛劳之上;你们的享受,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这种提醒,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享用着便捷的商品与服务,却很少追问:是谁在流水线上劳作?是谁在深夜送餐?是谁在风雨中维护城市运转?范仲淹的诗,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习以为常背后的代价。
从文学手法上看,这首诗结构精巧,对比强烈。前两句写“人”与“美”,后两句写“舟”与“险”,形成鲜明的反差。前两句是静态的、享乐的,后两句是动态的、危险的。这种对比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如同江面上一边是繁华的码头,一边是孤舟搏击浪涛。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以极简的语言,构建出巨大的情感张力。尤其是“一叶舟”与“风波里”的搭配,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仿佛亲眼目睹那小舟在浪尖上起伏、沉没、再浮起的惊险画面。而“君看”二字,更是将读者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观察者,增强了诗歌的参与感与反思性。
这首诗还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生态意识。渔者与江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依存与敬畏。他们依赖江生存,也敬畏江的威力。一叶舟,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卑姿态。它提醒我们,人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在享受自然馈赠时,也应意识到其背后的风险与代价。这种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范仲淹虽未明确提出“生态”概念,但他通过诗歌,传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理解。
结尾处,诗人并未给出解决方案,也没有高呼口号,而是以“出没风波里”作结,留下无尽的余韵。这余韵,是渔者日复一日的辛劳,是江上永不停歇的风波,更是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忧思。它不喧嚣,却深刻;不激烈,却持久。正如江水奔流不息,这首诗也穿越千年,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起涟漪。
今天重读《江上渔者》,我们不仅是在欣赏一首古诗,更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表面的繁华,而在于对底层生命的尊重;不在于对享受的追逐,而在于对代价的认知。江上往来人,不应只爱鲈鱼美,更应看见那一叶舟,看见那风波里的身影。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温暖,我们的文明才能更加厚重。范仲淹的诗,如江上一盏灯,照亮了被遗忘的角落,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